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國 王梓合 高斐
(中央儲備糧棗莊直屬庫有限公司 277317)

糧食的生產以及銷售對于國計民生的影響十分深入,但我國當前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仍然存在著收益不均衡、機制較為僵化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糧食經濟的進步,還會對一些糧食企業造成虧損,無論是對企業來說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是一種嚴重的損失。因此,必須要改善這一狀況,轉變糧食經濟發展的方向,才能夠促進糧食經濟的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不僅在國內發展了各種產業,更是和世界上的多個國家進行合作與交流,加入到了經濟全球化之中。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體制脫離了古板的計劃經濟,實現了市場經濟為主,政府的宏觀調控為輔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市場中的各類企業都能夠展示出自身的特色,實現市場競爭的多元化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主體的發展也十分多元豐富,目前在國家的大力培育以及發展之下,糧食經營主體已經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并且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目前在糧食產業經濟主體中,民營占主要比例,公開數據顯示,糧食企業中民營企業占到了總數的90%以上,產值所占比重也很大,具有十分激烈且多元化的市場競爭。
中國目前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中,糧食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以及集約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這也意味著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帶來的集體效益逐漸增加。以水稻這一糧食作物為例,在當前,前二十位的企業產量已經從2000年的382萬噸上升到了2018年的1590萬噸。其中,棗莊市的水稻作物產量也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在實際的種植與銷售環節,糧食產業經濟主體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帶來的集體效益更加明顯。
盡管中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且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企業和品牌,但在實際生產的過程當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仍亟待解決。中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經濟的整體水平,只有解決了現存問題,才能夠走向更高的發展臺階。
糧食行業不同與計算機產業、網絡信息產業等,屬于較為低端的產業,糧食產業一直以來技術含量都較低,并且沒有過高的準入門檻,因此造成了糧食企業眾多的現象,形成了激烈的競爭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發展能力和經濟基礎,就很難在競爭中取得勝利。首先目前糧食購銷業的利潤空間由于國家政策性收購以及國際市場的低價壓制而十分有限,造成了糧食產業的發展環境較為緊張。其次,糧食加工產業整體鏈條中,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較弱,也無法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我國很多地區的糧食加工產業主要集中在了初級階段,例如在棗莊市的糧食加工產業中,主要以面粉加工以及水稻初加工銷售為主,這樣的產業鏈條無法延伸,造成產業整體的附加值無法得到提升。同時目前社會內部對于糧食產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企業卻沒有緊跟市場的變化而擴寬產業面。最后,在我國當前出現了糧食物流企業經營的困境,糧食倉庫較小,且管理的成本較大。如冬季的凍害以及夏季的高溫多雨,都會導致存儲糧食的質量受到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公路運輸以及鐵路運輸的成本也遲遲沒有得到壓制,糧食運輸產業也難以發展。
我國糧食企業眾多,但很多企業建立的時間較早,已經形成了一種較為傳統的企業內部發展機制,然而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如果內部的機制不能夠快速和市場相結合進行改動,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活力[1]。一般來說,糧食收儲企業都十分依賴與國家的政策,這也就造成了一些企業缺乏自主決策的能力,在市場環境中不會科學決策,同時由于內部機制不健全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管理現象和錯誤企業決策,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我國雖然已經出現了多個糧食產業的龍頭企業,但是大部分的糧食產業主體仍舊是中小型公司,例如在棗莊市,分布著很多經營范圍較小,公司實力較差的小型糧食企業,這也意味著企業自身缺乏一定的創新實力,沒有充足的技術水平和人才資源。并且在小型企業當中,對于企業科研開發的重視程度不足,科研投入一般都占到了總體銷售收入的0.3%,微薄的研發經費無法創造出高水平的研發成果,造成了企業越來越落后于行業的領軍者,無法實現初級加工到高級產業的轉變。糧食物流相關企業對于市場認知不足也會影響到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我國的鐵路運輸由國家壟斷,對于市場競爭的了解較少,因此很難實現進步。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執行者,可以通過政策文件的形式來對一個產業進行發展的指導,例如在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的進步過程中,政府就應該發揮自身的作用,以政策的形式對一些行業的亂象做出引導和制約。首先,政府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創業環境,支持一些企業的創新發展,還可以多多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提升農業經濟市場的活力,帶動農業經營體系的多元化發展。企業可以從政府獲得一定的貸款,為科技的創新以及新決策的實行鋪墊道路。其次,政府還可通過改革創業扶植政策的形勢,將一些發達國家的普惠制國家農業補貼政策轉化成為有一定條件的農業扶植政策,對一些符合標準的企業開辟綠色通道,讓他們可以獲得發展的先機。地方政府以及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探索財政扶植改革,按照土地面積以及企業整體規模開展撥款。
政府以及企業都應該了解,當前的糧食經濟市場當中,應當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機制來保障土地等關鍵要素能夠順利流轉向新型農業經營的主體。很多中小型的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缺乏大型企業的財力、人力以及物力資源,導致自身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種惡性循環,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和政府達成合作,實現了土地經營權、所有權、承包權的分置,這樣可以有效地帶動國家農村地區的土地承包事業發展,擴寬土地的應用渠道[2]。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題培育的過程當中,還需要重視農業經營經驗的借鑒,在很多發達國家,集約式的農業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國政府和企業也應該適當學習高機械化水平農業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培育時,需要首先落實創新的企業內部機制,保證企業內部充滿發展的活力和激情,拋棄老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對企業內部的機制開展改革,適當模仿一些大型企業進行機制的改變,保證符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特點。同時進行企業內部員工的培訓,將企業內部的員工劃分成為不同的群體,例如銷售人員、產品開發人員以及科研人員,不同群體的員工分別開展專業知識的培訓講座,以產品開發人員為例,應該幫助他們了解到目前市場的行情,同時了解農業產品發展的趨勢,將一些初級產品,開發成為精細發展的深加工產品,例如將大豆開發成為食用油以及各類豆制品,這樣延長了產業鏈,能夠有效擴大附加值,帶動周邊的就業發展[3]。
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實行的行業協會管理制度,在一個地區內建立起不同產品的行業協會,綜合各家企業的力量,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形成行業以后,行業內部不僅要開展實時信息的溝通,還要開展互幫互助,帶動一些產業的鏈條式發展。例如,在初級小麥加工的企業發展中,遇到了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那么科研水平較高的企業可以指派內部的研發人員去解決,這樣既不會影響到自身的企業發展,還可以贏得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及信任關系,保證市場銜接的穩定。還可以促進新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中的優勢互換,開展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互相幫助。行業協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成員的話語權,保證協會內部的每一個組成機構,都更加自覺地提升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同時還可以開展內部的監督舉報機制,維持一個地區或一個行業內部的純潔性和公正性,創造更好的競爭平臺與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糧食產業的進步來源于企業自身的努力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幫助,而糧食產業中大型企業或是小型企業都應該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之中,不斷深入探索市場的變化趨勢,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實現正確的經濟決策,為糧食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飛躍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