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
他曾參加過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協助旅長陳光指揮第343旅痛殲日軍于喬溝。此后,他又在聶榮臻領導下,參與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他就是周建屏,抗戰初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副旅長。
周建屏,原名宗堯,祖籍江西金溪,1892年出生于云南省宣威縣倘塘村。17歲時參加云南新軍,在云南第1聯隊當兵。1909年,周宗堯改名為周建屏,考入云南講武堂。其名意指:依靠洋槍武裝起來的軍隊,建立牢固的南國屏障。周建屏先后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歷任班長、排長,后升至團長。10多年的戎馬生涯,出滇入川,戰桂征粵,使他對軍閥之間的連年混戰深感厭惡和不滿。1923年9月,他離開滇軍返回原籍—江西省金溪縣左源村。1925年,他到贛州楊如軒部任輜重營長,后任師部少校參謀。北伐軍進到湖南后所向披靡,令他備受鼓舞。他決然離開舊軍隊,投奔到國民革命軍第3軍,隨軍攻克南昌。
這時,朱德正好也在南昌,時任第3軍軍官教導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長。早在滇軍中,周建屏就曾在朱德部下任職,聽說朱德在南昌,立即前去拜見老上級。久別重逢,一席長談,朱德給周建屏指明了方向。有一天,周建屏向朱德傾吐了入黨的心愿。1927年春,經朱德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8月1日,他參加了南昌起義,后隨部隊南下至廣東潮汕地區,遭敵人圍攻失敗后,輾轉到達上海找到黨中央,恢復了與黨組織的聯系。

戰爭時期的周建屏
1929年,黨中央派周建屏到贛東北,那里由方志敏領導的弋(陽)、橫(峰)蘇區缺少軍事干部。他化名改裝前往,途經江西省都昌縣時,與中共都昌縣委取得了聯系,參與領導了8月在汪家墩舉行的武裝起義,創建了贛東北紅軍第1大隊。10月,他又任紅軍信江獨立第1團團長,帶領部隊打下十幾個縣城和市鎮,擴大了贛東北蘇區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隊伍。
1930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在弋陽縣汪家墩以紅1團為主,擴建成立紅軍獨立第1師,隨后發展為紅10軍,周建屏任軍長,邵式平任政委。1932年5月,周建屏率部與中央紅軍會師;9月又第2次入閩作戰消滅敵人3個團,使閩北蘇區成為聯絡贛東北蘇區和中央蘇區的橋梁。不久,紅10軍改編為紅11軍,他仍任軍長,并率部配合中央紅軍進行第4次反“圍剿”。
1933年1月,周建屏率部與紅4軍團會師。這年10月,他改任紅19師師長,后又調任獨立第24師師長,率部參加了第5次反“圍剿”。期間,他曾于3月參加閩浙贛省第2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并當選為省蘇維埃執委會委員;5月,當選為閩浙贛省革命委員會委員;1934年2月參加第2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紅軍主力長征后,周建屏率紅24師留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并指揮部隊取得了會昌灣塘崗戰斗殲敵半個旅的勝利。
1935年1月,紅24師在突圍中傷亡慘重,周建屏也身負重傷。3月上旬,紅24師在安遠山區與江西紅軍獨立第3團100余人會合;隨后,又與廣東興寧特委聯合成立了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周建屏當選為副主任。在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中,他率領部隊爬山越嶺,晝伏夜行,與敵周旋。由于環境惡劣,身體虛弱,他病倒了。
1935年5月,周建屏在地下交通員的護送下,秘密潛往上海治療。傷愈后,經黨組織安排,他于1936年到達延安,先后擔任抗日軍政大學第2科科長,不久又任陜北省委軍事部長。

周建屏參與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
1937年8月下旬,陜西省三原縣一個小鎮上紅旗招展,八路軍抗日誓師大會正在舉行。剛剛換上新軍裝的八路軍戰士,慷慨激昂引吭高歌。這次誓師大會后,陳光、周建屏率第115師343旅,作為八路軍先遣部隊,東渡黃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隨后,115師“五臺分兵”,由聶榮臻率領3000余人,在晉東北地區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1月7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正式成立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地處恒山、五臺山、燕山山脈的連接地帶,管轄著山西、察哈爾、河北3省部分地區,控制著日軍入侵關內的咽喉要道,威脅敵占之平綏、同蒲、正太、平漢、津浦等交通大動脈和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戰全面爆發后,日軍首先占領這一地區,企圖把它作為占領整個華北進而侵占全中國的重要基地。
周建屏留在了晉察冀,與劉道生一起來到滹沱河岸,在平山、盂縣地區開辟根據地。他帶領1個營開進平山縣洪子店,將部隊分成若干工作隊,深入各個村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他親自帶1個工作隊下鄉,自稱“班長”,沒過幾天,周圍不少村莊便相繼組織起抗日自衛隊。有了武裝就有了底氣,他決定奔襲王田村據點,給日軍一個下馬威。他通知附近的幾個工作隊,集中起來合成一個排,同時挑選了30名膽大體壯的自衛隊員協同作戰。同志們都勸他留在嶺上指揮,但他卻堅持來到村前。這是他的老習慣,常在戰斗部署完成后,到前沿陣地和戰士們一起戰斗。此戰殲滅30多個日軍。第2天,日軍援兵趕來時,八路軍和游擊隊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1937年12月11日,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在平山縣洪子店正式成立,周建屏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同時,各界抗日救國會也相繼成立。日軍聽到這個消息,立即由石太線調來1000多人,企圖襲擊洪子店,一舉摧毀第4軍分區機關。周建屏立即請示上級,調來344旅兩個團,由他統一指揮,埋伏在辛莊西的西涼山上;教導營也乘夜悄悄開上了辛莊東山。
第2天,驕橫的日軍挺著胸扛著槍,朝辛莊撲來。當日軍全部進入兩山間一個谷地時,周建屏一聲令下,頓時響起急風暴雨般的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打得日軍人仰馬翻,鬼哭狼嚎。1000多日軍除少數逃跑外,大部被消滅。捷報傳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個個揚眉吐氣。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4分區管轄范圍內的抗日氣氛就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的抗日熱情十分高漲,青壯年紛紛報名參加八路軍,很快就成立了3個區隊,到處打擊敵人。各村的自衛隊、兒童團也很活躍,站崗放哨,騷擾敵人。進犯洪子店的日軍,接連遇襲,日夜提心吊膽,沒幾天就撤回到平山縣城。

位于江西撫州名人園的周建屏銅像
晉察冀軍區的成立,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腹地,對日軍的全局戰略帶來巨大挑戰,遲延了日軍的攻擊速度,打亂了其下一步的作戰部署。同時,根據地軍民不斷襲擾和破壞交通運輸線,嚴重破壞了日軍的后勤補給和戰略縱深的穩定,引起了日軍的極大恐慌。為消除后顧之憂,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分別從第5、第14、第109師團及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共抽調2萬余兵力,于11月下旬由平綏、平漢、正太、同蒲等鐵路沿線出動,分8路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氣勢洶洶地撲來。
日軍的重兵壓境使晉察冀軍區面臨巨大考驗,但敵人的兇殘和強大并未嚇倒英勇的邊區軍民。他們將滿腔仇恨和報國之志化作殺敵報國的動力,同日軍展開了周旋。
由周建屏任司令員的第4軍分區,在與敵開展反圍攻作戰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我軍的兵力情況和武器裝備跟日軍相比,仍處于絕對劣勢。這就決定了在面對優勢敵人的進攻之時,需要指揮員揚長避短,殲敵于運動之中。周建屏根據戰爭局勢變化和敵我兵力對比,對即將到來的反圍攻戰斗作出如下部署:以老部隊為骨干帶領游擊隊廣泛開展游擊戰;以部分游擊隊襲擾日軍后方據點和交通線;主力隱蔽集結,尋機殲滅日軍;依靠大量新組建的游擊武裝對付敵人的圍攻,以削弱、消耗和疲憊敵人。同時,發動組織群眾實行堅壁清野,封鎖消息,使日軍舉步維艱。
日軍進入根據地后,面對復雜地形和抗日軍民的不斷襲擾,陷入到處碰壁、四面掙扎的困境。至12月21日,進犯日軍大部分退回鐵路沿線,最終,日軍的“八路圍攻”以失敗告終。
3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周建屏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身上留下多處槍傷。在敵后的艱苦環境中,他積勞成疾,舊傷復發,還染上了脊髓炎。可他仍然積極奔走,號召民眾參軍參戰,動員婦女積極支前,有空還為孩子們講革命故事。
1938年3月,周建屏積勞成疾臥床不起。聶榮臻特派軍區衛生部長葉青山為他醫治,但病情始終不見好轉。在病重的時刻,他仍然想著分區的建設和根據地的發展,經常和前來看望他的干部商量工作,談心交心。鼓勵前來看望他的村民努力生產,支援前線。臨終前夕,他望著守護在側的分區政委劉道生、四專區專員邵式平等生死與共的戰友,緩慢而平靜地說:“我參加過打倒3個皇帝(宣統、袁世凱、張勛復辟)的斗爭,直到我加入共產黨,才算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是黨和根據地人民養育了我。我雖然沒有看到全中國解放,但我相信中國革命一定會勝利,到那時候請代我向根據地的人民致意!”6月13日下午3時,周建屏不幸病逝,時年46歲。
平山縣軍民在小覺鎮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并將其遺體安葬在小覺鎮(新中國成立后,烈士遺骨遷葬至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為了紀念他,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決定將安葬烈士遺體的小覺鎮改為建屏鎮,并以該鎮為中心設置了建屏縣。新中國成立后,建屏縣歸屬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管轄。1958年該縣撤銷,屬地劃歸石家莊地區平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