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進攻抗聯楊靖宇部作戰圖解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張 巖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偽滿軍人繪制的《對楊匪主力討伐經過要圖》的作戰地圖,描繪的是偽滿康德五年(1938年)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十八日,日偽軍在通化白山地區“討伐”尾追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部的作戰過程。經研究,發現這就是日軍記錄的著名的“岔溝突圍戰”經過的作戰地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占了中國東北,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民眾組織起來以各種形式開始反抗。以各地的東北軍為基礎,吸收了工人、農民、商人、知識分子等各階層的抗日群眾,以及地方民團、警察、保安隊和綠林武裝,組成了各種名目的抗日義勇軍,對日本侵略者展開英勇斗爭,沉重打擊了日軍侵占東北的囂張氣焰。
1936年關東軍開始實施“自昭和十一年四月以后三年內,領導日滿憲警擔任治安肅正工作,以期徹底肅清、鎮壓在滿共產黨”的計劃,規定了每年實施的目標,包含主要肅正地區、治標工作和思想工作。運用戶口調查、收繳民間武器、保甲自衛團、鐵路愛護村、禁止夜間出入等辦法實行警備和告密制度,嚴密監控百姓。合村并戶組建“集團部落”,設定無人區,欲將抗日軍隊和百姓分開,切斷聯系,陷入孤立。將日滿軍分區布置切斷國境和重點區域的交通,尤其是入冬前截斷進山的糧道。“斷絕糧道,無警備部落積存的糧秣止于最少限度,運出運入須嚴格檢查。努力發現為農耕而散在僻地的房屋,并拆除之。取締森林采伐者。在討伐地區及附近集市嚴禁出售膠鞋、懷表、電筒和主要糧秣”。[1]將抗日軍隊壓迫趕進大山中,封鎖在無人區,欲利用東北嚴寒惡劣氣候,使抗日義勇軍陷入孤立無援、失去根基、不攻自破的境地。
日軍及偽滿軍對長白山地區的通化、輯安(今集安市)、柳河、輝南、臨江等地組織了東邊道“獨立大討伐”,以肅清東邊道區的抗日武裝為目的,主要目標指向王鳳閣領導的遼西抗日義勇軍和楊靖宇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日滿討伐部隊調動29個團步兵、騎兵、炮兵和其他偵察通訊部隊27500余人,組成討伐部隊、駐防部隊和“游擊隊”瘋狂鎮壓抗日軍民,先用誘扣辦法,后用武力肅清辦法,逮捕屠殺愛國軍民。據時任偽滿軍政部司長王之佑的供詞,“到一九三七年五月結束,中經戰斗約計二百次。死、傷抗日軍應各有千人以上。焚燒山寨約百處,抗日軍的總員數,約減去一萬名。尤其是無人區居民,失去田廬,走失流亡者不下兩萬”[2]。偽滿討伐軍在武力進剿的同時,強化集家并村,劃分居住區和無人區,以通化縣為例,先后建成41處“集團部落”,其余住戶被安置在警備道路兩側,三年間“拆毀民房一萬四千棟,放棄耕地三十三萬畝,結果民力極度低落,以致呈現前途堪憂無法救濟的慘狀。自去年末治安大有好轉,匪賊幾乎絕跡”[3]。東北長白山區山多地少人也少,山區無霜期短,當時耕種糧食是以玉米為主,產量不高。據記載,偽滿時期通化地區人均耕地為1.4畝,臨江地區人均耕地3.2畝,集家并村導致房屋等生產和生活資料被迫放棄,大量耕地荒廢,這不僅使民眾陷入了衣食無著的窘境,同時也割裂了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陷入更加嚴酷的絕境,處境維艱,損失日重。
東北抗聯第一軍發祥地是吉林省磐石縣(現為市),1932年由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直轄的磐石中心縣委創立和領導的“東北義勇軍”,后改名為“東北農工義勇軍”,翌年根據滿洲省委的指示,“昭和八年九月十八日,在滿洲事變三周年紀念日,在磐石縣玻璃河套召開的紅軍部隊首腦聯席會議上,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總司令楊靖宇”[4]。主要活動地區為吉林省中部、東南部和遼寧省東部的南滿地區,人數最多時有6500多人。“日本人村田改良對日本政府警告說:我們不能忽視在滿洲繼續著最執拗的活躍的共產系東北義勇軍現狀。在滿洲的共產黨團體,像今天這樣轉向抗日統一戰線,這從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六日接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指令的時候開始的,同年夏共產黨員楊靖宇從中國內地來到滿洲,成立了抗日軍共同司令部,上述的巴爾蒂山部隊在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四年的兩個冬季,漸逞威猛。……在抗日反滿的共匪,于一九三四年時其比率僅占全部匪賊中的百分之二十六;但到一九三五年夏,已一躍而增至百分之五十五了”。[5]

日軍進攻抗聯楊靖宇部作戰圖

岔溝突圍紀念地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以及隨后成立的第二獨立師在楊靖宇的帶領下,不斷鞏固和擴大臨時革命政權和根據地,不斷地對敵開展游擊戰,打擊日滿軍。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宣言中呼吁“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尤其是我東北數十萬武裝反日戰士在楊靖宇、趙尚志、王德泰、李延祿、周保中等民族英雄領導之下,前仆后繼的英勇作戰”。號召“與蘇維埃政府和東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與紅軍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及各種反日義勇軍一塊組織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6]。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國民政府和地方勢力呼吁,中共滿洲省委也調整了對敵斗爭路線策略,最大限度地團結所有抗日團體,同時也獲得了民眾更廣泛的支持。1935年10月4日,在濛江縣(今靖宇縣)那爾轟鎮的老龍崗西坡于家溝,第一軍、第二軍西征隊會師大會上,還有其他抗日軍的代表參加,由楊靖宇宣布“此后我東滿南滿游擊區打成一片,一、二、三、四、五、六軍與各抗日軍,共同組織東北抗日聯軍,更能集中力量統一領導”[7]。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警衛旅戰士

青年時期的楊靖宇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

日軍出動飛機“討伐”東北抗日聯軍

1937年11月,日偽當局按照“三年治安肅正計劃”,調集日偽軍6萬余人開始對抗聯部隊集中活動的三江地區進行瘋狂“大討伐”。圖為日軍“討伐”隊
1936年2月10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的名義下達了《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的決議草案》,提出了“東北抗日聯軍”的名稱,并以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周保中、謝文東抗日聯軍第一至第六軍軍長的名義宣布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至第六各軍。后又在通化縣興林鎮將抗聯第一軍、第二軍合并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是抗聯第一軍軍長楊靖宇。從此,各支部隊不斷地吸收其他抗日武裝加入,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具有統一戰線背景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快速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日滿偽政權和守備部隊。抗聯第一路軍在楊靖宇的帶領下活躍在通化、柳河、濛江、輝南地域,抗擊“討伐”,不斷地打擊日滿勢力。這也引起了關東軍和偽滿政府的不安和恐懼,加緊對抗日聯軍的圍攻,推行“肅正三年計劃”,組織了季節性的“夏季大討伐”“冬季大討伐”、東邊道“獨立大討伐”、三江“特別大討伐”和野副“大討伐”,在“昭和十四年度關東軍治安肅正計劃要綱”中明確主要目標是捕殺“匪首”周保中、楊靖宇、李華堂、戴鴻濱、王蔭武、陳翰章、李景蔭等。在東北各地尤其是南滿地區對抗聯第一軍實施分區包圍,篦梳搜剿,反復拉網,企圖徹底消滅抗聯軍隊。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自1931年至1933年,自發抗日運動與我黨領導的游擊隊初創時期。第二時期,自1934年至1937年,游擊戰爭發展的高潮時期。第三時期,自1938年至1941年,游擊戰爭遭受嚴重困難挫折時期。第四時期,自1942年至1945年,積蓄力量,取得最后勝利時期”[8]。隨著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聯軍的不斷壯大,給日滿軍以沉重打擊,也引起了敵人高度注意和重點圍攻,“岔溝突圍戰”正是發生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時期。

敦化中葦子溝集團部落

1938年6月,楊靖宇率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在輯安縣(今集安市)蚊子溝西南家什房子設伏殲滅偽軍索旅第1營。圖為蚊子溝戰斗舊址

南滿游擊隊創建地——磐石縣大紅石砬子

楊靖宇犧牲前住過的地戧子
1938年1月中旬,楊靖宇帶領軍直部隊從遼寧本溪恒仁北上,來到了輯安縣老嶺山區,組織了老嶺奇襲戰,狠狠地打擊了為加緊掠奪東北經濟資源和溝通朝鮮半島而興建的通輯鐵路的老嶺隧道施工,積極伏擊日滿討伐隊和攻擊偽警察署和集團部落,老嶺附近村鎮的警察署都被抗聯第一軍消滅了。抗日聯軍的節節勝利也引來了日滿軍的瘋狂鎮壓,以所謂武力進剿為治標,以政治工作為治本方針,日滿軍警分散配備了重點地區的守備部隊、集團配置了討伐部隊實行連續不斷的“討伐”,同時還利用抗聯家屬、叛徒,加大了勸降、誘惑分化瓦解策略,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在1938年6月29日率部叛變投敵,作為抗聯第一軍的高級指揮員,他熟知楊靖宇司令的作戰風格,熟悉抗聯官兵賴以存身的秘密營地,給抗聯第一軍和楊靖宇帶來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害。7月中旬,抗聯第一路軍的領導人楊靖宇、魏拯民召開了第二次老嶺會議,決定分兵作戰,將主力部隊向其他地區轉移作戰。同時也加緊打擊日偽據點和“集團部落”,繳獲大批糧食和武器彈藥,這也是為向北部山區過冬轉移做的物質準備。
“九月二十四日,楊靖宇帶領軍直部隊和少年鐵血隊四百多人,開始向輯安縣天橋溝、老禿頂子方面轉移。進入通化境內后,于十月六日夜里分別襲擊了六道溝、七道溝和郝家村三個據點。共俘敵十六名,斃敵一名,獲步槍十八只,子彈一千三百發。十月十一日,日軍偵察機在通化六道溝橫路南方發現我軍。楊靖宇指揮部隊在九八八高地上與敵楊春討伐隊交戰,擊傷偽軍指導部長石井少校及下屬數人。之后,我軍又連續激戰,終于擺脫日偽軍的牽擎,于十月十七日渡過渾江,來到臨江縣境岔溝山區,準備越過四方頂子向河里轉移。敵人察覺我軍這一動向,調集大批日偽軍在岔溝山地布下了“天羅地網”,妄圖將我軍一網打盡。我軍未及探察,陷入重圍”。[9]
要圖所標注的時間為偽滿康德五年(1938年)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十八日。圖中描述的戰斗主要發生在老嶺山區和沿著渾江兩岸的通化白山地區,老嶺屬于長白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多在1000-1300米之間,山高林密,山脊高聳,山坡陡峭。從圖上記載的地名二道陽岔、水溝子、七道溝、四道陽岔、三道溝、六道江、八道江、里岔溝,可知在此地域中河道縱橫,難以跋涉。
圖示的行軍路線是穿梭在一系列山脈標高1100米、1343米、1528米、988米、811米、1162米山地中,表明楊靖宇的抗聯部隊轉戰于崇山密林之中。
圖中還標注有多次與追擊堵截敵軍發生戰斗的時間和地點,9月26日地點在二道陽岔、1月28日(應該是筆誤,為9月)在白旗腰子、9月30日在水溝子、10月6日至8日之間在老嶺老禿嶺子、老虎山山區1343峰、10月11日在三道溝988峰、10月12日在老人溝、10月14日在老營溝連續轉移連續作戰,至10月18日在里岔溝陷入敵軍牧勇連、大蘇、富森、中川等13支部隊的重重包圍,又兵分三路,跳出包圍圈。按圖中所注,楊靖宇部隊當時應該有500人。
圖中用紅色虛線標畫出楊靖宇部隊的運動路線,多次出現有“不明”“一時不明”“偵察”和“飛行偵察”等字樣,表明地上有日軍追擊,天上有空中偵察,當時的作戰環境可見一斑。按照圖中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編制圖例,參加圍攻抗日聯軍的部隊有屬于7K、8K、9K、16K、17K、25K、教K的騎兵部隊,屬于4i的一部、Ⅱ/5i、6i、7i、15i、教i的獨立守備步兵部隊,屬于大蘇、蘇游、中川、牧勇連、中川游和富森等字樣“游擊討伐”部隊,其中7K、8K、7i、大蘇、中川等部隊是從開始到結束一直出現,分析為敵軍的連續跟蹤部隊,而富森則是以前文提到的第一軍叛徒程斌和抗聯叛徒為主的富森警察大隊。
“岔溝分為里岔溝和外岔溝,中間隔一山崗。岔溝戰都是在外岔溝進行的。外岔溝東西北方接連著高山峻嶺,南方溝口面臨著渾江,西北方山嶺就是四方頂子。這一帶緊靠著原始森林,偏僻荒涼,人跡罕至”。[10]連續轉移作戰的疲憊不堪的部隊決定在這里宿營,不料19日天剛亮就發現已經被敵人包圍了,日偽軍調動了富森、中川、李佑、牛田以及叛徒程斌部隊1500多人,又出動了飛機助戰,撒下傳單,指名道姓要楊靖宇投降。楊靖宇組織部隊就地反擊敵人的進攻,從清晨堅持到夜晚,并制定了趁暗夜突圍的計劃,“第一,拂曉前必須沖出重圍。第二,要選準突破口。第三,必須立即做好準備,迅速行動”[11]。做好準備之后,19日凌晨,楊靖宇下令“沖鋒隊”出發,后續部隊緊緊跟上,摸到了預定突圍地點,出其不意打開缺口,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是役我軍斃傷敵人70多人,斃敵團長1名,俘敵20多人。我軍傷亡30多人,警衛旅三團團長壯烈犧牲。抗聯第一軍直屬部隊在楊靖宇司令的領導下機智頑強,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終于完成了向北部山區轉進的戰略任務。
本文通過對院藏的一幅日滿軍岔溝作戰地圖的分析,回顧了這一段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部最艱苦卓絕的轉戰過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英勇的抗日聯軍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軍,在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死考驗的戰斗環境中,不畏強敵,艱苦作戰,打擊敵人的斗爭歷程。
[1]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東北“大討伐”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91年,第245頁。
[2]同[1],第275頁。
[3]同[1],第337頁。
[4]李鑄、賈玉芹、高書全等譯:《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 譯稿關于東北抗日聯軍的資料》,中華書局,1984年,第7頁。
[5]楊震:《東北抗日聯軍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漢口大眾出版社,1938年,第58頁。
[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4-1935)》 第十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519-522頁。
[7]孫繼英、周興、宋士章:《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5頁。
[8]周保中:《東北抗日游擊運動和東北抗日聯軍》,《偽滿史料叢書——抗日救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頁。
[9]同[7],第192頁。
[10]同[7],第193頁。
[11]同[7],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