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華
摘要:作為科技與藝術的產物,數碼繪畫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因其高效便捷、畫面效果突出,逐漸成為時代的寵兒。與之相對應的是手繪,在數碼繪畫的強烈沖擊下,它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靈氣和質感,也因其創作過程中產生的偶然性效果,更為一部分人所喜愛。
關鍵詞:手繪:數碼繪畫
中圖分類號:J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032-01
一、手繪的表現風格
手繪作品具有獨特的肌理質感。肌理質感首先來源于創作平面,素描紙淺淺的凹凸紋理、油畫布的粗糙質感和熟絹柔軟細密的經緯都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其次,肌理質感來源于筆觸,它是手繪區別于數碼繪畫重要的一點。比如油畫的創作,因其顏料的可塑性較好,尤其體現了肌理質感。刮刀有節奏的涂抹堆砌,扇形筆的淡淡痕跡,顏料隨著筆刷的走勢深深淺淺的融合在一起,筆尖稍稍一提,畫面上便留下了俏皮的小尾巴。筆觸重重疊疊,它無聲的記載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和感情的進發。
手繪的另一特點是隨機性和偶然性。許多藝術家在嘗試數碼繪畫后又回歸于手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留戀手繪的創作過程。手繪的創作過程是一個探索和“冒險”的過程,它給予藝術家創作的熱情。例如藝術家黃艾先生曾在膠礬水涂抹不均勻的熟宣上尋求作品的獨特表現。紙張的不確定性使得創作帶有偶然性和隨機性,也蘊藏著出乎意料的畫面效果。其作品中描繪了一位側坐著的女子,她正置身于清澈的水中,魚兒嬉戲于她的周圍。靜靜欣賞作品,便可以注意到畫面中大小不一的小水漬,細膩生動而有韻味。藝術家表示:這些小水漬似有意而實無意,創作過程中,水墨的層層罩染,致使熟宣出現了漏礬的現象,漏礬滲水處顏料難以附著,造成深淺不一的效果,如同水中浮起的小氣泡。而正是手繪創作時的偶然性使作品獨具魅力。
手繪講究靈氣與神韻。“氣韻,生動是也”,早在南朝齊代,謝赫撰的《古畫品錄》中已提出繪畫的六法,他籽“氣韻生動”作為第一法,也是最高標準。手繪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數碼繪畫作品的“氣韻”。
二、數碼繪畫的表現風格
藝術與科技的碰撞產生了耀眼的火花——數碼繪畫,它追隨科技的節奏,聆聽時代的節律,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呈現出不同于手繪的視覺效果。酷炫、時尚、超現實、夢幻最適合于描述數碼繪畫的表現風格,它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處理功能,展現了一片新的藝術天地。
數碼繪畫具有精準的特點,但無疑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嘆服于它的方便快捷和精準,但是,可怕的精準也讓觀者望而生畏。我們屏幕中打開的每一張圖像都是由像素構成,無數的色彩被填入到像素小方格中,它們呆在自己的方格子里,邊界分明的不溢出去一點點,也不讓別的顏色搶占自己的位置。聰明的專家甚至為每一種顏色設定了數值,通過色彩通道的疊加,無窮無盡的顏色被整齊劃一的定義,這樣顯然解決了用調色盤手工調和的煩惱,但同時這也意味著丟失了顏色未調熟時互相摻雜夾帶的豐富的色彩變化。威廉·瓦倫丁·巴克斯特說:當計算機繪畫工具充滿了不人道的數字精度,偶然性便沒有了。相比之下,藝術家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它們的變化是豐富的,呈現的效果是復雜的。畫筆的筆頭是由成千上萬根毛發組成的,每根都有獨立活動的能力,顏料不可預知的隨意流動。另外,數碼藝術家利用計算機的智能輕而易舉的繪制出了“正圓”和“直線”,畫一個圓其半徑一定不會長短不一,畫一條線它一定不是歪歪扭扭的,這種“精準”達到了極致卻也丟失了最為自然原始的感覺,丟失了畫面的趣味。我們透過規整的圖形看到了一位冷靜的工程師,他舉著刻度尺,操作著計算器,所繪制的畫面充滿了秩序、緊張和壓力。而事實上,圓非正圓有其特殊的美感,人們更愿意親近自然手繪的線條,即使它們無法避免的粗細不一這都沒有關系,恰恰這樣才俏皮可愛,更打動人心。
三、感性與理性的呈現
我們比較手繪和數碼繪畫作品,會發現數碼繪畫過于理性和機械生硬。藝術家科克肖特說:所有他使用過的計算機繪畫程序都把現實繪畫的過程看得太淺顯,整理藝術家們的意見,都認為這些計算機繪畫程序過于“無菌”。試想均勻涂抹的色塊見不著修改的痕跡和筆觸的飛揚,試想畫面中沒有飛白和水漬,這樣的畫面是否過于生硬冰冷,它如何傳遞出創作者的情感從而來感動受眾呢。而手繪,它以獨特的肌理質感、靈動的氣韻以及創作中獲得的偶爾的視覺效果變得越發珍貴。它不可代替,溫暖著冰冷城市里孤獨的人們,給他們驚喜,讓他們擁抱和觸摸。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手繪不會被淹沒在數碼繪畫的洪流中,它將繼續保留作品中的感性、個性與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