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鑫 王志琴
景泰藍,在中國泱泱數千年的具有優秀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以其變化多姿的淳厚造型,精湛嚴謹的紋飾技巧,金碧輝煌的迷人色澤以及流光溢彩的藝術韻律和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成為載譽世界文化寶庫中優秀的藝術珍品之一。
2019年3月27日,《國器2019》景泰藍大龍罐首發式在北京舉行。《國器2019》景泰藍大龍罐高38厘米,銅胎質地厚實,造型敦實古拙,豐肩收腹,配有圓紐卷沿圓蓋。顏色上以“帝王黃”“中國紅”“天宇藍”為主色調,深沉的紅色配上大面積黃彩,更有景泰藍極少使用的紫黑色,濃墨重彩,五彩斑斕,對比強烈。瓶蓋及瓶身三條巨龍騰飛于祥云之間,威嚴霸氣。作品周身飾以蓮花紋、如意紋、祥云紋、蕉葉紋等吉祥紋飾,交錯穿插,象征繁榮昌盛、福運連綿,基業長青。原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對該作品高度贊賞,他說:“《國器2019》景泰藍大龍罐在傳承中開拓創新,色彩更明艷飽滿、掐絲更細膩靈動,是當代景泰藍領域里的典范佳作。”
近年來,景泰藍還多次出現在重要的外交場合。2017年2月18日,“四海同心·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國際交流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贈送了《四海同心》景泰藍瓶。同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給各國領導人及配偶贈送的禮品一共有6件,《共襄盛事》景泰藍賞瓶便是其中之一。
不僅如此,景泰藍還是眾多收藏玩家的寵兒,在藏家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收藏若無景泰藍,藏盡天下也枉然”之說,明清兩代的景泰藍尤為受追捧。
作為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集歷史、文化、藝術與獨特的傳統工藝于一身,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如今,景泰藍以品種繁多、色彩高雅、造型敦厚優美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四大名旦”之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重要的產地。景泰藍與玉器、牙雕、雕漆一起并稱北京工藝美術“四大名旦”,位列“燕京八絕”之首。
景泰藍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民間傳說,元代初年,皇宮失火,擺放著眾奇珍異寶的金鑾殿被燒成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這就是景泰藍的前身。從那以后,憑著工匠們的靈心巧手,北京開始有了前所未見的琺瑯彩釉金銀絲瓶。
景泰藍制作工藝以金屬做胎,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于成形的金屬胎表面形成花紋,然后填施各色琺瑯料,再經焙燒、鍍金及磨光等工序。在古代,制作一件景泰藍要經過100多道繁復的工序才能夠完成。僅以燒藍為例,填充好釉料的景泰藍要入窯焙燒,使用800攝氏度?1000攝氏度的高溫燒熔,把粉狀釉料熔化。因為焙燒之后琺瑯釉藥的體積會比原來的縮小1/3左右,為了避免器面凹凸不平的情況,需要用同樣顏色的琺瑯多次填充。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上釉焙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而毫無凹坑。經過反復燒制的景泰藍,進入到“磨光”環節。工匠師傅們要用粗砂石、黃石、木炭等逐次打磨,把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最后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這個繁復的過程被形容為“工盡千番,只取一器。”可以說,景泰藍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因此自古就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的說法,可見景泰藍的工藝價值和難度之大。
明代時,景泰藍被大量燒制,并在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鈺的國號,有“大明景泰”的美好寓意。景泰年間,掐絲琺瑯工藝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期間創造出許多新的色釉,僅藍釉就有鉻藍、天藍、寶藍、透明狀的普藍、粉青、金色等,還有桃紅、墨綠、粉綠、淡綠,以及黃、白、紫等多種顏色。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釉質優美,尤其是藍釉,更有一種寶石般的美感,由于多以這種藍釉為底,創造了景泰年間以藍為主的風格,掐絲琺瑯因而被稱為“景泰藍”。值得注意的是,景泰藍釉料顏色以藍色(孔雀藍和寶石藍)為主,但是“景泰藍”的“藍”,也不單指藍色釉料,而是把所有的釉料統稱為“藍”。
明代景泰藍的造型大都為器皿,多數為歷代陶瓷及青銅器的傳統造型。其裝飾紋樣以大明蓮為主,也有少數串聯花卉和青銅器紋樣變形的裝飾,其色彩以二藍(湖藍)為主色調,配以少量紅、白、綠、黃等色。色調統一、講究、裝飾得體,裝飾銅活造型優美,粗細結合,重點突出。
清代是景泰藍發展的又一重要時期。由于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所提高。康熙時期的景泰藍逐步脫離了明代景泰藍的暖色格調,改正了掐絲不勻,胎骨輕薄的缺陷。乾隆時期景泰藍制作生產發展到了巔峰,景泰藍與雕漆、金漆鑲嵌等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除了清官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外,還在廣州、揚州、九江等地生產。這一時期的景泰藍胎骨厚重堅實,形態敦厚,琺瑯釉質精細而不透明,發色純正。同時,磨光、鎏金的技術更加精細,達到了“圓潤堅實,金光燦爛”的境地。
收藏家馬未都對于景泰藍工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景泰藍前世今生——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發布會上曾介紹:“我們所有的藝術形態,都是官民共享的,比如陶瓷、玉器、家具,式樣雖有所不同,用途卻大同小異。唯獨景泰藍從元明清三朝沒有流落到民間一步,所以景泰藍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藝術品。景泰藍的仿制,一直是一個難題,它可以做到六七分像,要做到百分之百像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難度。它的成本不僅是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工藝成本。乾隆時期的景泰藍工藝,是在景泰藍工藝中最為精美的。”
明清時期的景泰藍制品,大都是供皇宮御用,直到清代后期才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并向國外出口。1904年,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寶鼎爐”獲得一等獎,后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工藝局成侈美觀,各般制造盡追探。就中絕技高天下,壓倒五洲景泰藍。”這段來自于《京華百二竹枝詞》中的描述,也反映出了當時景泰藍的崇高地位。
民國時期,景泰藍開始走入民間。此時北京、揚州、廣州等地都有一些民間作坊生產景泰藍。其中經營景泰藍的商號有老天利、德興成、寶華生、靜遠堂等,都非常有名。
傳承與創新
2006年5月20日,景泰藍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何保留傳統景泰藍技藝的精髓,進行景泰藍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其實在很多年前就已成為學界和行業關心的重要課題。
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種工藝品公司,旨在搶救和扶持北京傳統手工藝業,1951年特藝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藍的特藝實驗廠,同時,清華大學營建系(今建筑學院)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搶救景泰藍工藝的美術小組。在林徽因的指導下,美術組為景泰藍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突破了以往單調的荷花、牡丹圖。中國第一位從事景泰藍專業設計的工藝美術大師錢美華,便師從林徽因。后來,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在《景泰藍的傳承與發展》一文中回顧了這段歷史,他在文中寫道:“由梁思成、林徽因等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景泰藍搶救小組,深入作坊,了解景泰藍發展狀況,參與設計,進行搶救性保護。”
景泰藍技藝也引起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贊嘆。1955年,葉圣陶先生參觀了北京市手工業公司實驗工廠的景泰藍制作后,撰寫了《景泰藍的制作》這篇文章,介紹了景泰藍制作的六大工序,贊揚了景泰藍制作工匠的精湛技藝。
1956年1月,北京市琺瑯廠成立。這個景泰藍行業中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的建立,為景泰藍技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963年,北京市琺瑯廠編制了《景泰藍工藝操作規程》和《工序質量標準》,使景泰藍行業第一次有了文字標準。1986年12月,北京市標準計量局發布實施了由北京市琺瑯廠起草的《景泰藍工藝品企業標準》。1996年3月,北京工美集團、北京市琺瑯廠起草,同年6月由中國輕工總會發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景泰藍工藝品行業標準》。從此,景泰藍行業有了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使景泰藍的生產逐漸走向科學化管理。
不僅如此,北京琺瑯廠在技術上也不斷改革著。早在1958年,北京市琺瑯廠試制了適用于景泰藍的滾床(又稱“搟床”),并經過不斷地研究改進,由開始時只能滾小瓶發展為可以滾大瓶,使整個制胎工序的生產力大大提高。
改革開放后,景泰藍制作產業進入繁盛時期。景泰藍的生產廠家在全國都有發展,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河北日報》曾報道:“與北京一水(潮白河)相連的大廠回族自治縣,成為承接北京景泰藍行業擴展的主要平臺,景泰藍生產廠家與日俱增,從業人員最多時占全縣人口四分之一。”?2014年APEC會議,作為國禮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景泰藍賞瓶《四海升平》,其所用釉料出自有著“京東景泰藍文化之鄉”美譽的大廠。也正是在這一年,河北大廠申報的“景泰藍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創辦于大廠,至今走過30年歷史的京銳釉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景泰藍制造企業。總經理徐國偉說:“就說我的上一輩吧,有不少人很小就在北京學過景泰藍技藝。在那個時代,他們中拿出一個就會(給景泰藍)掐絲,拿出一個就會點藍。”
如今,景泰藍的風采已經越來越被大眾所了解,成為家喻戶曉的珍貴藝術品。正如《中國傳統文化景泰藍——動人心弦的華美工藝》一文所說:“景泰藍,在中國泱泱數千年的具有優秀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以其變化多姿的淳厚造型,精湛嚴謹的紋飾技巧,金碧輝煌的迷人色澤以及流光溢彩的藝術韻律和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成為載譽世界文化寶庫中優秀的藝術珍品之一。”
中國新時代 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