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


【摘 要】 目的:對比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成效。方法:從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中隨機抽取8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式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腹式剝除術,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下剝除術,對比兩組治療成效。結果: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6.2±5.4)min、術中出血量為(69.8±11.5)mL,手術切口長度為(10.2±1.5)cm,住院時間為(14.2±1.6)d,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和住院時間分別為(59.2±4.5)min、(43.8±7.2)mL、(6.8±1.2)cm和(9.8±0.7)d,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給予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剝除術,既可改善手術指標,又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在深入研討的基礎上展開推廣應用。
【關鍵詞】
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子宮肌瘤剝除術;手術指標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也被稱作子宮纖維瘤,臨床癥狀以子宮出血、腹部包塊、白帶異常、不孕或流產為主,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現階段臨床多采用手術方案對該疾病進行治療,但開腹式風險因素多、治療效果不佳,甚至會因為預后不當加重患者原有疾病[1-2]。為探討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手段,本院抽取收治的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分別采取開腹式子宮肌瘤剝除術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現將研究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將患者分成例數均為40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2~58歲,平均為(41.4±1.5)歲,病程為0.4~5年,平均為(3.2±0.6)年;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0~60歲,平均為(41.7±1.8)歲,病程為0.5~5.2年,平均為(3.4±0.5)年。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批準,入組患者自愿參與。對比兩組患者年齡和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式
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腹式子宮肌瘤剝除術,予以連續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在手術創上取仰臥體位,在患者下腹部行一長8~10cm的手術切口,確保子宮徹底外露,切除子宮肌瘤后進行瘤腔縫合,逐層關閉腹腔;手術完成后給予適量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給予觀察組患者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具體措施: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頭部稍高于足部,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于患者肚臍正中作一長約10mm的手術切口搭建CO2氣腹,腹內壓應控制在14mmHg之下,置入套管針,分別在患者左右各做一小孔,置入直徑為20mm和5mm的套管針;另在肚臍左下方兩指處作一小孔,置入直徑為5mm的套管針;注入垂體后葉素,切開肌瘤假包膜,直至肌瘤表層被徹底暴露;使用醫用無菌消毒鉗對肌瘤進行旋轉與牽拉,經蒂部切斷,對于存在出血情況者,可予以電凝止血,選擇型號合適的可吸收線縫合切口,關閉腹腔。給予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均由SPSS 22.0軟件予以統計處理,各項手術指標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用(%)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以子宮出血、白帶異常、盆腔包塊、下腹疼痛為主要癥狀表現。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該疾病的發病機制,普遍認為子宮肌瘤的產生與正常肌層的細胞突變、性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之間存在密切關聯[3]?,F階段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方案和手術方案進行該疾病的治療。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米非司酮、達那唑是常用的子宮肌瘤治療用藥,盡管可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展進程,但藥物方案治療周期長,長期用藥可導致藥物依賴性,甚至引發一系列毒副作用。
傳統開腹式手術需在患者體表行一較大的手術切口,如此一來,會使得患者出現嚴重的出血情況,甚至會引發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等并發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嚴重時甚至可能加重患者原發疾病。近些年來,醫療技術迅速發展,使得腹腔鏡手術在外科疾病特別是婦科疾病的治療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傳統開腹式手術,腹腔鏡手術在應用過程中只需在患者體表行小切口,便可進行手術治療,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并發癥少等優勢,也可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進而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4]。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和住院時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可在改善手術指標上發揮重要作用;對照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0%,與觀察組的7.5%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
總之,給予子宮肌瘤患者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不但能夠改善手術指標,也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在深入研討的基礎上展開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應芳.子宮肌瘤藥物治療之評價[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6,32(03):180-182.
[2] 田紅艷.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9(14):129-130.
[3] 李芊,呂富榮.子宮肌瘤病因學及診治方式的應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23):4555-4557.
[4] 王鳳彥,王娟,李萬勝,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療效及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07):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