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芳 (成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610000)
京劇是中國特色的傳統戲曲文化藝術,完美地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京劇是在徽劇的基礎上,融合了湖北的漢調、秦腔與昆曲等不同形式的曲調,最后構成了京劇本身,它的主腔調為“二黃”與“西皮”,而用于伴奏的器樂則是帶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鑼鼓、胡琴與三弦等等。而鋼琴則是一種西方演奏樂器,也稱“西方樂器之王”,一向被眾多作曲家用來創作曲子。當然,中國的作曲家們也不例外,并且他們始終在摸索如何使用鋼琴來表現我國本土的民族音樂藝術文化,更好地展現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藝術文化的精髓,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其中,鋼琴曲《皮黃》里巧妙創新地應用了京劇的板式結構取代了西式的曲式結構,不但完美地詮釋了曲子本身的結構,而且展現了西式曲調結構的特征,把京劇里的板式結構作為曲子創作的核心,讓中國京劇音樂藝術和西式現代鋼琴藝術充分地交融在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皮黃》一共包含了九個板式結構,分別是“導板”“慢板”“二六”“垛板”“原板”“快三眼”“搖板”“流水”和“快板”,加上“尾聲”總共有十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整個作品是“原板”作為基調然后相互聯系起來的十個部分1。除“尾聲”部分,其余每一個部分皆是應用了京劇里的板式結構的變換創作而成的。“導板”,別稱散板,是整個曲子的引子,應用了京劇腔調里的經典的降E宮調式音調,掀開了鋼琴曲的序幕,接下來的“原板”也應用了相同的調式,應用了西皮風格的曲律,讓人安靜舒適。到了“二六”,調式變為F商的調式,模擬板鼓,使曲子的速度逐漸變快。“流水”轉變為了A商的調式,曲調的速度愈來愈快,給人如小橋流水似的感覺。經過了“流水”的鋪墊,“快三眼”變成了降B徵調式,是曲子首個部分的高潮部分,模擬了胡琴的活力感覺。
“慢板”(Largo a capriccio)是一種由多樣的板眼組合而成的,這段的節拍變化比較多樣,讓人產生一種飄忽不定的感覺。這是在原板的基礎上略微的拓展,是鋼琴曲的第二個部分,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段落,同時還是整首曲子第二次轉換調式的地方,開始是降E羽調式,然后轉換到E宮調式,最后落在了C徵調式上,多次的轉換調式,使得這段曲子更加生動活潑。在這部分顯然感受到較為舒適平緩的曲調,應用了京劇里的二黃調式,就像在溫柔地敘述故事,也像是在抒發感情似的歌唱。這個部分類似于西方奏鳴曲里的第二樂章。描繪了一種喜愛生活,愜意地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表現了作曲者內心對于昆明大觀樓的長聯詩詞的回想記憶2。
終曲樂章從第一百零二小節開始,應用了京劇里的“快板”板式結構,起到了對“原板”的進一步的壓縮的作用,是一種速度較快的“流水板”結構。這一個曲調部分是二黃調式的其中一個變調點,帶給人一種迫切、激烈和激流勇進的感覺,對比“慢板”而言,把鋼琴曲的戲劇性提到了更高的層次。接著,到了“搖板”,是一種打亂原板固有的節奏的更為自由的板式,作為京劇板式結構中最具特點的板式,別稱是緊打慢唱,調式從降A宮系統里的F羽調式,承接二黃音調的第二次變調,在最終的高潮部分應用鑼鼓演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一百七十八至二百五十五小節部分,應用的是京劇里的“垛板”結構,調式使用的是E徵和G徵調式,節拍緊密和緊促,仿佛在埋怨,重現了二黃的快板,達到了前后呼應的效果。最后的第二百五十六至二百七十小節是曲子的“尾聲”,這打破了典型戲曲的板式結構的規律,重現了降E宮調式,表現了岳飛雄偉壯闊的英雄氣概3。
在《皮黃》應用“二六”板式的第二十六至四十四小節里的左手韻律,是屬音里連續的跳變節奏,模擬的是打擊樂器里板鼓的鼓點擊打,用來掌控整一個段落的節拍,但因為板鼓有回音,所以要添加一部分踏板形式,以防音調或許單調。此段落描繪的是創作者在青年時代的美妙記憶,帶有強烈的敘述特征,因此節拍更為緊密。從第九十四小節開始是“慢板”結構,模擬京劇打擊樂器里的鑼和板鼓敲打時的聲響,讓聽眾感受到像是鐘聲在持續敲擊,右手音律的降E和降A就像和鐘聲敲打的聲響一樣,織體的音調清楚明晰,簡潔易懂,創作者的目的是為了展現一種疑惑的語氣語調,思考理想中的音樂藝術是否能夠和真實的生活達到一個平衡狀態,所以這段的音調是從遠處到近處,從慢拍漸漸轉為快拍,最終表現出一種確定的語氣語調。在“快三眼”部分,作者標注的是“精神飽滿”,模仿的是打擊樂和京胡的音響。到了“搖板”的段落,創作者描述的是林沖的凄慘的境遇,一共劃分為四個不同的聲調部分,分別模擬京劇里不同的打擊樂器用以表現京劇特有的音調音響,以及表現戲劇里的人物的內在情感:高音調的部分音律是降F調式的顫音,模擬的是人的聲音的拖腔調,仿佛在描繪林沖在蒙受冤屈以后,沒有容身之處,因此被逼無奈只能投奔梁山的內心深處的無奈又復雜的情感;右手聲調部分的降E和降A調式,模擬京胡滑奏的跟腔調式,襯托了林沖處于大雪紛飛的環境中孤獨無助與焦灼的心理狀態;左手的高聲調部分利用左手的降E轉降A到G最后到降A的音律,模擬器樂三弦的撥動,還能營造大雪紛飛的環境;特別是左手的低音聲調的部分C調式的連續發出的聲響,模擬了京劇打擊樂器里板鼓中的鼓點子,用來掌控這一個段落的節拍,很好地表現了鋼琴曲本身的戲曲特征。在《皮黃》作品中,作者巧妙使用了西式的“托卡塔”這一個織體調式,同樣模擬了京劇里打擊樂器的敲打聲響,創作者還制造了不和諧的音調效果,把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4。
在《皮黃》的應用了京劇里“二六”板式結構的第四十五至四十九小節的右手部分的音律中,模擬了京劇里管弦樂器的胡琴的音調,產生了滑音的特殊效果,而在左手聲部的音律,通過加花的加入處理,模擬了京劇二胡里的拖腔,達到了烘托右手聲部音律的效果。“快三眼”里創作者應用了新式的音符排列組合的形式,往右手聲部里加進了滑音,模擬京劇管弦樂器中的琵琶和京胡的音色,增強了這個段落的表現效果,描繪了創作者在年輕階段充滿朝氣和神采飛揚的神態。在曲子應用了“搖板”板式里的第一百四十一小節中,單音調下行然后上行的音律,與第一百五十一小節中的只有四度平移的句式,皆是模擬了京劇管弦樂器里的撥弦,給人一種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覺5。
鋼琴曲《皮黃》的作曲者張朝巧妙地創新地設計鋼琴的獨特的演奏形式,模擬了京劇樂器的特有的場面特效。如在作品中,一方面作曲者為了讓鋼琴作品的曲律帶有京劇特色的腔調與韻律,他應用了非常多的小二度倚音進行京胡左手聲部的京劇演奏技巧的模擬。但因為對于鋼琴而言,模擬中國傳統戲曲京劇里的腔調并不是它所擅長的,因此應用倚音和震音等等裝飾性的音調技巧進行模擬京腔是比較常用的典型的技巧方式,他應用的方式確實十分巧妙和恰當適宜。另一方面,作曲者也在較多的段落應用了“托卡塔”式的鋼琴表現技巧。比如在“二六”起始段落里的旋律中,用左手連續在bB音調的基礎上進行跳音的引出,模擬了京劇打擊樂器里板鼓的敲打,從而使得演奏過程里使用半踩延音踏板的手法模擬出板鼓在音樂廳里回蕩形成回聲的特效。
再舉一個例子,在“搖板”段落中,從鋼琴曲的織體上分析可以看出,這個段落相比于上面的舉例更帶有傳統的西式“托卡塔”風格,張朝在聲調最高的部分應用了鋼琴里的連續吟唱技巧表現由“原板”變換而來的曲律,其余的聲調部分也是持續地應用一個不變的織體快節奏地演奏,巧妙地模擬了京劇的“緊拉慢唱”技巧,不但完美地再現了林沖在漫天大雪時快步趕上梁山時發出的腳步聲,而且引入了張朝對于林沖悲慘境遇的同情之感。這個段落是整首鋼琴曲中最為出彩同時也是對于技巧要求很高的部分。總的來說,《皮黃》中恰如其分地應用鋼琴藝術里比較常用的演奏技巧,例如倚音、跳音和顫音等,完美地模仿了京劇里的器樂,為整個演奏環境營造了極為豐富的音響氛圍6。
鋼琴曲《皮黃》避免直接使用京劇音樂原有的聲腔板式,也不是簡單借用某一段聽上去耳熟能詳的戲曲旋律片段,而是通過提煉高度融合了京劇音樂中的核心音調,既保留了京劇音樂的神韻,突顯了中國戲曲音樂的基本風格,又將京劇聲腔與板式滲透到鋼琴音樂的動機和旋律中,保證了作品整體風格的統一性。
在趙瑾對作者的采訪中,作者張朝曾說,設想在演奏到慢板時,在后臺請一個專門唱京劇的人加上一段念白: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批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加上音樂性的朗誦,聲音奇妙獨特,好像從遠處飄來一樣,在引子處和慢板到高潮處播放。保持京劇的味道。作品尾聲部分的剁板一小節一拍,非常快,像西方音樂的急板,這在戲曲中表現的是急切的情緒,矛盾沖突非常強烈。《皮黃》除了模擬了京劇的唱腔和念白,也有對京劇武打場面的模擬。在作品的中部和尾部,作者還譜寫了中國古代愛國英雄岳飛和林沖的形象,作者既仰慕他們為國犧牲的精神,又同情他們的遭遇。因此模擬了武打場面的音色,有對京胡、月琴、三弦、鼓板、大鑼、小鑼等樂器音色的模仿。作曲家也提醒在演奏時要注意,不要機械地模仿某一種民族樂器,而是把民族樂器的些音色特點、演奏特點融合到鋼琴演奏中,使鋼琴曲產生一種東方的色彩。作曲家曾說,中國戲曲的特點是有彈性,不要機械,因此在演奏這個鋼琴曲時,樂句是有彈性的,整首鋼琴曲也是有彈性的,像一幅山水畫。
從鋼琴曲《皮黃》里我們可以看到,曾經鋼琴和京劇是不相干的,而到了現在創新地應用京劇元素在鋼琴作品中,二者越來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互相成,使得京劇和鋼琴曲創作的發展,逐漸地往更加寬廣和更加豐富多樣的大道走去。從表面看來,京劇和鋼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形式,但是在鋼琴曲里應用京劇元素,使鋼琴曲帶有特殊的色彩和更豐富的審美聯想力,不但提升藝術感,而且還增添了特別的藝術涵義;而在京劇里加入鋼琴元素,不但重新賦予了傳統的京劇創新的表現方式,而且還能傳播鋼琴藝術。80多年前,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先生創作《牧童短笛》時,突顯了鋼琴曲的中國風味,后來的很多作曲家也在鋼琴作品創作中堅持了中國風格。鋼琴改編曲《平湖秋月》《夕陽簫鼓》《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作品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體現了鋼琴曲的中國風格。鋼琴曲《百鳥朝鳳》第二段中融入了河南豫劇的元素,鋼琴曲《京劇瞬間》采用了聽眾熟悉的京劇音樂元素,如醒皮、墊板、圓場、原版加花等等。鋼琴曲《皮黃》在樂曲的各部分標注了京劇音樂中的各種板式唱腔的名稱,并且在每個段落中譜寫了與名稱相對應的京劇旋律,還附上了作曲家的人生經歷和歷史人物的文字標題。《皮黃》這個鋼琴曲作品從更加深入的層面表現了中國戲曲文化藝術,對中國鋼琴曲的發展是具有深遠重大意義。如何開創更多的京劇元素,如何讓我國鋼琴曲音樂藝術融合更多的中國民族特色,都是我國鋼琴音樂藝術向前發展的關鍵研究方向。
注釋:
1.潘瑾.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中京劇元素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10:17-22.
2.孫韶武.論京劇元素在鋼琴曲《皮黃》中的運用[D].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06:18-22.
3.齊磊.也談張朝鋼琴曲《皮黃》的創作特色——基于對作品中京劇音樂元素的分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09:111-112.
4.葉紅.鋼琴中的粉墨人生——張朝鋼琴作品《皮黃》戲曲元素分析[J].音樂創作,2015(12):116-118.
5.童薇.京劇聲腔與鋼琴藝術的完美結合——張朝先生鋼琴曲《皮黃》的音樂特征及其演奏[J].黃鐘,2013(3):177-187.
6.張丹.張朝鋼琴作品《皮黃》戲曲元素分析[J].音樂創作,2017(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