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恩焱

【摘 要】肯尼亞是東非的門戶,是“一帶一路”在非洲的戰略支點和橋頭堡。自1984年12月進入肯尼亞市場至今,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交建”)在肯已經營了35年。中國交建在肯尼亞的發展步伐,切實踐行了中國交建“五商中交”的戰略落地。基于此,論文對中國交建在肯尼亞市場的轉型升級之路展開了探討。
【Abstract】 Kenya is the gateway of East Africa and the strategic fulcrum and bridgehea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Africa. Since entering the Kenyan market in December 1984, 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CCCC) has been operating in Kenya for 35 years. The
development pace of 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in Kenya has practised the strategic landing of " Five Business of 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market of Kenya.
【關鍵詞】中國交建;肯尼亞市場;轉型
【Keywords】 China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market of Kenya;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F74?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5-0068-02
1 引言
目前,中國交建在肯經營業態從原來的公路、橋梁發展到港口、碼頭、疏浚、港口機械、鐵路、園區等;項目類別從現匯項目,發展到政府框架項目下的投融資項目;項目承攬方式從傳統的施工承包,發展成為EPC總承包商,直到當下的運營商、投資商等??夏醽喼猿蔀橹袊唤ǖ年P鍵市場,和一代又一代的中交人前赴后繼,長期深入的屬地化經營是分不開的,中國交建在肯尼亞成功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之路。
2 起步階段(1984—1994年):施工項目為主,現匯項目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后,原中國公路橋梁工程公司(其前身是中國交通部援外辦公室)于1984年進入肯尼亞市場。作為最早走出國門的四家外經企業之一,中國路橋在剛剛進入肯尼亞市場之際,辦事處只有幾個人,面臨的市場情況是肯尼亞基礎設施落后,市場規模小,體量小,項目捉襟見肘。為數不多的幾個項目,都把控在印度、西方國家手里。中國企業只能在外圍做一些施工分包項目[1]。由于語言障礙以及對當地規則不熟悉,常常會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沖突。
正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第一輩的海外中交人開疆拓土,他們積極融入當地市場,了解并熟悉當地市場規則、法律法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1986年成功拿到了第一個道路項目,實現了項目零的突破。
3 發展階段(1995—2008年):總承包項目,現匯為主
2001年我國同肯尼亞簽署了免債協議,免除1999年到期的1億多美元的債務。2006年11月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也為我在非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中國路橋和中國港灣重組成立中國交建,中國路橋則成為“一體兩翼”中的一個海外項目承攬平臺。中國路橋抓住機會,不斷轉變經營理念,創新商業模式,成功實施了A109國道和內羅拉市政道路項目等10多個道路項目,這些項目多是以現匯類為主,建成了一批“中國路”“樣板路”。
該時期,中國交建不斷培養當地人才,加強屬地化管理,在項目實施期間,雇傭的當地人則達到了近千人,這些人不僅有從事體力工作的工人,還從事測量、設備操作、試驗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2]。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辦事處熟知了當地規則、規范,通過不斷的項目積累,鍛煉了人才。同時,辦事處依托國家政策和中國資金的支持,在業務領域及業務類型上取得重大突破。業務類型不斷豐富,從單純的現匯項目發展到政府框架項目。經過精心經營,辦事處從2008年開始扭虧為盈。
4 升級階段(2009年-2017年):投建營一體化項目
2007年,肯尼亞政府制定了《2030遠景規劃》,著重發展基礎設施項目,北部交通走廊項目,致力于實現工業化。2013年,中肯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約翰內斯堡峰會,習主席提出了“十大合作計劃”,這為新時期中非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夏醽?013年啟動了鐵路建設項目,這是該國歷史上最大的工程項目。同年3月,為貫徹落實中國交建國際化經營和海外優先發展戰略,中國交建在肯尼亞設立了中交東非區域中心,要負責東非區域內中國交建品牌的管理、經營協調、大型投資業務、高端綜合項目以及新業務領域項目的開發和經營。作為中交“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機構的設立,使得部分國內總部管理職能前移,發揮前場協調決策、信息統籌功能,起到引領和服務職能。這為中交集團在東非片區的統一管理提供了有效實踐。
自2013年開始,中國交建在肯業務開始進入新階段。2013年8月,中國交建簽署了蒙巴薩—內羅畢鐵路項目(蒙內鐵路項目)融資備忘錄,2014年,中國交建簽署了肯尼亞內馬二期鐵路項目的備忘錄,這標志著中國交建在海外鐵路項目的大突破。在項目實施之前,中國路橋精心研究項目施工組織安排,并花了一年的時間做沙盤推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三級四層”的管理方式,采取集中采購,推行財務共享,嚴格項目管控,項目得以提前兩年半完工。蒙內項目的建設獲得了肯尼亞人民的普遍贊譽,也被譽為“一帶一路”的早期重要收獲。
在完成項目建設后,中國交建簽署了項目運營協議,運營期10年。運營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中國交建開始進入鐵路產業鏈的后端。自2017年6月運營以來,每日開行兩對旅客列車,平均上座率基本維持在90%,共計發送旅客167萬人次,遠超可研初期年發送90萬人的預期目標;準點率達99.8%。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中國交建開啟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新篇章。在項目的建設中,中國交建雇傭了3萬名當地員工,占比達90%,并加快技術轉移,累計培訓了5萬人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連續兩年發布了項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同時,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依法合規經營,建立了自己的合規體系。
該階段,中國交建在肯尼亞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質的轉變。從單一的工程“承建商”,向總攬全局的“投資商” “承包商” “運營商”升級,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出海的轉變,實現了與合作伙伴結成“生命共同體”的轉變。僅蒙內鐵路項目就帶動了中國通號、中國中車、中興通訊、華為、鐵三院、中交集團內部單位等多家企業“走出去”,打造了一條中國企業海外鐵路的完整產業鏈,是中資企業抱團出海的典范之作。
5 未來之路(2018年至今):投資并購,園區運營
2018年肯雅塔總統作為唯一非洲國家元首赴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并同習近平主席一道將中肯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為兩國關系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時,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非洲的很多國家外債高筑,框架類項目急劇減少,大項目不可持續??涎潘偨y推動的“四大發展計劃”提到的很多項目也不得不舍棄。
2017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肯尼亞總統肯雅塔期間提出,“要以蒙內鐵路建設為牽引,推進建設路港一體化的產業經濟走廊,共同打造蒙內鐵路、蒙巴薩港、蒙巴薩經濟特區三位一體合作新格局”。為此,中交集團領導提煉出了“笑臉模式”即PIC(Port-Industry-City)港產城和PLC(Port-Logistic-City)港口物流城。除此之外,中國交建致力于打造“兩廊三圈”的新格局,即蒙巴薩經濟圈、納瓦沙工業園和基蘇木經濟特區,打造東非經濟走廊。
中國交建在肯逐漸將業務重點轉移到投資和并購業務上來。為了達到這一轉變,在2018年北京峰會結束后,中國交建專門組織召開了非洲市場分析會,就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分析,確定了新思路,從而統一了認識。另外,2018年底和2019年初,中交集團分別派出專門培訓團隊赴非洲區域舉辦了投融資專項培訓。
下一步,在肯尼亞中國交建將從頂層設計入手,在區域層面發力,統籌做好項目投融資、開發建設、運營,在投建營一體化項目上著力,推進產能合作,聚焦產業園區,助推肯尼亞實現工業化進程。具體而言,中國交建將著力打造幾個園區,為我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搭建海外平臺,充分發揮自己在海外經驗和資源,與肯尼亞政府在稅務優惠等方面取得優惠,同時為園區企業做好水、電等服務,幫助我國企業進入非洲市場。
【參考文獻】
【1】中國交建公路路面養護技術研發中心[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9,15(02):6.
【2】田俊峰.積極主導國際標準,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8(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