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平

在遙遠的非洲南端,屬于南非、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的荒涼土地上,沙漠性的氣候旱澇無常,酷熱和嚴寒交替。這里是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沒有森林,根據降水量的多少分布著稀樹草原、灌叢、草地、半沙漠和沙漠等景觀。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當中,生活著世界上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黑足貓。
黑足貓的外表乍一看和家貓沒有太大區別,它們從演化上來說也確實是家貓的近親,屬于真正的貓屬。家貓是在約一萬年前由中東新月沃地的野貓馴化而來的,與野貓親緣關系最近的物種是我國特有的荒漠貓,其次是分布在西亞、北非的沙漠貓,再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黑足貓了。
黑足貓這個名字誠意滿滿,它的腳掌下面確實是黑色的。除此而外,黑足貓的軀干是漂亮的黃底黑斑,四肢和尾巴都有黑色的環紋。相比于家貓及其祖先來說,本人覺得黑足貓要更萌一些——因為更小。
雄性黑足貓的體長不到50厘米,有著一條不到20厘米的尾巴,雌性體型更小,體長不超過40厘米。它們跟分布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的銹斑豹貓體長相差無幾,幾乎是世界上最小的貓。為什么說幾乎呢?因為黑足貓輸在了體重上。相比而言,黑足貓腦袋更大,脖子更粗,尾巴更短,看起來更加圓滾滾。
想象一下,黑足貓就是靠著如此袖珍的體型,在野貓、藪貓、獰貓、豹和獅子橫行的非洲南部混社會,你會明白這個小不點絕對不只是外表呆萌那么簡單。黑足貓的典型生境是散布著灌叢和樹木的稀樹草原,或者是有灌叢的沙地,這里的灌木叢為潛行捕獵提供了良好的隱蔽之處。
貓是嚴格的夜行性動物,白天會躲在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或者白蟻丘里休息,晚上出來大殺四方:對于它的獵物來說,這是個十足恐怖的大胃王。
由于體型原因,黑足貓主要捕食小型的嚙齒類和鳥類,但也會獵殺黑頭鴇和草兔這樣跟自己體型相當的獵物,廣泛的食譜還包括昆蟲和腐肉。一只雄性黑足貓的領地可以達到20平方千米,每個晚上要吃掉10~14只獵物,相當于自身體重的六分之一。
黑足貓主要靠隱蔽潛行加上最后的沖刺來捕獵,也會在獵物洞口守株待兔。它們的大眼睛和大腦袋可不只是用來賣萌的,膨大的耳室占據了頭骨四分之一的長度。感覺靈敏的黑足貓身手也很敏捷,能憑著極好的彈跳能力撲下起飛的鳥類。
在干旱環境中,它們能從獵物體內獲得自己所需的全部水分,體內的肌酸酐和尿素等代謝產物濃度很高,這種高代謝率“能吃能干”的習性在非洲貓科當中是相當獨特的。
黑足貓幾乎是獨來獨往。在交配季節,一只雌性的發情期只有一兩天,雄性必須能夠準確地定位雌性,然后尾隨直到對方發情,自己被接受。
黑足貓雌性一胎生育1~4只幼崽。在兇險的環境之中,貓媽媽會帶著孩子頻繁轉移居所,而幼崽則快速發育,出生四周后就可以吃固體食物,六周時就可以吃活食,九周斷奶,五個月后開始獨立生活。
黑足貓會像大貓一樣把吃不完的獵物拖回洞里慢慢享用。它們對于周圍環境非常警惕,稍有響動就會迅速隱蔽,遇到躲不過的威脅時會猛烈反擊,被分布地區的非洲人民稱為“蟻丘之虎”。在當地布須曼人的傳說里,黑足貓甚至可以靠咬穿頸動脈來殺死長頸鹿。事實上,蛇、胡狼、獰貓、貓頭鷹和狗都是黑足貓的天敵。
什么?你問我路遇黑足貓這樣的小惡魔,應該怎么辦?答案是可以爬樹逃生——因為黑足貓其實是迷你“老虎”,體型粗壯、尾巴短,適應了地面生境,并不適合爬樹。
黑足貓是非洲貓科動物中分布范圍最小的物種,被紅色名單IUCN列為易危級別。目前有大約13000只個體稀疏地分布在棲息地區內。
由于非洲野貓對家禽的威脅,當地農民用上了獸夾和毒餌來控制野貓數量;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場退化也致使黑足貓的獵物減少,棲息地質量下降……這些因素很可能正導致黑足貓種群數量的逐漸減少,對黑足貓的進一步調查研究和保護計劃正在進行中。
雖然長成了又小又萌的形態,但黑足貓的食性和脾氣意味著,它們絕不適合被馴養作寵物。這種黑腳的小萌物,已經演化成了蠻荒土地上獨立冷酷的暗夜殺手。
摘自微信公眾號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