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524048)
中華民族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包容性,無論是在自身的思想,或者是在文化方面都是如此,舞蹈也并不例外。在我國悠久的舞蹈發展史中,仍然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這對日后舞蹈學者們的學術研究、學習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現存的各類史書當中以文字作為載體來講述的,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的舞蹈。而漢、唐時期的舞蹈作為我國古代舞蹈史中的兩大高峰,以其宏大的格局、開合英武的舞蹈動作,加上其間飽含著深沉的地域人文內涵,因而受到大眾的青睞。
若將漢唐時期的舞蹈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解讀,當從漢代與唐代舞蹈之中所蘊含的文化與藝術元素分析開始著手。由于漢代、唐代舞蹈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元素使其發展和傳承,也為我國舞蹈文化提供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平臺,無論是近代宮庭樂舞,還是流于市井的民間舞蹈,都能夠從中窺視到漢唐舞蹈的“影子”。而漢、唐時期作為我國古代史中的鼎盛朝代,并非只有開闊的疆域、建功立業上有所成就,在舞蹈文化的創新和傳承上也有大量作為。
漢唐舞蹈經過了千百年的融合與完善,也逐漸轉化成一種全新的舞蹈形式,同時也因此而受到了后世尊祟與發揚。漢朝與唐朝時期的舞蹈在情感表達、動作控制、表演規模以及風格等方面都開始有了相應的基礎。就以宮廷舞蹈為例,在漢朝時期我國的宮廷舞蹈主要融入了當時市井、民間的舞蹈的素材,隨后再經過大量宮廷樂舞藝人的長期改進,對各種情感的變化,以及文化的理解,娛樂方式等內容加入其中,并開始形成獨有的規模與舞臺效果。除此之外,“百戲”以及帶有明顯通俗性質的“雜舞”,也開始將舞蹈文化處在萌芽階段的漢朝,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發展環境當中。在此后的盛唐時期,舞蹈也被提升到我國古代舞蹈史上的頂峰,無論是舞者的水平,還是大眾的藝術審美也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毫不夸張地說,這個階段的舞蹈是我國古代舞蹈的集大成時期。
通過我國古代朝廷頻繁的更替就能夠清楚地看到,雖然當朝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精神文化建設有所成就,但是由于長期的戰亂,也間接地影響了舞蹈藝術的發展。但在漢朝的時候,整個國家升平日久,也讓飽受流離的舞蹈藝術得到了重視與支持。漢朝的時候,當朝統治者成立了專門從事舞蹈活動的機構,比如“樂府”及“太樂暑”等等。這些由朝廷成立的舞蹈機構為整個漢代舞蹈的傳承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因為這類機構的存在,吸引了相當一部分民間藝人和當朝的專業舞蹈家加入到其中,這給后世的舞蹈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到了唐朝,漢朝時期的舞蹈機構或者組織也開始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唐朝時期的時候,國家也成立了相應的舞蹈機構,比如說有“太常寺”、“梨園”等,且唐朝時期的舞蹈機構的規模都比漢朝的時候要大得多,正是因為這些大規模的機構存在,把絕大多數優秀舞蹈人才引入其中,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唐朝舞蹈的發展。
無論是何種藝術,它們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都是通過意識形態的方式,來進行傳承的。由于唐朝與漢朝這兩個朝代的歷史跨度較大,這也導致了漢朝與唐朝兩個時代的舞蹈思想也有所不同:(1)在漢朝的時候,當時主要是以孔子所提倡的儒教作為國家發展主導思想,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而這一點對當時的舞蹈思想造成了重大的影響。(2)在唐朝的時期,當時所推祟的審美理念是把三教(儒,道、釋)的核心思想,進行融合,這些思想的出現,除了對當時的詩歌具有重要的影響之外,而且還給當時的舞蹈思想帶來極大的鼓舞。
就以漢朝著名的舞蹈作品《銅雀伎》為例,《鋼雀伎》相傳是與曹操有關。曹操在建完銅雀臺后,請一舞伎為此獻舞,沒想到該舞伎因長得漂亮被曹操終身禁錮在宮里。這名舞伎并不屈服,而是用舞蹈來表示自已的不滿,由此看來從另一個角度看見舞蹈所體現的時代特色。《銅雀伎》這個舞蹈是由動、靜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的,“靜”則體現出當時舞蹈婉約柔媚的特點,“動”則是以力量爆發為主,如腳步突然加大,并融入跳、躍、倒、急轉身等等整個舞蹈氛圍沉重。
而唐朝則以《謝公屐》為例,謝公屐就是謝靈運為了便于登山與遠途旅行,而設計出的木鞋。《謝公屐》這個舞蹈所表達的意思是把自己限制在一雙鞋子中,其中所潛在的意思是一個能人,恣意山水之間的瀟灑情懷,并把當時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完整地展示出來,李白在他的詩里就提到“腳著謝公屐”,因此也能夠從舞蹈當中體會到大唐時期的恢弘氣象,以及長袖蓋舞、衣袂飄飄的動態之感。
漢唐時期的舞蹈審美主要是體現在袖、腰、輕、眼以及圓等等為核心的一種律動。袖,指的是有寬松衣袖的舞蹈服;腰指的是舞者要具備柔美有力的身體素質,輕則是指舞者的舞蹈要輕、靈;眼,則是指舞者的表情,神態要和舞蹈本身相契合;圓指的就是舞蹈的律動。按照已有的史料的記載,漢朝的著名舞蹈家趙飛燕,能夠在皇帝的手掌心中跳舞,唐朝玄宗時期的楊貴妃,則能夠‘轉旋回雪輕’。再比如漢代與唐代舞蹈中的‘眼’,它包括了很多內容,并非僅僅指的是眼睛,是泛指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轉動、目光的遠送與回顧等等,將這些豐富的面部表情融入到舞蹈中,不但可以提高舞者的表演效果,而且還能夠完美的展示舞者的個人魅力。“袖”則是唐朝時期舞蹈的重要服裝標志,這也成為了舞蹈表演者審美的獨特追求。將袖口加大加寬之后,能夠從視覺上,對舞者的身體形成一種拉伸的錯覺,舞者利用自身的肩膀或者手臂的舞動,讓寬松大氣的袖子在空中飛舞,如仙女下凡一般。“腰”的強調是漢唐舞蹈當中另一重要特點,舞蹈表演者通常是把柔軟勻稱的腰作為評價舞蹈藝術水平高低的標尺之一。“線與圓”則是說明了舞者在舞蹈當中的一種動態形式,主要是通過舞者揮動舞服的袖子配以舞蹈當中的回旋動作。這些優美的肢體語言,不但體現了大量的文化內涵,而且還展示出整個民族所獨有的審美取向。
在漢、唐時期舞蹈中,韻律之“律”有兩層含義:(1)規律;(2)律動。對于舞蹈而言,不同的動作主要是依靠各部分的細節來進行聯接,這樣才能夠讓舞者在舞蹈表演的時候看起來具有整體性,并有完美的連續性。不管是在漢朝或者是在唐朝時期,舞者在進行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所展示的不同的動作,這些動作的運用,也把一個個原本相互分離而又獨立的舞蹈造型,進行完整連接。再比如漢朝與唐朝的舞蹈表演者對于舞蹈中的韻律表現有著嚴格的要求。而“神”則指的是舞蹈中所展示出來的獨特的審美價值和韻律。而“形”則是體現舞者在表演過程中整體上體現的外部特征的總和以及所有在舞蹈表現當中能夠用肉眼看見的內容,都可以稱之為“形”,它不但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舞蹈所具備的內涵,以及跳舞過程中所要把握的呼吸、節奏,還有精神狀態和表現的情感變化等等。而在這些不同的審美表現形式之中,“神”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在“以神促形”的引導下,產生了“韻”。漢唐舞蹈中將獨有的曲線展示,以及力量的融合,通過“擰、圓、斜”等方式,把這些不明顯的氣質變化的內容,重構為一個新的整體。
綜上所述,漢朝與唐朝的舞蹈不僅有效地展示出我國特有的文化內涵,而且對其相關作品進行梳理,對于今后的舞蹈發展以及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深度探索漢唐舞蹈的文化與藝術特點,并進行解讀才能促進我國的舞蹈事業健康、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