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琳琳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000)
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明確提出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求全國非“211”高校中一半以上需要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應用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不同之處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過程、培養方式和評價標準上。在這種形勢下,旅游管理專業尤其是應用型大學的旅游管理專業,應該積極探索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達到調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眾所周知中國旅游業四十年李的飛速發展,并持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旅游行業一直存在人才緊缺現象。但與旅游業及旅游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大相悖的是,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行業內的就業率一直很低,且高考選擇意愿不高,甚至在2009年由麥可思公司發布的《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旅游管理專業被認定為黃牌專業。2012年開設有18所高校撤銷旅游管理專業,由2011年的1115所減少至1097所,在校生人數也首次出現下降。從就業方面看,根據《2015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當年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2798萬,由此可以看出在旅游行業人才的供給與需求間的巨大缺口。除了存在巨大決口外,另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我國旅游專業本科畢業生行業內就業率低,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該專業行業內就業比例在15%-25%,兩年后業內留任率不到20%。
可以看出,旅游管理專業面臨招生人數下降和學生從業意愿非常低兩大困境。對此,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結果不符合企業的人才使用需求所導致。但筆者認為,這個原因用于解釋就業問題尚可說得通,但對學生的專業選擇意愿上,所涉及的因素就更為復雜,而這些恰恰是旅游管理專業招生出現困境的根本所在。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改革,不僅需要面向社會和企業,滿足其用人需求,更需要面向新一代的學生,滿足他們的興趣需求。
綜上,本論文基于教育與產業的共同發展為導向,以企業的人才需求及學生的興趣及發展需求為主線,探討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本科不同于高職之處之一在于本科強調的是學科的根本,培養學生可以觸類旁通的能力,而高職更加側重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在專業培養上應該立足學科基礎和專業屬性,將旅游行業發展的規律性、常態性、普適性的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從業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我國旅游教育發展三十多來,已形成酒店、旅行社、景區等比較成熟的專業方向,在不同階段也涌現不斷地涌現出諸如會展、游輪、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旅游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等新興業態,不同的專業方向和新興業態對學生只適合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要在旅游學科基礎之上,關注新型業態的發展,調整專業模塊課程,以便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提升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
新一代的大學生群體中,95后甚至是00后開始成為主體,他們的需求不再等同于70后、80后,他們的學習已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為了金錢,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快樂。比起金錢和物質,更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充實感,而寶貴的經歷以及從中獲得的知識,恰恰可以永久地入駐人們的生命,帶給人們長久的滿足,旅游恰恰是人們獲得這種寶貴經歷的常見和易得方式。學習旅游管理專業也應該讓學生感到快樂,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提升自己的品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變得更有追求,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學生的青睞。因此,在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時,我們要了解新一代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開設諸如茶藝、插花、咖啡、紅酒鑒賞、美食、歷史文化等能夠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生活樂趣提升學生綜合修養的的課程。既提升了學生的修養及綜合能力,也給予他們更多的擇業和創業的機會。
立足于“應用型”教育培養要求,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目標進行重新審視,調整我們的目標層次,應更加注重應用型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從旅游產業和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出發,人才培養目標應能夠滿足產業未來發展的需要、滿足地區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根據專業需要、企業需要及學生興趣需要三個方面,同時改變僅重知識傳授的弊端,提高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水平,以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設置公共課、專業基礎平臺課、專業模塊課及素質拓展課,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及自身修養等綜合能力。
在培養途徑方面,除了傳統的課內教學外,增加實習實踐環節,探索新型培養途徑。其中實習實踐環節包括第第一學年的旅游企業認知實習、第二學年的專業課程實習以及第三學年綜合實習與第四學年的畢業實習。在實習實踐環節,要注意對理論知識的結合運用,還要增加實習實踐后的總結反饋,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的關聯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程度。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在強調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在培養制度設計上要始終圍繞學生實踐能力提升這一點來進行。在培養制度上,旅游管理專業可更加靈活的進行操作。建議應用型旅游管理專業可以采取更加靈活的培養制度,每個學期或者每個學年課程集中講授,分段實習實踐,實習時間后再回到學校進行理論學習,然后再深入企業實踐,如此往復,可以保證所學知識及時應用,同時可以將在實習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到課堂上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探索,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應用型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上,對學生的評價考核體系應以能力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單一課程的學習評價。這就要求“知識+能力”的多維考核評價體系的搭建,以此能更好地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效果,并由此得知教學的改進方向。評價應廣泛應用多種考核方式,加大過程考核比例,加大實訓考核成績的比例。評價主體也不應局限于專業教師,應當綜合實習指導教師、小組成員以及自我評價等多重主體。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依托寧波大學辦學,由于歷史因素,旅游管理專業在培養模式上多復制寧波大學的模式進行?,F受國家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廳對獨立學院辦學要求,將在近年內實現獨立辦學,且在2019年9月將搬遷慈溪。根據2015年4月浙江省教育廳、發改委和財政廳聯合出臺的《關于積極促進更多本科高校加強應用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試點院校名單,我院名列其中?;诖耍糜喂芾韺I改革勢在必行。
1.培養目標要進行重新定位
由于此前依托于寧波大學(研究型大學)辦學,培養目標等完全仿制,不符合應用型本科大學的定位,因此,根據應用型本科的特點及科技學院本身特點要求,重新定位培養目標,首要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其次是創新型人才。具體來講就是從自身特色出發,立足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結合旅游企業人才需求特征,兼顧學生特點來設定培養目標:培養能夠了解旅游行業發展規律、掌握旅游企業管理基本知識、具備相關崗位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職業素質及綜合能力的應用型及創新型人才。
2.課程體系及培養途徑要進行革新
調整課程體系。設置公共課、專業平臺課、專業模塊課和素質拓展課程。其中專業平臺課以旅游管理專業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為框架,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專業模塊課根據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型業態,設置不同的課程,學生可進行自由選擇,強化此模塊的技能,擁有一技之長;素質拓展課程主要從學生自身修養的提升角度進行設置,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統計后來開設學生感興趣的、可以調節生活方式的課程。
培養途徑上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強化實訓基地建設。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引入企業資深從業人員進行授課,將學生派駐企業進行實際訓練,加深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及實際應用能力。
3.培養制度上進行創新
采取一切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提升的方法。目前已嘗試一次與喜達屋集團寧波威斯汀酒店的戰略合作《督導培訓班》的創建。在2013級同學中,經過雙向選擇,最終選拔了8名同學加入該項目,進入企業進行實訓,同時強化管理培訓,作為企業的強大的管理后備力量來進行培養。經過一年的時間,8名同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受到酒店高層管理者、顧客的一致好評。在培養制度上,應繼續不拘一格,靈活辦學。
4.培養評價上進行革新
根據課程特點,設置相應的評價方式,注重過程評價,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不低于50%,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
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改革僅僅開始邁出了第一步,從依托辦學到獨立辦學,從寧波市搬遷慈溪市,改革任重道遠。接下來需要在師資引進、國際合作辦學、服務地方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革新,立足產業、服務地方,切實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才能保證旅游管理專業生存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