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保勒爾
摘要:對樂器稍微有研究的人,對大提琴和蒙古族的馬頭琴的音色應該不陌生。可以說二者的音色是十分相似的,正是由于二者具有這樣的獨特的聯系,使很多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會將二者融入在一起,創作一些帶有蒙古族豪邁、寬廣的特點的大提琴作品。這正是西方樂器與民族特色的結合,文章對大提琴敘事曲《馬頭琴的傳說》的音樂民族化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大提琴敘事曲;《馬頭琴的傳說》;音樂民族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100-01
一、有關《馬頭琴的傳說》的相關知識
(一)《馬頭琴的傳》的故事背景
傳說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名字叫蘇和,是一個機智勇敢善良的人。有一天傍晚,在他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匹小白駒,蘇和就把小白駒帶回了家中撫養。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這匹小白駒長成了一匹白色的駿馬。有一年的春天,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最優秀的人就娶自己的女兒。蘇和聽到消息后,就帶著白駒去參加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蘇和與白駒配合默契,得到了冠軍。但是王爺嫌棄蘇和是一個窮小子,想毀約,還利用自己的權勢將白駒留在了自己身邊。當王爺在眾人面前炫耀白駒時,當王爺騎上白駒的時候,白駒將王爺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并飛奔而去。于是王爺就命人射殺白駒,白駒受著重傷也一直向前奔跑著,連夜趕到了蘇和家。蘇荷見到奄奄一息的白駒,痛哭流涕,今后的每一天都無精打采。知道有一天,蘇和夢到了白駒。白駒讓蘇和用自己的尸骨做成一把琴,這樣就能永遠的陪在主人身邊了。于是蘇和就按照白駒的話語,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桿上端按照白駒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起名“馬頭琴”。
(二)對《馬頭琴的傳說》作品的分析
《馬頭琴的傳說》是一部帶有減縮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全曲共有159個小節,分為四部分。全曲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悠遠、舒緩的主題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個則是由十六音符及二分音符組成,快速度的演奏與第一主題形成了對比。全曲在演奏時還利用了鋼琴和弦,以大提琴模仿馬頭琴的音色,前部分演奏出了在草原上青草隨著微風輕輕地擺動的畫面;然后是以一種平和的節奏,表達了思鄉、思念之情;下一部分與前面相呼應,鋼琴聲部演奏了主題旋律;最后是表達了人們無限的懷念,最后的幾個小節以大提琴的泛音結束,表達了一種未完的情懷。
二、有關大提琴器樂作品民族化的思考
(一)大提琴與傳統民族音樂相融
大提琴是大家都不陌生的樂器之一,眾所周知,大提琴是西洋樂器,并不是我國的傳統樂器。但是大提琴流傳至今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了,在這期間,大提琴不斷與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并有了一定的發展。大提琴與蒙古族的馬頭琴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二者都是屬于弦樂器,二者的音色、技法等方面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這也為二者音樂的融合提供了前提條件,致使大提琴不斷的民族化,增強了民族認同感。
(二)《馬頭琴的傳說》的創作歷程
隨著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不斷發展,會使某一階段的音樂文化與過去相遇,并且能夠形成帶有過去形式的音樂文化,而《馬頭琴的傳說》這一作品正是帶有過去文化與現代結合的作品。
(三)大提琴敘事曲《馬頭琴的傳說》
草原上的文化是開放的、開闊的、具有包容性的,這就為西方的音樂形式不斷的滲入到草原的傳統音樂文化中,與草原原有的音樂文化發生碰撞提供了條件。利用大提琴這樣的西洋樂器表現傳統的作品《馬頭琴的傳說》正是對草原傳統文化的體驗和再創作的結果。在由“歷史構成、社會維持、個人創造和體驗”所形成的文化場域中,通過音樂的隱喻,大提琴敘事曲《馬頭琴的傳說》民族化了音樂文化,賦予了民族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在新時代下,利用大提琴更準確的表達了現代草原人民的豐富的內心世界,給予傳統的民族音樂新的意義,最終實現了階段性的音樂民族化。
(四)其他傳統民族音樂與大提琴的融合
大提琴敘事曲《馬頭琴的傳說》并不是唯一的大提琴音樂民族化的例子。由于有著鮮明的蒙古草原文化特征的馬頭琴與西洋典型的樂器大提琴存在著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年來,很多作曲家都在這方面做了研究嘗試。基于在大提琴民族化下,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例如,董金池的《草原連著北京》、《二泉映月》;王強的《嘎達梅林》等等。這些作品在演奏時將大提琴與中國傳統的馬頭琴、二胡等等樂器結合在一起,為今后大提琴作品民族化做出了很多嘗試與探索。
三、結語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大提琴作品民族化就是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完美結合。蒙古族的傳統樂器馬頭琴與大提琴的結合,蒙古傳統音樂與大提琴的結合,是對蒙古族草原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但是這些作品的數量并不是很多,對于西洋的音樂來說也是一個遺憾的事情。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融合發展,將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蒙古族風格的大提琴音樂作品問世,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