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磊
摘要:藏族是一個善歌善舞的民族,有著悠久的音樂藝術歷史,千百年來一直生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因獨特的自然條件、地域風貌、生活方式、人文風俗等,孕育出了藏族人民與眾不同的音樂感悟,演變出了對歌曲別具一格的唱法。本文主要從演唱藏歌所涉及到的“咬字、氣息、發聲”方面,批判性的探析三個方面相互融合的藏族歌曲演唱。
關鍵詞:藏族歌曲;咬字;氣息;發聲
中圖分類號:J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082-01
提起藏族歌曲,很多人都不陌生,第一反應就是“天籟之音”,那美妙悠揚的旋律給聽眾帶來仙境一般的視聽盛宴,但究其演唱技巧和方法,卻很難去模仿,或者很努力的去模仿一首藏歌,最后還是模仿的四不像。藏族的聲樂歌唱藝術歷史悠久,題材涉及面也很廣,在整個藏族聲樂藝術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圓圈歌舞形式的果諧、慢板類型的囊瑪、儀式歌舞類型的諧欽、流浪藝人表演的熱巴諧、又說又唱的仲諧等聲樂歌唱藝術。本文重點從咬字、氣息、發聲三個方面來論述演唱藏族歌曲的方法。
一、咬字是唱好藏族歌曲的基礎
聲樂是一門通過人聲傳遞審美的藝術,聲帶是人體唯一的發聲器官,能否咬好字就成了歌唱好一首歌的基礎條件,如果演唱完一首歌,沒有咬準歌詞,聽眾到最后沒有聽清楚唱得是什么,那么他的歌唱毋容置疑就是失敗的。不管戲劇還是歌曲,對歌唱中咬字的要求大同小異,基本上就是“字正腔圓”的要求,但是對于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在咬字方面就要根據特殊性另當別論。藏族歌曲演唱中,對于咬字和日常中的漢民族歌曲咬字就不太一樣,有一定的差異。漢族民歌咬字分為聲母和韻母,藏族歌曲咬字就分為字頭、字腹、字尾,藏族歌曲聲母韻母區分不是很嚴格,一般演唱藏族歌曲時,字頭要咬住,但藏族歌曲的字頭不同于漢族民歌的聲母,漢族民歌一般要求聲母不要咬的很死,但藏族歌曲相反,字頭要咬的清晰咬的死,但是不能拖的時間長,要短促干脆。字腹部分,開始把聲音放出來,而且要咬的穩定,發聲響亮。字尾部分不能像漢族民歌那樣去尋找歸韻,而要快速的收住字尾,并且要清晰的收住,不能拖泥帶水。
二、氣息是唱好藏族歌曲的關鍵
歌唱中的氣息控制其實就是對呼吸的掌控和把握,氣息的控制對于歌曲演唱中的音準、音色、情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性作用,聲帶能夠發出聲音,主要依靠氣息的吹動,氣息是歌唱的動力和源泉。
不管是演唱圓圈歌舞形式的果諧,還是演唱慢板類型的囊瑪,或者是演唱儀式歌舞類型的諧欽等藏族歌曲,基本上大多數藏族歌曲對于演唱者氣息控制的要求都很高。因為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地廣人稀的高原,長期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通訊極不發達,日常放牧中,在遼闊的大草原,對牲畜的追趕吆喝聲,不可能遇到任何輔助性共鳴體,全靠氣息支撐著嗓子;牧民之間住的也很分散,溝通交流主要靠喊,沒有悠長的高音,就沒有富有穿透力的傳播速度,日常的交流靠的也是氣息支撐著嗓子;在虔誠的宗教信仰下,日常到寺廟里誦經,悠長的誦經音樂也需要氣息支撐著嗓子:藏族的很多音樂藝術形式都是邊歌邊舞,舞蹈的同時本來就不利于歌唱氣息的控制,長年累月的歌舞習慣,已經練就了一身氣息控制的好本領,這對于歌唱好藏族歌曲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三、“縝固”是唱好藏族歌曲的靈魂
藏族歌曲里面發聲主要指的就是“縝固”技巧的運用,“縝固”是藏族歌曲演唱的靈魂,是藏族歌曲的特色,人們在聽藏歌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誤區,都會在聽覺上覺得“縝固”演唱技巧主要是喉嚨用力擠出來的聲音,當然,也不排除有的“縝固”演唱技巧確實是利用喉嚨擠著做出來的一種表象。但是“縝固”真正的演唱技巧并不是用喉嚨擠出來的,而是靠丹田對氣息大小、輕重、緩急的控制和聲帶閉合的巧妙配合,才完成的那種眉心點位集中,歌唱高亢、通透、明亮的頭腔共鳴感。在演唱藏族歌曲時,想用好“縝固”演唱技巧,對氣息的把握、控制和支撐就起到決定性作用?!翱b固”演唱對氣息的要求很高,在演唱中,聲帶瞬間閉合,聲音斷開,但是氣息不能泄氣不能斷,氣息的走勢本該是隨著氣息減少,越老越弱,但“縝固”演唱卻要由緩緩用氣到急促用氣,而且氣息要充沛不虛,瞬間把握氣流大小,收放自如,不管氣流大小輕重緩急,都不會影響喉頭的穩定。只有掌握了“縝固”談唱技巧,才能歌唱出藏族歌曲富有特色的“藏味”。
四、結語
藏族歌曲有著很強的民族藝術魅力,但要演唱好藏族歌曲,掌握好演唱藏族歌曲的技巧和方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演唱好藏族歌曲,不能簡單的像鸚鵡學舌一樣去模仿,而要去學習了解藏族的音樂文化歷史,結合藏族歌曲科學的“咬字、氣息、發聲、語言”等技巧,研究分析藏族歌曲演唱在聲音藝術色彩上的特色,去深層次挖掘融合藏族歌曲的音樂元素和歌曲內涵,全面分析聲樂作品,才能悟出藏族歌曲的真諦,演唱達到以情帶聲、以聲襯情、聲情并茂的境界,發出藏族歌曲那種富有魅力的“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