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辰
摘要:體育舞蹈又稱為國際標準舞(簡稱“國標舞”),它是一項融體育、舞蹈、音樂于一身的新型運動項目。現如今,體育舞蹈不僅是國際通用的體育競賽項目,也成為了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心理訓練切不可被忽視。本文根據體育舞蹈項目本身的特點,對體育舞蹈職業選手和學校體育舞蹈教學中的心理訓練進行研究分析,旨在為提高我國體育舞蹈選手的競技能力以及提高學校體育舞蹈課程的教學效果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育舞蹈;選手;心理訓練
中圖分類號:J72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064-02
一、前言
心理能力是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運動員所需的專項心理能力就不同,其相對應的訓練方法也有所不同。體育舞蹈運動是一項表現難美型的項目,不僅要求運動員要具備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良好的身體素質來展現優美的舞姿和炯娜的體態,與體育舞蹈項目相應的專項心理能力也不可缺少,這樣才能保障運動員技術水平的充分發揮,專項競技水平的提升離不開良好的心理能力。
因此,在體育舞蹈訓練中,不僅要關注運動員的體能、技能的提升,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能力的提升。筆者通過檢索有關文獻發現,我國的學者已經對許多項目(如田徑、足球、射擊、冰壺、短道速滑等)的專項心理能力進行了研究,但是在體育舞蹈這個新興項目中,有關心理訓練的研究較少,大多集中在身體素質訓練、競技能力理論和技術動作方面。
二、心理訓練的概念和目的
(一)心理訓練的概念
心理訓練是指現代體育科學技術與心理科學應用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為了適應體育訓練與競賽的需要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心理訓練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訓練就是有意識地對運動員的心理進行影響和教育,做好各種心理準備的訓練過程。廣義的心理訓練是指有意識、有目的的對人的心理施加影響的過程。
(二)心理訓練的目的
1.競技體育的需要
運動員心理訓練是隨著現代運動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目的是使運動員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培養和發展在比賽和訓練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及個性心理特征,形成最佳的競技狀態。在體育舞蹈比賽中,是許多選手同場競技,這就充分考驗運動員的抗壓能力。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充分調動運動員的主觀積極性,激發運動員內在潛能,使其能夠從容地應對可能遇到地各種復雜情況,合理控制自身情緒,在賽場上可以穩定或超常發揮,進而取得優異的成績。
2.體育教學的需要
體育舞蹈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進入我國后,深受群眾喜愛,發展迅速,早已被正式納入高校體育課教學中,并逐漸進入中小學的體育課堂中。目前絕大多數的對體育舞蹈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技術組合的教學,心理訓練較少。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在體育舞蹈練習時,常常會表現出的緊張、膽怯、自信心不足、表現力較差等情況。因此,體育舞蹈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科學地采用一些有效的心理訓練方法,幫助學生逐漸消除膽怯、樹立信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體育舞蹈心理的訓練方法
(一)職業選手的心理訓練
1.意念訓練法
意念訓練法就是指運動員有意識地、積極地利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運動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進行訓練的方法。一方面,運動員在訓練之前,可以通過對技術要領方法的想象,進而在完成動作時能夠更加準確、流暢;另一方面,在訓練結束后,運動員需要對剛剛完成的動作技術進行回憶,這樣不僅可以使正確的動作在腦海中更加鞏固,而且有助于克服錯誤動作,避免下次練習中再類似的錯誤。
2.自我暗示和放松訓練法
這種方法就是采用一定的“語言”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以達到消除緊張的心理情緒、放松肌肉的目的。這種放松一般是從下肢的雙腳內肌開始,逐步向上到小腿、腹部、肩頸,最后達到面部肌。這種方法還可以促進肌肉的自我動員、充分發掘身體潛能,從而形成良性的條件反射。
此外,在激烈的比賽中,如果選手感到某一部分肌肉突然緊張,可以通過這種自我暗示來放松緊張的肌肉,幫助其恢復正常水平,保證比賽中的發揮不受影響。
3.提高選手的動作技術和藝術表現力
在體育舞蹈比賽中,動作技術和藝術表現力是裁判評判的重要依據。優美的身體形態、動作的幅度大小、個人風格造型、對音樂節奏的把控以及舞伴的配合等都會對選手舞蹈的藝術表現力產生影響,而這些都取決于選手的柔韌性、旋轉、肌肉控制力等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是藝術表現力的保障。
因此,在訓練中選手首先應明確目的,積極配合教練,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刻苦訓練、不斷探索創新,練就新穎高超的技術動作,從而為其進入流暢心理狀態提供保障;
其次,動作技術熟練后,應更多的關注面部表情,盡可能地更多地展現所要表現的內容,提升個人表現力。
4.調整賽前心理狀態
不論是哪項運動競賽,良好的賽前狀態是運動員良好發揮技戰術水平的保障,體育舞蹈也不例外。因此,選手在賽前應積極調整心理狀態,保持適當的緊張是最佳的賽前狀態。當運動員心理狀態比較消極時應積極采用心理學手段進行調整,使運動員以飽滿、高昂的情緒投入到比賽之中。
5.分析賽況,知彼知己
首先,運動員應在比賽前確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對手的情況,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心理特征。
當然,運動員在分析過程中的優點應該是客觀和準確的。不要忽視對方的優勢,但也應該對他們的優勢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GES,真正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審視整個形勢,總結出競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情況,逐一解決。僅通過了在真正競爭的過程中,當運動員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時,就能使運動員感到不舒服,最好的條件是發揮完美的作用.
6.提高選手的抗干擾能力
在比賽中,運動員肯定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如觀眾、裁判、對手等。因此,引起玩家分心的注意力。因此,它是在比賽前通過一些適應性練習來適應環境,使運動員能夠有意識地改變和調整注意力的方向,使運動員的注意力得到重視。離子將專注于對情緒有積極影響的事物。在普通訓練中,模擬訓練方法可以用來訓練不同的場地、不同的燈光等運動員。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創造一個類似的氛圍和環境作為比賽。
(二)學校體育舞蹈教學中心理訓練的方法
隨著體育課程的改革,體育課程的內容也逐漸多樣化,體育舞蹈開始走入學校,不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在傳授體育舞蹈的技能以外,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訓練,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榜樣示范法
示范教學法是體育舞蹈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從示范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教師示范和學生示范。有研究表明,讓優秀的同學進行示范,有助于提高其他同學的自我效能感,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學生示范在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有意識安排動作掌握比較熟練的學生進行示范,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和模仿,當其他學生看到和同伴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時,就會使其增強自我效能感,重樹信心,并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呼吸法
體育舞蹈課結束后,可以采用呼吸調節進行心理放松、情緒調節,使其盡快適應接下來的學習。例如:腹式呼吸法,要求緩慢均勻的呼吸,減少呼吸次數,從而降低心理活動的強度。
3.自我暗示法
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一方面,在平時練習時,學生內心應不斷強調動作要領,這樣才能促進肌肉記憶,完善動作技術;另一方面,自我暗示法還可以使人更快地進人放松狀態,使緊張的肌肉、關節放松下來,逐步消除緊張情緒。
4.強化動機法
動機是學生進行運動的內部心理力量,動機與信心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進行體育舞蹈教學時,學生往往覺得技術動作太難,自身運動能力較差等表現出信心不足。動機和信心無法憑空產生,也不可能通過外部力量強加,它源于對外界運動形勢和自身力量的正確估計。再強大的自身潛力也會因動機不足而受到壓抑,在客觀困難面前表現出無能為力。
因此,教師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可以采用說服和回憶訓練,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動機。
四、結語
不論是專業選手的訓練中還是在學校體育舞蹈的教學中,心理訓練都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增加自信,提高表現力,還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及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因此,心理訓練在體育舞蹈教學與訓練中應予以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