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論文闡述了圖書館所面臨的生態文化環境挑戰以及圖書館生態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指出圖書館的生態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五大維度,并逐一進行了剖析。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library's ecological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s ecological culture,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s ecological culture mainly includes five dimensions, and analyzes them one by one.
【關鍵詞】圖書館;生態文化;發展
【Keywords】 library; ecological cultur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258.2?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5-0113-02
1 圖書館面臨著嚴峻的生態文明環境挑戰
1.1 大量垃圾文化的出現導致數字化不良文化價值觀的異化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具有以下新特點:數字表達,通過使用網絡、多媒體,多載體,內容覆蓋整個社會領域。信息資源的突破性發展,從廣度和深度拓寬了信息利用空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網絡已成為集信息聚合,處理,傳播,開發和利用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平臺。然而,由于網絡管理的不完善以及信息產品生產商的動機,質量和條件的許多差異,已經有許多關于已經打開的網絡的偽造和偽劣信息,甚至混雜著粗俗和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一些色情網站出售淫穢的書籍和圖片,對網民,特別是年輕的網民有嚴重的毒性。
1.2 文化生態地圖分布不均,導致數字鴻溝出現
根據數字技術的應用程度,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生態系統:核心圈、中間圈和外圍圈。在核心圈子里,生態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人們擁有較高的信息化水平和豐富的網絡資源。數字化為圖書館的存在和運作模式建立了一個新的平臺,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迅速。在外圈,即生態文明建設不發達的地區,由于數字平臺尚未成功建立,信息發展能力有限。信息化水平和占用網絡資源的能力較低,圖書館數字化發展緩慢。這種數字鴻溝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圖書館生態系統的分層[1]。
1.3 圖書館的生態承載力超載
圖書館的發展并非無限制。首先,圖書館的發展規模超過了一定的資源承受能力,它也像一個自然的生態統一,其資源供應和再生能力被破壞,系統將失去平衡。近年來,隨著網絡化和數字化環境的形成,現代電子設備短缺與人才短缺之間的矛盾和資金短缺在圖書館中日益突出。
2 圖書館生態文明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2.1 人文精神原則
建設圖書館的生態文化,不斷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生態觀念,有機生活和整體相關性的和諧互動對處理各種矛盾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2 系統平衡原則
圖書館不僅要實現內部生態平衡,還要促進外部生態環境的優化,增強圖書館對社會的輻射。這是因為一旦圖書館生態文明的創新特征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圖書館中發揮作用。通過對圖書館創新產生影響,為圖書館創新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并通過各種渠道對社會產生影響,為圖書館的創新發展創造一個緊張而輕松的外部環境[2]。
2.3 持續發展原則
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看,圖書館生態環境的建設將更具可持續性,更具戰略性,因為它將使圖書館的各個要素以及生態和自然環境不受限制地進行協調,因此,圖書館建設要完全融入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3 圖書館與生態文明建設
3.1 制度生態
現代系統的運行主要依賴于內部維護模式和外部維護模式兩個方面。外部維持模式是指社會根據規范判斷人的善惡行為,譴責,懲罰,強制等手段,使人們遵循社會生活規范的標準;內部維護模式是將社會規范內化為自己的社會實踐意識,從而有意識地遵守規范行為。
3.2 人文生態
平衡的生態環境是由和諧的環境創造的。圖書館和諧的環境是基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心理和諧與健康。努力營造和諧的員工內部協調和外部適應環境,為員工提供各種展示才能的有效途徑,為圖書館員和讀者提供立體,多面的成長空間。讓他們發現自己并展現自我,從而改善和完善自己。讓每個員工的成長成為工作目標之一,這將帶來工作創新和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建立和維護激勵機制結構,形成互動機制,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
3.3 服務生態
服務生態學主要是指建立服務環境。圖書館服務環境的建立,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思想,促進了人文關懷。有必要提高圖書館的實際服務水平,并平衡文獻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協調員工,員工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協調圖書館軟硬件設施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形成人與人、人與物的和諧與平衡[3]。
3.4 建筑生態
圖書館生態文明生動地反映了圖書館的文化人格,從生態規劃設計,生態建筑建設,生態建材裝飾到生態建筑運營,都旨在創造一個新的,健康,和諧和充滿活力的公共建筑模型,以滿足傳統功能的需求。通過生態學概念和整合概念,對建筑物的整體生態需求進行了全面構想,并努力保護建筑物的環境,節能和物理環境,它反映了設計中對生態文明的重視,試圖表現出以人為本的圖書館設計思想,使圖書館更具有豐富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蘊以及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世偉. 信息文明與圖書館發展趨勢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7, 43(5):4-20.
【2】佚名. 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生態的培育——圖書館發展規劃的時代語境[J].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18, 38(9):137-139.
【3】“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價值共創能力評價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