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磊 甘雨柔 (南京林業大學 210037)
道家思想作為綿延了數千年的思想哲學,齊物論、入世觀、無為而治等智慧結晶持續數千年經久不衰,且在當今社會,道家思想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近年來,在中國的綜藝市場上,涌現了一批體現了道家思想觀念的慢綜藝節目,具有撫慰觀眾的功能。我們可以認為這一類節目中蘊含的觀念是對道家傳統思想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性應用。通過對慢綜藝節目中體現的道家思想元素研究,可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電視文化產業中的應用提供參考,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慢綜藝是相對于快綜藝而言的專一種綜藝節目形態,指的是與以競技為主、快節奏的綜藝相對應的一類綜藝節目1。慢綜藝將人放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時光中心,關注生活、體驗人情冷暖,滿足人們內心需求的集體釋放。
《向往的生活》,是由湖南衛視、浙江合心傳媒聯合推出的生活服務紀實節目,第三季節目由黃磊、何炅、彭昱暢、張子楓主持,于2019年4月26日起每周五晚22:00播出。當代社會節奏快,人們壓力大,而慢綜藝節目把握到了觀眾這一痛點,對于觀眾具有撫慰功能2,其中就體現了道家傳統思想的元素,具有撫慰功能的處世觀演繹。
歸隱思想是道家思想中最為被眾人所知的,即出世觀,通常上是指在在某種程度上脫離現實的世俗社會,或對世俗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持否定態度或批判態度3。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不聊生,道家的出世觀表現出來的是道家在經歷對現實的反省與思考之后,繼而失去了對現實的希望,他們遠離紛爭,渴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氛圍,他們對生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豁達與樂觀,同時他們對天性和自由的追求也是其他學派所沒有的4。
而在當今社會中,快速的生活節奏已經擾亂了民眾的內心,毫無喘息空間的社會,加速了社會焦慮,人們對回歸自然的渴望再次上升,《向往的生活》的出現滿足了人們這一需求,在緊張氛圍下的放松與自由。無論是第一季的北方小村還是第二季的浙江村落或者是第三季湘西古寨,他們都有著共同點: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不發達。在現實生活當中的諸多不利因素,被節目組以替換或隱去的方式消逝,與此之外節目組著重放大了“人文化”、“世外桃源”化的鄉野景觀,劃清了與繁忙都市的界限,也顯示出了道家的出世觀。
《向往的生活》等類似節目使得安逸無為的思想重新煥發生機,將人置于民風質樸的鄉村。在現代社會,物欲和浮躁充斥著社會,紙醉金迷使人們很容易陷入迷茫,所以需要用“道”的出現來使得社會風氣進行凈化,讓人心回歸樸素、簡單和安寧。節目也取得了成功,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進程當中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與反響,紛紛表示自己雖然不能親自進入鄉村遠離城市排解壓力,但是節目傳達出的思想與氛圍讓內心獲得久違的安靜。此外導演組在接受“冷眼看電視”采訪的時候,曾明確表示《向往的生活》是一檔遠離城市去往其他地方的綜藝節目,城市人口越來越多,無論是來到城市打工的人還是在高樓里上班的人都擁有寧靜淡泊以致遠的心態,而這個節目的策劃就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這種心態。
道家認為人必須要學會遵循自然規律和尊重生命,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的發展5。老子在《道德經》中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不管萬物變成什么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6。人類不應該試圖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干擾本應存在的自然規律7。
《向往的生活》中稻田里的稻花魚,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山間春筍等,植物與自然的時令特征被放大、季節性特征明顯,自然的力量被放大,人為因素的影響力被縮減。二十四節氣等自然規律也可以在節目的進程中體現出來。另外,為了保證整個蘑菇屋和四周的農作物看起來豐盛,導演組提前半年在蘑菇屋旁邊種植玉米、西瓜、土豆等農作物,期望所有的綠色植物都以非常自然的狀態存在,而不是為了加速節目進程隨意將已經成熟的農作物放進土地里。
在《向往的生活》的鏡頭語言里,其運用的十分巧妙。山花爛漫、群峰蒼翠,細雨綿綿,他們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田園畫卷,一派“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的秀麗江山圖。打造出了一個桃花源式的山野理想狀態,沒有人類的侵擾。
完成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社會利益則體現為老子的危機意識。老子的危機意識與徐復觀先生所提出的“憂患意識”既有相似之處,又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兩者的區別8。兩者的共同的產生原因就是困境的存在。但兩者的區別也在于:“憂患意識”更傾向于一種情感或態度,具有意識性,而“危機意識”更傾向于對“危”的現狀的解決,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老子危機意識的落實點在于普遍關注自身利益的人。他并不是強求以個人或有限團體的力量帶給社會改變,而是結合了人類所共有的現實欲求來闡述思想,從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社會的進步,促進社會問題的進步發展9。
娛樂至死似乎成為一個熱議詞,明星參加綜藝節目的高價片酬震驚了普通民眾,因此廣電總局為遏制市場的惡性循環,實施限薪令、素人參加綜藝等政策。為有效貫徹落實響應國家政策,第三季《向往的生活》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合進行了國情調研、田野調查,明星需要在當地進行生活的同時,為國情調研提出建議,觀察當地農村所存在的狀況,并提出解決措施。節目組為了自身的利益,在不斷適應國家的變化與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貢獻10。
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矛盾雙方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為前提。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此外他還深刻地揭示了對立面的互相轉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認為:正常能轉為反常,善良能轉為妖孽,委屈反到能保全,屈枉反到能伸直,低下反到能充滿,少取反到能多得。
在節目中的體現則為嘉賓配置方面,《向往的生活》第三季則采取“4+x”的模式進行展開,4為節目固定mc:黃磊、何炅、彭昱暢、張子楓,x則指每期節目來的不同嘉賓。這些人物的選取看似無規則,其實暗藏道理。矛盾對立的雙方相互依存。《向往的生活》的人物形象中:系著圍裙的黃老師是做飯的“爸爸”形象,咧著嘴笑的何老師像是一個家庭的“媽媽”形象,兩個年輕人就像是這個家庭的孩子。四人之間奇妙的關系鏈使其成為一個大家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進行角色的轉化。
在《向往的生活》中對道家思想觀念的應用源于觀眾的需求。節目錄制地點的選擇在了遠離城市繁忙快速生活節奏的鄉村,煙火氣的田園生活是道家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信仰;在《親愛的客棧》當中,同樣的將地點選擇在了具有田園生活特征的民宿,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綜藝節目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都傳達著一個理念:道家尚自然無為的思想。
1.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繁忙的都市生活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緊張,有調查顯示,幾乎接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向往著從城市搬到農村的田園生活。而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自身并不能夠真正去往農村,呼吸自然的空氣。慢綜藝的出現彌補了觀眾內心的空虛,能夠在觀賞的過程中使心情得到放松,獲得內心上的平靜。節目本身通過其節目形式,呈現的不再是激烈的競技斗爭活動,而是恬靜如水的日常生活,頗有“碧水藍天白云,一山一水一人”的思想境界,讓觀眾感受到原來平凡的生活也可以這么有趣,可以給人帶來這么多的溫馨的力量,緩解內心的壓力苦悶之情11。
2.就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看來,中國人是具有田園生活的夢想的。道家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里影響巨大,大家都希望回歸本真、遵從內心、保持精神獨立。無論是“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王維,還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的杜甫。所以,這類綜藝抓住根深于人群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的渴望,利用道家思想對其的影響,對于 “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的生活氛圍的向往的關鍵點,合理將道家思想與綜藝節目的完美融合,實現了現象級綜藝的創新與改變。
3.近幾年來,道家思想在中國治國領域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國家制定的政策給予文化行業、第三產業的影響,滲透進入到綜藝節目領域則表現為慢綜藝的出現。相關綜藝節目制作方為順應市場與政府的發展,開始注意在節目當中體現不斷創新的治國理念。
4.新媒體信息快速發展加速了節目形式的創新與傳播12,在此之前,競技類節目的涌現曾給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可是隨著競技類節目越來越多,節目內容卻如出一轍,這就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因此激烈的競技類節目被優勝劣汰,追求安逸平靜的,攜帶著道家思想的慢綜藝應運而生。
慢節奏的綜藝節目在快速發展的今天,一經出現,全新的節目形式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一些節目甚至一度成為現象級綜藝的代表13。歸根究底在于工作學習壓力的重壓使得社會的審美意識正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渴望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在996的工作體制重壓下,大部分人都一直處于緊繃狀態之下,人們急需新鮮的調劑品來撫平緊繃狀態。慢綜藝的出現正好滿足了受眾的需求。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過分扎堆出現很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因而需要在慢綜藝節目的生產中避免同質化的跟風。此外,還應當注意對老子道家思想的更深一步的了解,探索新的節目形式,將其滲透入節目形式中,將更完美的節目呈現到觀眾眼中。
注釋:
1.安曉燕.對國內“慢綜藝”節目的思考[J].中國電視,2018(08):43-46.
2.崔競佩.“慢綜藝”的藝術表達與情感傳達——以《向往的生活》為例[J].視聽,2018(12):41-42.
3.郭武.“出世”與“入世”:道教的社會角色略論[J].宗教學研究,2014(04):15-23.
4.蔡晴.淺析《歸園田居》中陶淵明的休閑思想[J].大眾文藝,2019(07):44-45.
5.成姍姍.先秦道家生態哲學思想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6.徐行.老子生態思想的哲學思考[J].才智,2018(05):186+188
7.魏冉,黃志斌.“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意蘊及致思理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50-54.
8.畢夢靈.論《老子》的危機意識與現實主義[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6):78-82+88.
9.周曙.試論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社會文化價值——以《向往的生活》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7(19):121+124.
10.崔詣晨,崔亞娟,夏琪,王進怡.生態文明建設與健康社會心態塑造的同向性[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9,30(01):52-57
11.毛子鈺.親情類真人秀中的“孝”文化建構[J].東南傳播,2017(06):50-52.
12.曹琴,王妍蓉.跨媒介改編與媒介經濟學——以綜藝電影為例[J].今傳媒,2018,26(11):99-101.
13.韓瀟瀟.當前國內原創綜藝節目發展研究[J].東南傳播,2019(0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