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嬌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對主義社會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在四個現代化中,我國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現代化是我國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隨著中國進入現代化的發展軌道,發展前景也越加廣闊。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的創新和拓展,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相互融合,將國家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相互結合,可以展現出國家管理制度的創新和實踐,不僅是我國道路的現代化發展,更是中國社會文明的現代化發展。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na's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is also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Among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with China enteri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modernization, the 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our country is more and more broad. The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harmonious socie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re integrated with China's road of moderniz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at of the country.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can show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not only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road, but also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civilization.
【關鍵詞】社會角度;現代化;中國道路
【Keywords】 social perspective; modernization; China's? road
【中圖分類號】C91?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5-0123-02
1 引言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主義社會的實踐,以及國家現代化發展做出了理論創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國家道路的發展歷程也包含在內。在從舊時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過程中,我國的道路發展也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本文就中國的道路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討論,以了解中國道路的發展歷史并對中國道路的發展進行總結和分析
2 中國道路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是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歷史中,我們曾經無比強大,唐朝的鼎盛非我們現在所能及,而由于清朝的閉關鎖國,我國也曾遠遠地落后于世界。因此,以歷史發展的基礎和積累來說,中國要想步入現代化難度是很大的,而目前的中國通過不斷地發展具有了這樣的實力,我國的社會道路也由落后水平開始漸漸步入了現代化,這其中的發展過程是十分艱辛的,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大會就提出了對中國道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向和政策,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這種政策和方針還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設定,僅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當中,并不能迅速實現[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年后,毛澤東主席認為中國需要全方面地步入現代化,其中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軍事現代化,還有社會建設現代化,其中就包括對中國道路發展的指向,正是由于這樣的偉大理想和政策,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中,首次對我國的現代化進行了總結,農業發展要現代化,工業水平要現代化,國防科技力量以及科技水平要步入現代化。不僅如此,此后周恩來總理又在他的個人工作當中,對中國全面步入現代化進行了總結和和強調。國家主席以及總理的偉大前瞻思想和不斷的強調總結,為我國步入現代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正確指引,打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正是在這樣的目標驅動下我國才得以持續穩定地進行現代化建設。當時的中國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剛剛轉向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政治家和一些學者首要討論的問題就是怎樣使中國步入現代化,步入現代化的方法是什么,以及步入現代化的意義。因為當時現代化在人們的頭腦當中只是一種理想,并沒有人知道現代化的具體實現和偉大意義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采取了學習借鑒的方法,從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找到了靈感和方向,通過學習外國對現代化的理解和建設方法,得到了啟發,繼而實現了在當時所不能完成的一系列指標和任務。我國的農業迅速發展,國防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建設越來越完善,中國的道路發展也更加迅速。之后還有人以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此結束,反思中國的現代化真的可以止步于此了嗎?僅僅是借鑒外國的現代化就可以完成嗎?答案是否定的。鄧小平對中國道路的現代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和了解,鄧小平認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不能一直效仿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應該走出我們中國自己的特色主義現代化。也正是這種偉大思想的出現,我們國家有了小康的定義和概念。鄧小平同志不光提出了中國自己的現代化方向和目標,更是對一些現代化提出了量化標準,就是要在20世紀結束的時候,中國的人均生產總值要達到1000美元。要知道這在當時只是一種幻想,然而正是由于我們國家擁有這樣偉大的領導者,大膽地提出了目標,并付諸實踐,使我們國家在步入現代化的道路,社會才得以飛速發展。自從21世紀以來,我國的現代化已經進入了正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國的現代化永遠都是一個需要努力奮斗才能實現的目標,現代化建設是永無止境的。現代化的概念是由外國最先提出的,所以世界在步入現代化的道路中,總是以外國看齊。而我國的目標是創造一條屬于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建設,在對西方國家進行借鑒的同時打造出我們國家自己的建設方法。只有找到了適合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不被牽著鼻子走,才能立足于世界。
3 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未來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十分艱辛的,在未來中國要想更好地實現現代化,應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具體的體現就是國家政府和市場以及民眾意識進行融合。國家步入現代化的載體有三個,首先是國家提出的政策和方針,由國家提出目標和夢想,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和計劃才能使中國步入現代化的內生驅動力;然后就是社會意識,中國要想步入現代化,社會人群是實現的載體,只有社會按照國家的方針和政策進行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才能得以體現;最后一個就是中國的市場發展問題,中國步入現代化的其中一個指標就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與中國現代化建設還不夠匹配。我國的市場經濟仍存在許多問題,還不能向世界發達國家看齊。市場經濟的發展,不能只按照國家的政策來執行,不光市場需要進行創新,體制與市場的關系也需要進一步探索,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還不能充分帶動中國的現代化發展[2]。我們國家的社會人群缺少社會核心價值觀,對于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大,沒有自主意愿,覺得自己過于渺小,沒有為祖國效力的赤誠之心,缺乏內在驅動力,這就導致了社會意識的發展嚴重落后,社會意識發展的落后會降低市場經濟的活躍度和創造力,而這兩方面如果都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就會使得國家的政策和方針難以貫徹,延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也正因如此,我國在未來的現代化建設中,也具有極大的潛力和開發空間,只要我們國家切實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加大教育、醫療資源的投入,注重開發民眾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水平,民眾的自身修養和內涵素質提高了,就會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和諧的社會發展就會帶動市場經濟的進步,就會使得我國更穩定地進行現代化建設。中國步入現代化,微觀來講就是人步入現代化。只有人的生活水平步入現代化,思想開放,個人素質和修養得到了提升和進步,這樣,由人組成的社會整體就會步入現代化,國家步入了現代化。
4 結論
中國步入現代化的過程是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歷史。在中國步入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然而在我國領導者的帶領下,我國得以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方針下穩定地、階段性地發展現代化,對于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道路,需要對社會進行綜合的發展和治理,并且對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綜合素質和生活水平進行提高和發展,只有全中國人民的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升,社會才會進步,中國才能更好地實現現代化[3]。
【參考文獻】
【1】王有升.把教育實踐行動帶回研究的核心視閾——教育社會學學科發展路向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02):176-183.
【2】明海英. 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1-16(001).
【3】熊茜,吳湖玲.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探討——評《教育社會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