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官祎
摘要:黑龍江流域蘊含豐富的非物質音樂文化資源,本地區的音樂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從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角度,對黑龍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認真全方位的研究。同時,加強與地方院團和民間藝人的合作,使我們音樂工作者音樂創作與地方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精良作品。
關鍵詞: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096-01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隨著民族坎坷曲折的歷史流傳下來,受到音樂工作者的廣泛重視,并得以在民間繼續傳承與發展。
一、達斡爾族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勤勞勇敢的達斡爾族人民,用智慧與力量創造了絢爛多彩的文化,其中達斡爾族傳統音樂文化是那文化海洋中最閃亮的明珠。根據對當地的調查,梅里斯地區達斡爾族的傳統音樂分為:民間歌曲、宗教歌曲和器樂三大類。達斡爾族的民間歌曲最為豐富多樣,包括“扎恩德勒”、“哈庫麥”呼蘇姑、“烏欽”調;宗教歌曲指的就是“雅德根依若”。達斡爾族的民間歌曲和宗教歌曲“雅德根依若”為達斡爾族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民間歌曲和雅德根依若,也就沒有達斡爾族傳統音樂。
達斡爾族民歌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歌都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在原始社會中,達斡爾族人民的勞動主要以狩獵、采集等生產方式為主,由于原始社會的社會形態蒙蔽,對大自然的認知較少,就產生對大自然以及圖騰的崇拜,這就出現了薩滿教。隨著薩滿教的出現,薩滿歌曲開始逐漸形成以及流傳。隨著社會的發展,還相繼出現了反抗壓迫、反抗封建禮教等形式的民歌。新中國成立后,又出現了歌唱共產黨、歌唱幸福生活等的新民歌形式。
二、赫哲民樂的個體特征
1.赫哲族民間音樂的形成。赫哲人世代靠狩獵和捕魚為生,其中以漁業生產為主,獵業生產為輔。時間的歷練與積攢的經驗,讓赫哲人掌握了一套過硬的漁獵技藝。用自己的勞動智慧自制的捕魚與狩獵工具,讓他們的生產更為便捷。在其長期漁獵生活的時間中,也以其為素材創作了很多旋律優美,樸素真實的優秀作品。例如《我的家鄉多美好》這首作品的曲調和歌詞都很樸實,旋律起伏大,音域跨度十三度,凸顯贊美家鄉的感情。簡單易學,通過歌曲的描寫,反映了赫哲人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對家鄉的贊美。
2.口口相傳式的音樂傳播方式。赫哲族的民間音樂形式上,樂器方面略顯遜色。現有的只有薩滿法式中用的鼓樂與自娛型樂器口弦琴。但在歌唱藝術方面卻極為發達,不分性別、年齡,各類群體都會唱上一首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歌曲,并且可以自由發揮在原有曲調上即興編詞演唱。這種民間音樂的傳承方式主要為言傳身教,一代代人口口相傳。薩滿歌曲就是薩滿巫師在請神驅鬼一系列法式活動中所唱的歌曲。樂器與歌曲的鮮明對比也足以證實,赫哲族人對赫哲歌曲的重視,投入了大量精力傳承發揚其熱愛的赫哲族歌曲。赫哲族的許多民歌作品,經過了口頭言傳身教的傳播,以及當今社會大量的學者深入探索與收集整理后,用譜子或音像等形式記錄并保存下來,這樣也便利了大眾了解赫哲族音樂的便利性,也很大程度上保護延續了稀有珍貴的精神財富。
3.調式簡單,節拍規整。赫哲族民歌音域不寬,一般都在八度左右,最寬不過十一二度,使用五聲調式居多,大多為宮徵調式,羽調式次之。在節奏上較為簡單,基本為2/4、3/4、4/4拍子,節奏較為規整,沒有特別突兀的變化,旋律優美、輕柔,這種基本節奏像是赫哲族人劃船似的節奏平穩、自然。赫哲民歌有著平實的表現風格,具有極強的漁家歌謠特點,從這種民歌中也可以看出赫哲人灑脫豪邁的性格。
三、蒙古族薩滿音樂
在蒙語中,薩滿教被稱為“博希幸”,即博教之意。“博”是男薩滿之意,“烏達根”是女薩滿之意,博和烏達根一般不脫產,只有在舉行儀式時,才以神靈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博教主供奉的神靈是“翁古達”和“賽胡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播教義。其宗教祭祀活動可分為大場面和小場面兩種形式。大場面多用于室外祭祀求福,博教音樂的旋律有較強的吟誦性和呼喚性兩種,主要特點為:(1)演唱曲調方面,多使用旋律化和節奏化的語言。旋律起伏不大,調式以自然五聲音階為主,多用在徵調式基礎上降低二級音(降la)的特色音階。多用同音反復,較常見的是以一個樂節或一個樂句的反復來構成基本曲式。速度有中速和快速兩種,中速時多用2/4拍,快速時多用3/8拍。由于音樂、舞蹈、語言的緊密結合,博教音樂有較強的節奏感和力度。音樂織體有單聲部和多聲部兩種,現在多聲部的博教音樂已不多見。博教音樂吸收了大量的民間歌曲、說唱的曲調,故其音樂的表現力大大增加。(2)器樂方面,博鼓在博教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不歌舞只擊鼓,但沒有不鼓之歌和不鼓之舞的說法。博鼓既可以為歌舞伴奏,也可以作為更換曲目的間奏和變換音樂、場景之用。作為間奏時,演奏時間較長,速度較快,力度較強,節奏型更加緊密。為了增強氣氛,可以搖奏和擊奏并用。在內容和曲目方面,博教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套曲曲式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