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琳茜 (浙江音樂學院舞蹈系 310000)
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儒家文化作為主導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國的進步和發展。《樂記·樂象》中說道:“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1歌舞一體,樂器從之,認為樂舞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反映,可見孔子對樂舞教化作用的重視。現代舞蹈教育同樣以身心教育為目標,以審美的方式鍛煉人的意志、情緒、人格為最終目的。儒家文化與舞蹈同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隸屬于不同的學科不同事物,看似各司其職,但卻緊密相連。儒家文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融合著不同的時代精神,對現代舞蹈教育的走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是儒家修己治人的道德思想,對中國古代貴族、民眾的教育以及精神生活甚至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曾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矣乎。”2將中庸之道這一哲學思想對接于美學領域,孔子所提倡的盡善盡美、文質彬彬的中和美學思想就是最好的代表。孔子對“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曾說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和”則代表著事物多樣性的統一,不同的事物之間均互相制衡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才是事物穩定發展的根基。當然,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斷定“和”的狀態,正是要在不斷地矛盾和沖突之中,巧妙地處理與利用這種矛盾和沖突,盡量使之各得其所,從而達到和諧統一。孔子其弟子對“和”的也有著十分精辟的論述。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4世間萬物都有著其對立面,任何事物中都存在著和諧、混沌;平衡、失衡等,而正是將以上諸多對立面進行調和,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以及當今社會勃勃生機的和諧狀態。
早在幾千年的孔子所提出“中和之美”的美學思想,就與西方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的“美即和諧”觀念不謀而合,其思想中所體現的先進性仍對現代舞蹈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其中,“盡善盡美”、“文質彬彬”更是孔子“中和之美”的美學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美的事物是盡善、盡美的和諧統一,其缺一不可。美雖然能給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才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美學思想的又一體現,只有文與質相配合,適的其中,才是君子的做法。其中便透露著凡事無過之而不及的意蘊,凡事講究適度,極端的行為往往會違背了美。
《泰伯》中曾記載:“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5泰伯和周文王都擁有天下,卻并不將天下占為己有,孔子將其稱為至德,便是最高的道德,而最高的道德,孔子認為便是盡善與盡美的和諧統一。他曾這樣評論過周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6其原因便是周武王是通過征伐得到的天下,武力的運用違背了盡善的原則,也就不能稱之為至德。從中反映出,美的事物更是要兼具善的內涵,才會有其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擁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內容;優美的形體和健康的心靈也是現代舞蹈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深受“盡善盡美”美學思想的影響,現代舞蹈教育本著身心和諧的教育理念,以達到身體與心靈、生理與心理、肢體與情感、動作與情商的全面教育為最終目的。
現代舞蹈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美”的藝術教育,更是一種“善”的心靈教育,是一種“善美兼修”的生命教育。舞蹈教育是一種身體教育,也是一種心靈教育,以人體為載體,用審美的方式獲得心靈的塑造,通過身心教育實現真正健康的體魄,完美的人格。實踐證明,舞蹈教育不僅能夠提高人的力度、柔韌性、控制力、穩定性、人體各部位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等生理素質,同時還能提高訓練者的能力、情感、意志、人格和追求等藝術素質亦即心理素質問題。因此舞蹈教育并不能片面的理解為其對生理上的教育,用身體喚醒心靈才是其價值所在。
在大量的舞蹈訓練過程之中,能糾正身體諸多不良的習慣,逐漸形成挺拔、勻稱、完美的體態。通過舞蹈訓練,人體在運動的過程中會不斷提高心肺的功能,對疾病的產生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舞蹈教育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更是對情緒、情感、意志的歷練。有研究表明,因經過不同風格民族舞蹈作品學習的學生,他們形成豐富的感情色彩和較廣的人文素養,因此他們更加自信、性格好、與人溝通能力強、在人際關系智力和語言智力上更顯游刃有余;通過群舞的訓練,能更好的獲得集體感以及個人的價值感;通過舞蹈肢體的表現,能更準確的表達與控制自身的情緒。現代舞蹈教育對人體身心教育的理念與“盡善盡美”的美學思想不謀而合,跨越時代的“合拍”為現代舞蹈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文勝質,則顯得虛浮;質勝文,則顯得粗野。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7正是由于文與質的合理配合,取得適中的狀態,才能稱呼為君子。孔子曾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也。”8要把握事物兩端的對立面,擇取其中間的部分,孔子認為“過猶不及”,固守哪一段都是不可取的。提倡全面教育的舞蹈教育也面臨著這一問題,凡事講究度,不要過度的進行身體上的訓練,而忘記教育的根本乃是人格的塑造。
現代舞蹈教育已不僅僅局限于培養專業性的人才,更注重的是普及性的舞蹈素質教育。因此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并不具備專業舞者的先天條件,并不適合填鴨式的一味進行技巧訓練,弄巧成拙反而身體受到一定的損傷,并對舞蹈訓練形成一定的抵觸心理。舞蹈之美并不代表局限于異于常人的動作標準,區別于體操、雜技競技類的活動。因此,在進行舞蹈訓練時要注意掌握好舞蹈與競技類活動的尺度,鼓勵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以符合人體規律的前提下,在聯想與感受之中跳舞。不追求“超人的身體”,不達到超越人體極限的運動量,在合理的、適度的范圍之中才能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這都考驗著舞蹈教師的觀察力,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才是應該攻破的難題。在某種意義上講,以避開兩端、尋求中間的教育方式,既能使受教育者自由的表達著內心的體驗、感受、欲望以及情緒,還能進行身體上的訓練,真正達到身心和諧的訓練目的。同理,也不應該極度擴大對肢體或內心任意一方的作用,都將會失去舞蹈教育真正的意義。
以和為貴,“和”被看成物之生成與發展的動力,就其本質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與精神的集中體現,在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受不同時代、人物的影響逐漸產生了多種涵義,并長久地影響著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領域的發展。而孔子的“中和之美”具有一定的辯證性、全面性的思想,主張萬物處于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之中。其引領著我們將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的事物和諧統一起來,推動著事物不斷向前發展。
同時“中和之美”以“仁”與“禮”兩方面集中地體現了儒家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行為準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9孔子在《關雎》中描寫的男女之情在情感上不僅要表達其純潔與崇高,更應該表現的是其應該遵守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受到禮制的約束。由此可見,“中和之美”在人格教育之中也充分發揮其作用,與現代舞蹈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將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為己任。
在現代舞蹈教育的今天,我們更要懂得運用舞蹈的教育功能,探索身體的奧秘、開拓創造潛力、獲得更加完美的人格。反觀,現今的舞蹈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改正引導其正確發展是我們作為舞蹈人的義務。“盡善盡美”“文質彬彬”“中和之美”的美學思想與現代舞蹈教育理念的融合,借鑒孔子美學思想的普世價值,引領現代舞蹈教育全面性的發展,以達到舞蹈教育對人的身心健康、提升人的審美意識、鍛煉人的意志品格,為人們素質的全面提高發揮著能動作用。
注釋:
1.引自《樂記·樂象》.
2.引自《論語·雍也》.
3.引自《論語·子路》.
4.引自《論語·學而第一》.
5.引自《泰伯》.
6.引自《武》.
7.引自《論語·雍也》.
8.引自《論語·子罕》.
9.引自《論語·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