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琦 (浙江科技學院 31002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部分,蘊含幾千年深厚人文歷史的無形財富,對國家文化持續發展有深遠影響。現階段,非遺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有了顯著的成果。在當前技術發展背景下,數字非遺已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主要手段,AR等虛擬現實交互技術的應用更是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添上雙翼。但在非遺項目數量逐步提升中,非遺資源的展示和傳播效果仍不夠樂觀。
在博物館載體的展示中,部分展品和注解位置距離較遠,觀眾很容易被臨近展品混淆,或因注解內容過于深奧喪失更進一步了解展品的興趣;而一些珍貴的非遺藏品由于受到氣溫/濕度/光線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出于保護的客觀需要,只能長時間被封存,人們很難看到它們的原貌,只能通過一些僅有的照片和文字來了解它們,很難吸引大眾對非遺文化的主觀能動性并產生認同感。
目前也有不少基于非遺的傳統技藝開發的文創產品或展示形式,比如非遺傳承體驗等,但也很難引起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認同感,更不用說有消費興趣。因此,需要現代技術介入,增強交互性和娛樂性。
就戲曲藝術而言,越劇作為非遺寶庫中的明珠,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但實體博物館只有一個,該博物館3個大廳都只有圖片展覽,影像展示只是偶爾開放,數字虛擬平臺、觀眾交互游技術等都沒有應用,觀眾稀少。戲曲網站不完善,數字資源少,可看可娛樂性不高,觀眾粘合度非常低。戲曲表演仍是舞臺表演、傳統宣傳的單一方式,老觀眾多,年輕觀眾少,受眾斷層現象嚴重。這些局限使得非遺工作者們辛苦保護的非遺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AR(增強虛擬現實技術)能滿足用戶在物理世界中通過聽、看、觸摸虛擬信息,真實地感受虛擬空間中模擬的事物,以此增強用戶體驗效果,呈現給用戶一個信息增強感知效果更逼真豐富的新環境。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性能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不斷加強,AR技術近年來成為國外研究的熱點領域。
比如瑞士日內瓦大學對龐貝古城及有關活態傳統文化的虛擬重建與再現(三維角色、虛擬古跡場景、關鍵活態事件與古時元素的服飾、發型等),用AR技術將虛擬的內容信息疊加到現實的龐貝古城遺跡之上,游客在真實的古城遺跡現場體驗幾千年前的歷史環境。再如2011年,韓國圣德大王神鐘的文化數字化展示與互動體驗。用戶可以通過指定工具隨意指向虛擬的圣德大王神鐘模型,不同的區域會發出相應的鐘聲。IntraCom公司古跡電子導游系統也值得一提,利用AR技術對古希臘遺跡進行復原,用戶通過客戶端可以在現場看到古跡復原效果。2017年,在美國賓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博物館展示中國兵馬俑,該展示采用AR技術,參觀者通過手機可以詳細了解不可觸碰的兵馬俑的細節,了解背后的歷史。同年,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建成,該數字博物館錄入有370多件實物資料,100多部演出和教學視頻,總數據量超過6TB。并且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使觀眾可以在戲臺和園林等多種虛擬實景中全方位無死角觀賞昆曲,通過3D虛擬技術,觀眾也可以自由放大、旋轉虛擬歷史實物,達到多角度觀察效果。
近年來,國內的虛擬博物館發展很快,在非遺文化傳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觀眾的參觀體驗上仍然不夠重視,大多只能滿足基本瀏覽需求。因此,課題組以增強觀眾體驗為導向,提出基于AR等虛擬交互技術的非遺數字平臺的設計思路。
該模塊是一個虛擬框架,以虛擬博物館三維展廳為載體,主要使用計算機三維3dsmax中的多邊形建模技術和UV紋理坐標展開技術,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虛擬展館的可視化。觀眾可以通過鍵盤或鼠標控制實現在虛擬展館中的“行走”,觀賞各種實物藏品,也可以通過鼠標點擊獲取展品的文字、聲音、圖像、視頻信息。觀眾項目運用的主要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有:第三人稱角色控制、展館虛擬地圖的制作技術、展品平面的點擊交互、展品介紹信息(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的獲取、視音頻的播放控制、基于NGUI的界面設計等。
展品平面的交互制作是整個三維虛擬博物館成果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決定了項目成果的通用性。當觀眾點擊打開虛擬展廳中的任意一個展品時,必須彈出相應的GUI界面,并載入相應的展品資料,包括圖像和文字,觀眾還可以在GUI界面上選擇打開音頻或視頻資料,以及能夠簡單控制視頻及音頻的播放、停頓等。運用游戲引擎交互技術,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
觀眾可以通過該模塊,利用智能手機終端,掃描數據庫里的二維碼,搜索并觀賞藏品。該安卓應用的實現主要包含兩部分工作:網絡數據庫和安卓客戶端。項目組的工作重點放在安卓客戶端的設計與制作部分。技術手段上,主要使用了Android SDK 開發,采用java語言,搭建出應用的功能框架。考慮到移動設備下載客戶端的網絡流量問題,為了控制應用的大小,采用了訪問網絡數據庫調取展品資料的方式;還有需要動態更新的信息模塊,也使用了網絡獲取;而一些數據容量較小且不需要動態更新的信息,采用了程序內集成的方式制作。
觀眾可以通過圖片掃描的形式和網上鏈接點擊的形式,進入AR非遺游戲,通過游戲關卡的指示,一步步了解非遺文化的背景、某種非遺藝術的制作工藝等,游戲的方式可以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這部分工作主要依靠Maya等三維技術進行建模,導入Unity搭建程序,最終呈現AR效果。比如越劇非遺游戲,通過掃描各個越劇的角色,呈現AR交互界面,包括模型(視頻),非遺名稱的UI,介紹及語音,通過手勢可以改變模型的方向、角度、大小,以便更細致得全方位觀察。
新技術的應用從“非遺”保護角度而言意義重大,充分運用新興技術,不僅能挽救非遺文化,也能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也可為更多載體提供虛擬展示的可能性,這可以讓更多的人“走進”更多的博物館、旅游景點,消費非遺文創產品,感受非遺文化。數字化虛擬技術能夠幫助人們“觸碰”到藏品,更加感性地認識藏品本身,從而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各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另外,長遠看來,由于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非遺文物藏品往往會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變化,運用數字技術還原的文物更容易保存,文物古跡數字化將給后世留下較為可靠的歷史參考依據,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文化遺產的作用。從而實現非遺載體社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