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然
摘要: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件有思想、有內涵、有深度的藝術作品,都經的起時間、空間、民族和社會的考驗,而仍能大放光彩的。蔣兆和先生的藝術就有這樣的穿透力。時光荏苒,歲月流逝,蔣兆和先生已故去三十多年,在當下這個藝術多元化發展的當下,重讀蔣先生的作品,如百聽不厭的名曲,每每賞聽都能得到新的理解,新的發現,新的啟示。
關鍵詞:蔣兆和;水墨人物畫;為人生而藝術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008-01
1904年,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四川瀘州軍閥混戰,蔣兆和出生在此地一個敗落的書香世家,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由于蔣兆和的父親長期吸食鴉片,在蔣兆和十五歲那年,母親吞鴉片自殺。據蔣兆和的妹妹蔣萬琦回憶,母親自殺后,為生活所迫,蔣兆和獨身前往上海闖世界,他在上海曾經做過上海新新百貨公司等處任美術設計。由于他苦難的人生經歷,悲劇般的時代潮流,造就了他“為人生而藝術”藝術觀念。
30年代,蔣兆和以飽滿的熱情、真情的藝術語言,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批判意識的現實主義人物畫作品,這些作品中的形象多為社會最平凡、最底層的人物。他關心他們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樂,他為他們動情而創作。如《流浪的小子》、《與阿Q像》、《朱門酒肉臭》、《賣子圖》、《賣花女》等一幅幅催人淚下的作品。
在《流浪的小子》那幅畫中那三個小鬼是竹竿巷一帶要飯的叫花子,他們一身破爛衣服,臉臟兮兮的,經常擺出一副可憐的樣子,去人家家里要飯,等要到東西后,扭頭就跑。吃飽了之后就開始玩耍。郭明橋(作者注:郭明橋,蔣兆和的學生,由于蔣兆和鄉音重,所以他所畫模特大都由郭明橋代他找或陪他找到的)下課回家的路上時常遇到他們。中秋,郭明橋把這三個孩子帶到兆和畫室。他們成了兆和的模特。大的有十一二歲,畫時還算老實。最小的孩子約摸四五歲,很淘氣,身子擺來擺去,一秒也待不住。畫完像,幾個孩子高興地拿著錢走了。兆和久久凝視畫上的孩子,有說不出的酸楚。
可憐的孩子走了沒幾天,郭明橋告訴兆和:‘聽說那孩子死了,那個最小的。‘死了?兆和愣住,過了片刻,他提筆在畫上寫了兩句:‘說什么心肝與寶貝,流浪的小子不值錢。當時的蔣兆和由于種種原因滯留在北平淪陷區,他親眼目睹了淪陷區的人民陷在水深火熱的生活當中,《流浪小子》為我們生動的勾勒出苦難中的淪陷區生活的一隅。
而蔣兆和的代表作《流民圖》,也同樣是淪陷區中的生活情景。在高7尺,長達19尺的長卷中塑造了近百個身份各異、性別年齡不同以及各種神情姿態的形象,因戰爭造成轟炸、流亡、逃荒、失收、失業、賣兒、饑餓、疾病、自殺、死亡等種種眾生苦難情節都集中組合在一個統一的畫面之中,蔣兆和只是如實寫來,便使我們感到驚心動魄。蔣兆和在《流民圖》作序中說:“……淪陷區的同胞,在綿延的歲月中,在敵人的鐵蹄之下,田園不保,廬舍為墟,少壯散之四方,老弱轉乎溝壑……”敵人“奸淫掠奪,屠殺焚燒,中國人民其身受之慘痛情形,雖人間地獄,不足以喻其萬一也”。“兆和痛心疾首,竊不自量,欲以素楮百幅,禿管一支,為我難胞描其境像”。這是一幅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的現實主義作品,通過這些苦難的形象,來說明作者為藝術而人生的藝術信念。
蔣兆和先生在畫冊自序中這樣寫到,“我因從這個時代的洪流,沖進了人們心房中的苦痛,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悲哀,又讓我興奮到這個時代的偉大,一切的一切,使我不能忽視這個時代的造就,更不能拋棄時代給與大眾的創傷,所以我不能在藝術的園里找尋鮮美的花朵,我要站在大眾之前采取些人生現實的資料,所以我就制作了些粗陋的作品”。字字句句都流露著蔣兆和先生對勞苦大眾的一往情深的摯愛和同情。藝術和生活和人民的命運永遠是賴以發展的基礎。蔣兆和先生從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為大眾而創造。直面生活,關注民眾精神,給我們后輩很多啟發。通過對蔣先生的作品和他藝術思想的研究,尤其應該在我們以人物畫創作為主的畫家中,提倡對人和人的思想、精神的關注,提倡深入生活和干預生活,提倡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提倡在這些思想指導下的認真嚴肅的人物畫創作。
至晚年,蔣兆和先生又明確地將真、善、美概括為中國美學思想的內核,也明確的視為自己的藝術鵠的。他認為,真,即真實;善,即促進人類進步向上的思想境界;美,即美的規律。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規律,人不能違背規律,繪畫也有規律,違背了造型規律使人看了就不舒服。多次品讀蔣兆和先生的作品,使我更加堅定了一個觀點:現實主義永遠不會過時,他將陪伴人類到永遠,中國畫的藝術將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更新變化和發展,藝術為人生、藝術為大眾、藝術為真善美的現實主義精神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