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雪 (河北省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 066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的時候強調,人民是文化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群眾文藝作品創作由誰來引導,作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前沿陣地,文化館責無旁貸。群文期刊是展示群文成果的窗口、溝通群文信息的橋梁、廣大業余作者發表作品的園地、推動群文創作的載體。而在網絡時代,群文期刊只有不斷創新傳播內容和方式,適應群眾閱讀的多樣化需求,才能讓群文期刊不僅“接地氣”還能“沾網氣”,推動群眾文化更好的傳播。
文化館內資刊物是群眾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同音樂、表演、舞蹈、聲樂、美術、攝影等文藝門類一樣,是文化館的基本工作之一,同時它也是文化工作者賴以生存的陣地,是普通文藝愛好者成長的搖籃,是聯系當地廣大文藝愛好者的紐帶和橋梁,更是切實加強當地群眾藝術理論研究、探索群眾藝術發展規律的重要平臺。
它可以打破地域、時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利用文字、圖片等形式進行文化傳播。群文信息經過專業的編輯人員加工整合,突出傳播效果,可以提高群眾的參與度,也擴展了群眾文化的傳播范圍。
《文化廣角》是在我市群眾文化大發展的時代創刊,開始名為《秦皇島群文信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誕生于群眾藝術館,初定名《群藝報》,后變更為《秦皇島群文信息》。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由于經濟利益趨使、經費短缺等原因,改革開放后興起并普及的文化館館辦刊物逐步停辦。
在這種大環境下,《文化廣角》也在積極探索新時期下的發展思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版,由報紙改為雜志,由月刊改版為雙月刊,改善了紙張質量,到2018年已經進行了十一次改版,增加圖片的數量,對雜志清晰度、色彩等方面進行改變,設計編排全新的版式,增加獨特元素和文字,強化雜志沖擊力和感染力。
同時我們認識到,館辦刊物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利用先進的館舍設備、豐富的文獻資源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作為基層的群文刊物,館辦刊物擁有著一批固定的讀者群,他們就是社區、鄉村最基層的業余作者和各種業余文藝演出隊員,他們的創作貼近生活,真情實感,在自娛自樂中展現自我,既是創作者也是表演者,寫的是群眾中的事,說的是群眾心里的話。如何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多投稿投好稿,可以借鑒各個業余演出隊微信聯系的經驗,建立群文期刊自己的微信聯絡群,積極整合公共文化資源,發展高效互動傳播、實現便捷貼近服務,及時發布相關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和征稿啟事,策劃專題方便群眾快捷、便利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擴大公共文化粉絲群,策劃微信互動,鼓勵大家分享最新作品,相互借鑒提高,定期舉辦網絡交流會,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建議,建立專家作者庫,這樣不但能發掘業余文藝作者的優秀作品,還能為業余文藝演出隊提供演出材料和演出信息,這對業余文藝作者和業余文藝演出隊都是極大的鼓勵。
基層文化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他們文化構成低,多數為高中學歷,但是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基礎和閱歷,只是缺乏文學藝術修養,僅憑借著一腔熱情,靠僅有的粗淺的文化底子來創作、表演,因而難登大雅之堂。這部分文化工作者的文章基本都達不到公開發行的報刊雜志對稿件的要求和標準,很多文藝團隊創作的作品也沒機會被挖掘整理。因此,這就要借助到館辦內資刊物的作用,內資刊物可維系大批包括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的業余作者,我們不但能刊登發表這些業余文藝作者的作品,還能為他們提供指導,讓他們能免費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進而修改自己作品。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戰線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刊物編輯不再窩在辦公室閉門造車,一方面刊物編輯們勤出門勤走路,俯下身、沉下心、動真情,扎扎實實調查研究,溝通交流;深入基層,深入現場,深入群眾,捕捉動人事跡,書寫感人情懷,寫出飽含激情、生動鮮活、有溫度有力度的稿件。另一方面借助微信群和各種網絡互動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互動活動,用網絡投票的形式開展各種作品征集活動,在讀者集中的區域開展雜志交流會。根據群眾的具體需求和收集到的評論,策劃和編輯相應專題,更有時候編輯部連續幾個晚上堅守在演出現場,只為捕捉最生動的素材。在下基層演出期間,編輯們跟隨演出團隊坐上三四個小時的汽車,深入大山里的農村了解當地群眾的文化訴求。這一舉動得到了各縣區文化館和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從演出場地、背景設計到節目單,不放過每個可以傳播的細節,不但將各種群文活動通過期刊、報紙、電視等平臺進行傳播,更借助移動客戶端進行傳播,使讀者能夠通過更短的時間了解更多信息。通過豐富載體,稿件的來源得到了保障,辦刊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隨著網絡政務時代的到來,文化部門也建立了許多自己的公眾號。因此,群文期刊也可以將相關二維碼印刷到期刊上,當讀者用手機掃描書上的二維碼時候,期刊就變身了,這時候就可以把文字、信息、圖片、聲音、視頻從雜志轉移到移動設備上,這種新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紙質期刊的限制,使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得到了根本的變化,從閱讀文字變為了多媒體試聽,給讀者帶來了新型的閱讀體驗。掃描歌譜二維碼時,可以聽到相關歌曲;查看相關演出信息時,掃碼觀看演出片段。作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創新融合,展現內容更加豐富多元,也會擴展群文期刊的讀者群和知名度。
“專”包括專注與專心,這就要求辦刊人要盡最大的投入才會有最好的內容產出。一本長期出版的文藝刊物,對本市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發展、人文關系、人脈關系、消費者等都有很深的了解,這是新媒體形式不可取代的,《文化廣角》的編輯都是畢業于各大學校中文系,對文字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對于編輯工作,都是初學者;但是專業是編輯的同志,對文化專業知識方面知識又比較匱乏。因此,提高編輯業務水平,開展各種培訓班尤為重要。通過學習提高對藝術的鑒賞水平,并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同時熟知編輯業務,由此提高期刊質量。編輯們結合自身實踐,加大了圖片的應用,文章配圖能讓讀者知道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快餐閱讀時代的硬性需求,圖文并茂的文章能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同時節省了選擇時間,對于文化館出版的專業群眾文化期刊,受眾不僅僅是文藝工作者,也應該吸引更多的文化愛好者看懂讀懂,從而擴大讀者群體。用更簡明的標題,更通俗的文風,告訴更多的人文章研究了什么,讓讀者逐漸產生興趣。同時我們還及時去地市文化館調研,刊登我市及國內外的最新文化動態和研究成果,增加了內資刊物的的可讀性和延展性,避免群眾參與感不強,內容空洞單一等問題。
一切優秀藝術靈感都來源于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作品都是為了服務人民。為了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大群文干部只有切實行動起來,樹立強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責任感,形成合力,群文刊物才會越辦越好,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