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
【摘 要】 目的:探析中醫護理路徑對腦卒中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接診的86例腦卒中抑郁癥患者,采用抽簽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3例。兩組患者就診期間均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加用中醫護理路徑,比較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能力。結果:干預后,研究組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腦卒中抑郁癥患者行中醫護理路徑可改善負性心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
腦卒中;抑郁癥;中醫護理路徑;心理狀態;生活能力
據悉,我國每年新增腦卒中病患多達200萬,其中65歲以下病患占比達50%,且仍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患者接受規范化治療雖可挽救生命,但約有3/4的患者喪失勞動能力,同時易并發顱內壓增高、血壓異常、上消化道出血、腦卒中后抑郁與焦慮狀態,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腦卒中抑郁癥作為腦卒中常見并發癥,病情嚴重者會產生輕生念頭,埋下安全隱患。近年來,隨著腦卒中病患增多,腦卒中抑郁癥病患隨之增多,醫者雖加大研究力度,但其發病機制尚未明了,作為一種心理神經免疫紊亂性障礙,患者常因疾病產生情緒低落、興趣減退、自責等負性心理。中醫護理路徑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尊重患者個體差異,堅持辨證施治,給予中醫特色護理(中藥、針灸、敷藥、推拿),以平衡失調陰陽,扶正祛邪,在改善病癥的同時強身健體,提高機體免疫力[1]。本研究旨在分析中醫護理路徑對腦卒中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抑郁癥患者,采用抽簽分組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43)和對照組(n=43)。所有參選對象均簽署《病人知情同意書》,排除遵醫性差及無法自行完成調查問卷者。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7~74歲,平均(45.6±2.3)歲。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8~72歲,平均(45.4±2.4)歲。兩組病例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護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給予營養支持,保證大小便通暢,加強口腔護理,防治并發癥,待生命體征穩定時進行肢體、語言訓練,針對抑郁癥給予藥物治療、電驚厥療法、心理療法。
研究組加用中醫護理路徑:1)采用望、聞、問、切的方法采集患者自覺癥狀,結合臨床表現辨別病癥,針對患者病情給予針對性護理。為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知識(病因、相關因素、臨床表現),給予認知行為療法;告知家屬患者的身心狀況,合理安排探視時間,并告知護理重點難點,取得配合;告知患者情志異常內傷臟腑,因人施護,給予藥食法、情志導引法、暗示法,如選擇疏肝理氣食物(茼蒿、西紅柿、柑橘),養心安神,調節情志活動。2)針灸療法。抑郁癥波及心、肝、脾、肺、腎,針灸五臟俞、膈俞、神庭、百會、神門、三陰交,情緒不穩或低沉郁悶者加合谷、太沖,腹脹者加氣海、中脘、璇璣、內關,搭配靜坐,以開合氣脈、打通氣血。3)食療。根據患者喜好調整飲食,以高蛋白高纖維高熱能食物為主,補充充足水分,忌辛辣煙熏刺激性食物,可給予養心安神粥、遠志棗仁粥、首烏桑葚粥、山藥粥、蓮子百合粥。4)中醫藥。患者可口服丹梔逍遙丸(國藥準字Z20043203;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每次6~9g,2次/d。根據患者證候科學用藥(肝氣郁結—透解郁熱、疏肝理氣,氣郁化火—清肝瀉火、順氣解郁,痰氣郁結—利氣化痰、寬中解郁)。5)體能及自理能力訓練。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其開展體育鍛煉—跳舞、瑜伽、騎車、游泳,調整作息習慣;評估患者精神癥狀及自理能力,示范指導其自行穿戴衣物、如廁、洗漱、進食、整理床鋪等,給予鼓勵,根據達標情況增加精細動作練習。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能力,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35分嚴重抑郁、21~35分中度抑郁、8~21分輕度抑郁、<8分無抑郁癥狀)和Barthel評分表[3](100分無依賴、61~99分輕度依賴、41~60分中度依賴、≤40分重度依賴)為評定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抑郁評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發病后除出現軀體癥狀(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嘔吐)外,還會出現心境障礙,以情緒低落、活動機能減退、思維遲緩為典型癥狀,約有1/3腦卒中生還者患有早發或遲發性抑郁癥,但在就診時常被醫生忽視。據悉,腦卒中抑郁癥發病率為22%~79%,美國每年600萬腦卒中患者有22%~60%患有抑郁癥,且多見于急性發病期,發病之初患者多伴有意識障礙及失語問題,恢復期會出現智力障礙及腦卒中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削弱其勞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亦加重家庭負擔。中醫護理路徑堅持“三分治、七分養”,強調臟腑、經絡、氣血的內在聯系及機體與自然界的整體性,針對患者年齡、病情、體質、喜好采取個性化護理措施,堅持同病異護原則,借助專業化醫療手段幫助患者改善病癥體征,通過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視疾病,同時獲取家屬協調與支持;借助情志干預營造良好心理狀態;運用飲食護理平衡人體陰陽;運動保健可強身健體、調和氣血,提高抗病能力;綜合多項護理技術安全高效地為患者改善病癥,堅持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護理原則,以便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及人力資源的價值,造福病患。實踐證實,運用中醫護理路徑后,研究組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即腦卒中抑郁癥患者實施中醫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負性心理,同時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借鑒意義。張曉薇[4]則證實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抑郁狀態,改善運動功能和自理能力。
總之,腦卒中抑郁癥患者采用中醫護理路徑可改善抑郁癥狀,提高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麗琳.中醫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08(03):220-221.
[2] 呂品,胡茂榮.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狀態與神經功能缺損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2016,36(22):5681-5683.
[3] 彭勁,彭文達,朱茂,等.針灸預防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6,22(24):58-59.
[4] 張曉薇.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