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秋霞 魏華

【摘 要】 目的: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的臨床效果,為后期開展護理工作提供依據。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467例初產婦,產婦分娩類型包括自然分娩和剖宮產,采用拋硬幣的方式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初產婦234例,對照組初產婦233例,對照組初產婦采取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初產婦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初產婦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兩組初產婦產后護理滿意度,P<0.05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研究組初產婦SAS評分、EP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初產婦抑郁焦慮情緒,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幾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初產婦;產后抑郁;心理護理干預
妊娠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女性人生的重要時期,在完成分娩后,很多初產婦由于不能適應身體變化以及角色轉變,極易出現心理波動,進而引發產后抑郁癥[1]。產后抑郁主要癥狀包括產后6周內出現幻覺、哭泣、悲痛、激動、抑郁等,個別嚴重患者甚至會出現自殺行為。引發產后抑郁的原因包括內分泌失調等生理因素以及社會、遺傳、心理等外界因素,初產婦在產后24h內會出現甲狀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2],孤啡肽和單胺遞質也會出現明顯變化,加之初產婦對哺乳以及看護孩子等問題缺少經驗,容易出現各類心理問題,因此需要加強心理護理干預,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率[3]。本次研究選取在本院分娩的467例初產婦,研究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為后期開展護理工作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467例初產婦,采用拋硬幣的方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初產婦234例,對照組初產婦233例。研究組初產婦年齡為22~38歲,平均年齡為(26.79±4.12)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孕周為(39.24±1.29)周;其中剖宮產148例,自然分娩86例。對照組初產婦年齡為23~38歲,平均年齡為(26.81±4.23)歲;孕周為37~40周,平均孕周為(39.19±1.28)周;其中剖宮產146例,自然分娩87例。兩組初產婦年齡、孕周、分娩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初產婦采取常規護理模式,主要包括產前各項生命體征檢測,詢問產婦病史,分娩過程中進行會陰部護理,產后講解健康知識以及乳房護理。
研究組初產婦在此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在產期醫護人員負責對初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詳細評估,與產婦交流過程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保證態度溫和,詳細告知產婦分娩以及妊娠的知識、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的利弊、異常情況處理方法,提高初產婦對分娩的認識水平。耐心聆聽產婦的訴求,明確其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進行安撫,緩解不良情緒,使產婦能夠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配合各種治療護理措施。在產時,產婦如出現過度恐懼、緊張等情緒,可采取全程導樂分娩以及無痛分娩。護理人員全程陪同產婦進入產房中,在產房中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緩解產婦的心理壓力。密切關注產婦宮縮、胎心音、陰道出血等指標變化情況,出現異常需及時處理。選取產婦最舒適的體位,全程積極與產婦進行交流,緊握產婦手臂,撫摸產婦額頭,給予產婦必要的鼓勵,增強產婦信心。產后盡早讓新生兒與產婦見面,通過母乳喂養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重點關注產婦的情緒波動,給予必要的關愛,協作產婦適應母親角色,促進產婦精神狀態的恢復。
1.3 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初產婦SAS評分、EPDS評分,利用醫院自制的表格統計護理滿意度,P<0.05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率表示,并分別采用t和χ2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SAS評分、EPDS評分研究組初產婦SAS評分、EP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分娩屬于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女性完成角色轉變的重要過程。產婦在孕前生理和外形均會出現顯著變化,在進行分娩的過程中產婦往往伴有劇烈的疼痛,這些因素導致產婦在完成分娩后會出現比較大的心理波動,一旦這種心理波動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導致心理問題發展成為病理改變,最終形成產后抑郁癥[4]。研究表明,產婦積極良好的情緒以及充足的睡眠對預防產后抑郁有重要作用,利用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緩解產后抑郁狀態。護理人員在產婦入院后應當積極開展喂養新生兒、生育、分娩等相關知識的宣講,提高產婦對分娩的認識水平,正確認識各種不適癥狀,減輕抑郁、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順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轉換。在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積極與產婦溝通交流,了解產婦存在的心理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調節產婦飲食,保證睡眠質量,促進產婦的順利恢復[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初產婦護理滿意度以及SAS評分、EP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初產婦采取心理護理干預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胡小艷,龍紅群.產科心理護理對孕產婦妊娠結局及產后抑郁情況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7):274,276.
[2] 江少容,官秀麗,陳廣芝.產后綜合康復護理對產婦產后抑郁及子宮康復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9):309-310.
[3] 李存芳.心理護理對自然分娩產婦產后抑郁癥狀、功能恢復及母乳喂養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69):100.
[4] 巴·那仁才才克,宋秀麗.心理護理干預對非母嬰同室病理新生兒產婦產后抑郁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46(12):167-168.
[5] 呂敏,呂娜,王清.產科心理護理對孕產婦妊娠結局及產后抑郁情況的影響[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02(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