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政 王藝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10044)
網絡技術正不可避免的發展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它以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傳遞,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網絡空間中也便捷了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傳輸,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就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所有的高校特有的一種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普遍建立的基礎培養目標。高校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高校中的教師與學生皆是維護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傳播者和主要實踐者。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就是培育出堅定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持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班人。只有保證意識形態不被打倒,才能使社會主義建設保持穩固。2016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只有深化維護高校意識形態的安全,才能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才能使高校培養出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仰,并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將學到的本領用于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本質上要求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所培養的人才之思想能夠達到一定的目標,能夠樹立愛國、愛黨,并且為國奉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使之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既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書本內容、課程制定、師資力量等方面,這就要求書本內容方面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課程制定方面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授課教師方面在授課任教的前提下能夠自身立場堅定;同時,也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宣傳、安全理念、時代意義等,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有形的教育之時,還要時刻貫徹無形的精神引導,使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安全的意識形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三觀正、立場強、有理想、有信仰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隨著互聯網技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信息載體,為維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帶來了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全新機遇。互聯網具有的便捷性、互動性、共享性、開放性等新特點,凸顯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滯后,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提升空間。
首先,互聯網帶來了豐富的方式與方法。以往,由于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大多是須在特定的時間集中在同一地點,對特定范圍的人群進行同一主題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較為單一。互聯網的出現與網絡空間的拓展,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性,使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為廣闊、便捷、開放與豐富,影響力直接并且深遠。近幾年興起的“慕課”便是如此,使思想政治教育進入網絡課堂,這一運用互聯網而產生的新型授課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擁有了新的教育方法,極大地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自主性。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合其中,全面地促進了教育對象的發展,也更能夠增加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實效性。其次,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效率效果,一定程度地搶奪了高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過去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信息傳遞的滯后,使得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極易產生負面影響: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法及時傳遞給受教育者,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無法及時得到受教育者的反饋,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如今互聯網將全世界鏈接成了一個“地球村”,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習任何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今年新興的“學習強國”軟件即使如此,內設“要聞、新思想、時評”等多個欄目,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任何信息。人民日報時評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學習強國’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最全面的信息平臺,打造出一個干事創業的理論寶庫、強魄鑄魂的精神家園。”因此,如果我們能運用互聯網這一強大技術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傳遞正能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增加強有力的生力軍。
“網絡的廣泛運用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互聯網所具有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如若沒有緊跟網絡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也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互聯網給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危機,為維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帶來了挑戰。“這為積極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發揮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第一,互聯網快速而便捷的信息傳播易導致信息強權,信息強權易導致高校學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互聯網加緊敵對意識形態的滲透與侵襲,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言論,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論調滲透而來。高校學生好奇心強、且無家長監護,若無堅定的信念和較強的辨別能力,很可能受到此類敵對勢力的邪惡意識形態的侵蝕,導致對愛國主義和民族觀念思想的淡薄甚至反對。第二,互聯網豐富而開放的信息資源極易導致蕪雜信息傳播,蕪雜信息傳播易導致高校學生價值取向的偏差。近年來,在我國“科學家的社會關注度不如明星”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隨著“抖音”“快手”等自拍視頻手機軟件的興起,想要“當網紅”的人生觀、價值觀侵蝕著人們的思想,由于脫離父母的監管與高校網民的技術水平較高,在校園的課堂上、花園中、宿舍里等場所,不少學生在自拍視頻上傳網絡空間中,以期從中獲取低俗的娛樂甚至能夠爆紅。天道酬勤、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肯干等價值觀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靠“歪門邪道”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應受到正確理念的引導和教育”這種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信息在高校學生中迅速傳播,加之高校學生的判斷與鑒別能力有限,其價值取向極易受到沖擊。第三,互聯網快速而龐大的信息積累極易導致信息膨脹,信息膨脹易導致高校學生對知識的獲取產生偏差。互聯網使知識積累更加迅速,也讓人們所特有的知識學習及文明熏陶隨之弱化,從而淡化了深邃思辨能力,同時也使得人文創造銳減。如此一來,對意志較不堅定、能力較不成熟的高校學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將受到威脅,很容易被非主流意識形態侵襲,形成不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