
清明節,原為二十四節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氣,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其中所蘊含的“飲食文化”還有很大講究。
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習俗。青團子是新鮮艾葉搗爛后擠壓出汁,取汁同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而成。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加入一小塊糖豬油制成。團坯制好后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便大功告成。青團子油綠如玉,入口糯韌綿軟,清香撲鼻。
馓子
“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爽口。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淡化,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我國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而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更是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福建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云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在閩南流傳開來。泉州“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醴酪與環餅
南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這是一種以麥芽糖調制的杏仁麥粥,直至隋唐都是寒食節的主食。另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類似于現在的點心。(來源:華夏文明傳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