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菲 (澳門大學 999078)
由于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在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經歷了木星引力所帶來的存亡考驗,通過所有人不放棄希望的拼盡全力,克服重重困難拯救了地球。
這種科幻題材的影片在以往有很多類,但是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卻是史無前例的,從劇情主線結構到場景渲染都給人一種非常震撼的感覺。它雖然是一部科幻片,但是新穎之處就在于貫穿主線的選材,并不是講述科技領域的造詣,而是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構思。比如給地球安裝推進器,幸存的人類居住在地下城,雖然說這種情況以當今科學家的眼光來看,很難會在真實世界中發生,但正是這種大膽的假想,讓看似不太合理的預言變成了眾多未來可能的一種。故此在題材上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故事情節,同時也完全符合科幻影片應滿足人們獵奇式欣賞欲望這一鮮明特點。
“《流浪地球》影片投資三億,超過300人的美術團隊,準備了3000多張概念圖和8000多格的分鏡,這些電影工業化的大數據,對細節的嚴格要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足夠令往后的電影人立為標桿。”影片從頭至尾都是以一種暗色調的色系來渲染畫面,無論是昏暗擁擠的地下城,還是冰雪覆蓋的陸地世界,都給人一種比較壓抑的末日感。同時當我們看到被海嘯淹沒的城市,和那些熟知建筑的殘垣斷壁與厚厚的塵土,不得不說這在視覺上又帶給人一種希望渺茫的錯覺。但是當畫面出現那些巨大的推進器、人類先進的運輸設備、有條不紊的“流浪”工程秩序時,與前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禁驚嘆全世界人類的眾志成城,不禁感嘆人定勝天的強烈欲望。還有那些木星、太陽、銀河系及浩瀚無垠的宇宙的場景布置,看起來都非常具有恢弘般的科幻感。另一方面,在音樂制作方面,也絲毫不遜色于國外科幻大作。由著名音樂制作人阿鯤作曲,聯合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的電影配樂,使整個影片在背景音效上,無論是貼合緊湊的劇情走勢,還是穿插的人物橋段,都讓人感受到幕后影音特效制作者們的用心。使這些原本好萊塢科幻巨制才能擁有的宏大場景,都在影片特效中渲染得氣勢恢弘。
流浪地球的故事主線將幾個比較突出的角色串聯在一起,他們有“全球聯合政府”派來的救援隊,有被強征加入的普通居民,有在險境中幸存下來的航天員,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因為一場拯救行動走到了一起,雖然他們各自的驅動力不同,但是就人物設定這個層面上來看就顯得十分新穎。而且在以往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的災難類科幻片中,這部影片體現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以致一群人帶領全人類。這樣的主線構想可謂是推陳出新,一改從前單薄的人物形象,從而利用更濃烈的情感氛圍,來不斷增強劇情對觀眾的吸引力,在熒幕前重重寫下了集體英雄主義的一筆。
影片中敘述的故事情節固然是十分新穎的,但是部分橋段的故事邏輯略顯牽強。比如地球經過木星時是否真的會被吸走?點燃木星是否真的會產生足夠的反推進力?這些留在觀眾心中的疑問很難被事實說服,而驗證這樣的可能性又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加上足夠的能力,而不是憑借某個特定人物強加給觀眾的靈光一現。因為畢竟科幻影片不是神話影片,腦洞大開的幻想只有建立在基本的科學依據之上,才能讓人更加信服與認可。
流浪地球從頭至尾給觀眾致力營造一種緊張刺激的節奏氛圍,它以畫面的壓迫感與末日感打底,在特效的科幻背景上做足功課。但是在角色的服裝設計,鮮明的性格方面卻是犧牲掉了人物本身的質感。這直接導致了人物辨識度比較模糊,使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很難第一時間看清是哪個人,從而使角色顯得比較單薄。這不得不促使觀眾放眼更為明朗的整體主線,卻失去了分析人物特征與心理活動的耐心,造成了觀眾只看清場景事件,卻難以熟知角色效用的尷尬局面。
由于流浪地球改編自小說,它與原著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存在著不同,首先是加入了一些新角色,這勢必會對主線劇情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說韓朵朵其實是電影中的一個原創角色,小說中卻并不存在。那么影片中設定韓朵朵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筆者認為此角色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從生存技能到劇情發展需要,從影響主角行為到塑造鮮明的熒幕形象,縱使該角色貫穿影片始終,相信觀眾也對其印象毫不深刻。而唯一的猜測就是流浪地球畢竟屬于一部商業影片,投資運作與商業化效應必將決定在編劇中犧牲掉個別角色的存在感,即使這個虛擬角色是否會影響到整體影片的質量,是否會成為影片中最重要的一環,這些都在強勢的商業化受益中已經成為無可非議的規則。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剪輯節奏較快的緣故,很多角色的性格與主線存在一定偏差。比如主角劉啟因為家庭的緣故,變得年少輕狂、叛逆任性與玩世不恭,一直懷揣對他父親的怨恨。從而使該角色在性格塑造上,略顯自私狹隘的不正三觀。就算影片末尾在形式上給予糾正,那也是聊聊幾筆,很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主線意圖。
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們一路被感知最深的就是人類求生的強烈欲望。尤其是遭遇冰封塌陷、電梯墜落等場景,人們表現出的行為被冠以過高的精神境界,也許很難符合現代人的思維邏輯觀念。在此特別想提一下《1942》中那個老東家的女兒王子文,當完成了從拒絕殺貓到最后想喝貓湯的演變后,往往給人的感覺更為真實。所以說大多數人在生存受到極限威脅時,很難保持正常的理性與自制能力。如果影片一直用生存式的邏輯來思考問題,那所有人的行為都不應為人性與文明讓步,這一點的安排是非常不客觀的。這就致使那一場場電光火石般的救人場景,在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中顯得太過空乏無力,更別說推動劇情的發展。
近年來有些國產大片尤其是科幻題材的影片,好像不斷在卷入一個旋渦誤區,比如《無極》、《長城》等等,這些影片有一個共同之處,雖然影視特效極佳,但是劇情完全搞不懂,看了只是單純記住了畫面,但是對人物劇情卻絲毫沒什么印象,甚至影片的名字都要回想好久。而影片中所有的渲染場景都是為劇情發展和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這種本末倒置的制作方式,無疑會導致觀眾對影片中所感知的人物與劇情并不認同。而有些影片制作效果雖然不高,卻因為緊湊的劇情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博得觀眾們的好評,這里就不舉例了,讓我們想想那些八九十年代的老電影,那種不愿被遺忘的真實感受,并非來自一代人對陳年舊物的忠誠,而更多的是駐留在觀眾們心中那份觸及靈魂的渴望。
影片中很多人面對生存危機,不少美好的價值觀會被舍棄。比如吳京知道地球要被放棄了,他最耿耿于懷的是他的兒子還在地球上!這與影片所傳遞的團結一致、犧牲小我的價值觀相背離。此外,吳京利用特權可以選擇兩個親人直接進入地下城。這種流露在價值觀上的表現,雖然在尊重家庭與個體的選擇上無可非議。但如果只是單純為了推動劇情發展而設定的主觀式穿插,那么多多少少會在觀眾心中產生抵觸情緒。這樣就不如《殺生》中牛結實為了保住孩子而寧愿選擇自殺時顯得更加真實貼切,讓人物的價值觀始終牽著劇情自然發展。
《流浪地球》雖然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從劇情和藝術特色等多方面角度上看,仍不失為一部國產科幻佳片,一定會在觀眾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很可能會成為一部教科書式的國產科幻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