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意 (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10000)
課程改革進行了許多年,雖然歷經多次改革,但魯迅的這篇短篇小說《祝福》一直都是高中課本的經典必讀書目,從未離開過教學和高考的視線。《祝福》作為《彷徨》中的首篇小說,具有極高的文學和歷史地位,是對舊社會腐朽愚昧的一次宣戰,是倡導民主科學的一面大旗。
毛主席曾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文化運動爆發至今,已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那段歷史中,涌現出許多歷史文化名將。作為新文化運動最為知名的魯迅先生,他的氣節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精神,更是幾千年來不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他不僅是一個書生,更是一個戰士。他以筆為刀,抨擊舊社會的封建愚昧,提倡新社會科學民主,給人民以希望,給社會以方向,激勵中華民族從黑暗曲折走向大道通途。
《祝福》是新文化運動大旗下最耀眼的一個標簽。當時,阻礙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就是封建愚昧思想,受愚昧教條毒害至深的,莫過于舊社會的婦女階層。《祝福》是魯迅寫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左右的短篇小說,通過對農村婦女祥林嫂的刻畫分析,依托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凸顯社會矛盾現象和人民心中的不滿情緒。《祝福》語言特色突出,最能代表魯迅先生的語言和文學特色。并且,作為《彷徨》集中的第一篇,蘊含著深刻含義,既是對舊社會婦女代表祥林嫂的深深祝福,更是對千千萬萬像她這樣女性的祝福,以及對中華民族未來的美好希冀。重讀《祝福》,總會給人以不同的啟迪,哪怕時間過去再久,年代早已更替,但這種慷慨激昂的飽滿情緒不會減退,依舊如初。
魯迅的文章向來主題突出,以反對舊社會、舊文學為重點,其文學藝術對五四新文學和新文化運動產生深刻的影響,對當代文學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祝福》作為魯迅經典文學代表之一,深刻批判封建禮教對舊社會女性的壓抑,倡導解放人性,提倡新思想。《祝福》通篇建立在簡約而不簡單的文學特色上,在文學界也有深遠影響。
第一,“簡約而不簡單”的藝術特色。魯迅《祝福》全篇9143字符,簡短的文字描述,言簡意賅,卻展現出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全文特色。單就題目而言,“祝福”二字,簡潔簡約,但是意味深長,其中有對舊社會婦女祥林嫂的祝福,更有對封建社會背景下大多數勞苦大眾的祝福,還有對新世界、新社會的美好祝福的希冀。就文章內容和情景刻畫而言,魯迅先生也是惜字如金,簡短的話語描述,以及簡單的人物情景刻畫。對主人公祥林嫂的刻畫,多以白描為主,少了許多粉飾,但這樣簡單的描寫,更能直接的突出悲慘的主題。《祝福》簡約簡潔的審美藝術,對當今文學的影響意義深遠。
第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和肖像刻畫。通篇為數不多的語言描寫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真的,我真傻”,這句話幾乎成為讀者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祥林嫂之口,既有祥林嫂對孩子阿毛死后的深深自責,同時也成為她內心的一句獨白,仿佛只是說給自己聽,因為沒有一個人把這當回事。這簡短的五個字,將最為深刻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來,但這種復雜的內心世界,很難感同身受,所以在小說中,其他人對祥林嫂剛開始是同情,最后以至于是不懈,亦或是嘲笑的成分。小說對人物肖像的刻畫極少,但很傳神。祥林嫂集善良、樸實、勤勞等于一體,可以說是舊社會勞動婦女形象的詮釋。通過阿毛的死,對祥林嫂一系列形象和表現的描寫,突出她從失望、悲傷到絕望甚至麻木的狀態,加上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迫害,將小說的主題推向高潮。
第三,獨特的敘事結構藝術。合理的敘事結構安排是小說展開的必要因素,影響著小說情節走向和主題闡發。短篇小說《祝福》通過敘事主人公回到家鄉——魯鎮,得知祥林嫂死訊后,通過主人公自己和他人口述,將片段式的回憶整理起來,從而構成小說的主要敘述結構方式。該小說是以第一人稱為敘事主體,縱觀魯迅的大多數作品,這樣的第一人稱敘述主體的小說類型,出現的還是比較少的,在人稱的轉化上具有獨特性,給讀者以新鮮感。并且這樣的敘事結構,具有靈活多變、統籌全局的作用,對于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刻畫具有獨特效果。這種傳統的敘事結構模式為白話文的推廣起到借鑒價值,為當代短篇小說的結構模式以新的啟迪。
不同的人讀《祝福》有不同的感觸和體會,時代的不同,對《祝福》的解讀也會有差異。社會上對這篇短篇小說的解讀主要有兩個層面,其一是文學界的解讀,其二是教學界的解讀。
第一,文學界對《祝福》主題的解讀。《祝福》從題材來說,首先是一部短片小說,并且作為魯迅先生《彷徨》中的首篇,具有極高的文學地位。綜合學術界對其的不同定位和分析,對這篇小說主題的解讀多以批判、反思、希望三個層面。首先是對封建禮教和專制統治的批判,批判對舊社會婦女的殘酷剝削和人性的泯滅,控訴社會統治者對人性的抹殺;其次是反思,反思國家為何從泱泱華夏走向沒落,反思國民的劣根性,反思人性與信仰;最后是希望,正如小說的題目“祝福”一樣,其主題的最終指向,還是落在希望祝福層面,一方面在感嘆唏噓祥林嫂喪父喪子的悲慘命運和對受苦受難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和祝福,希望這樣的悲慘社會早日終結,早日迎來自由平等、和諧發展的新世界。
第二,教學界對《祝福》主題的解讀。《祝福》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是一篇中學必讀必學課文,經歷了好多次教學課改,依舊出現在高中的課本當中,因而它的價值是值得關注的,教學界對它的評價也是值得重視的。教學界對《祝福》主題的解讀,分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揭露并斥責封建禮教“吃人”的真實面貌。“吃人”這種夸張化的表達,其實一點都不夸張,從祥林嫂、孔乙己等身上,我們似乎都能看到那種封建禮教壓迫殘害下,令他們直不起腰,最終被社會現實吞噬的現狀,這正是舊社會壓榨下的真實寫照;第二層面,揭露“四權”對封建社會女性的侵害。“四權”是指神權、政權、族權、夫權,任何一權,都能讓女性這個弱勢群體走向滅亡,對“四權”的控述,因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歷經百年滄桑,《祝福》的文學價值依舊熠熠生輝,其主旨價值還深深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奮斗、去雄起。像祥林嫂這樣的悲劇形象永遠的留在《祝福》的文字里,打上時間和歷史的烙印,封存在人們的意識里。但是,這樣的記憶,是我們民族永遠不能忘記的,要永遠的留在中學的必讀課本當中,激勵和鞭策青少年去記住那段灰暗的歷史,為國家、為民族、為未來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