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芃 楊玖倩
摘要:戛納金棕櫚獎作品《小偷家族》于2018年8于3日內地公映,截止到8月28日,上映26天,累計票房九千五百萬。《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導演的第二部引進內地的作品,也是這些年來引進的首部金棕櫚獲獎影片,創下了國內上映日本影片票房紀錄。本文就《小偷家族》票房結果背后的信息,文藝片創作的典型特征,文藝片的藝術性與商業性,以及文化新政下未來文藝片的發展進行闡述思考。
關鍵詞:文藝片;人文情懷;票房;商業性;文化新政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118-01
一、《小偷家族》院線現狀概述及分析
截止到2018年8月,大陸院線上映的文藝片有《無問西東》,《水形物語》,《第三嫌疑犯》、《阿飛正傳》、《惡不放右》、《賊家》。中國大陸每年制作的電影一般只有十部左右,但數量相對較少,總體上票房普遍較低,但因電影市場的發展,一些文藝片的票房也開始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是枝裕和導演的新作《小偷家族》與2018年3月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僅453萬的票房相比,市場反饋與口碑評分對于而言具有突破意義。這一數據在眾多文藝片中屈指可數,并且《小偷家族》的上映時長將延長至10月2日。
二、文藝片創作的典型特征探討
隨著電影產業化的不斷發展,主流電影幾乎都是在商業平臺上打造的。但也不能只根據經濟價值來理解,高層次受眾的消費需求需要營造人文情懷,文藝片的創作則是以人文邏輯為主體體現,更多的表達對文化的追求。至今在國內電影理論界關于“文藝片”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首先我們很難說“文藝片”與“藝術片”等同,因此在消費主義語境下的文藝片創作,兼具人文邏輯與商業邏輯。
下面以《小偷家族》為例闡述文藝片的典型特征:
1.寫實主義的選材。現實性一直是很多文藝片在選材時的主要特點。《小偷家族》取材于真實事件——日本媒體報道的一篇關于“養老金欺詐”的社會新聞。在《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依然堅持自己的平和的影像風格,以獨有的緩慢節奏敘事,平鋪直敘的日常化的對白淡化了影片本身的悲劇性,與華語影壇的寫實主義題材影片相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
2.人文情懷的豐富表達。文藝片使有寓意的表述呈現出豐富的人文情懷,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涉及家庭主題,以平淡的方式展示日本家庭,反映家庭社會的問題,對家庭關系和家庭關系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深刻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公映官方發布的“希望不散”版海報,整體設計借鑒了葛飾北齋,采用了日本浮世繪風格,寓意影片展現了日本社會的人生百態,是一部日本現代“浮世繪”。
3.藝術表現手法唯美。在拍攝手法方面,《小偷家族》采用了非常多的平面影像構圖方法。而音樂藝術方面,更是表達電影主題情感的載體。是枝裕和所偏愛的配樂類型是求細致收斂的。電影一開始,父親和兒子在小超市里偷東西,整個場景都沒有對白,都是由音樂支撐的。總之唯美化的拍攝手法使得文藝片給受眾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
4.隱喻的表達手法。文藝片中通常需要觀眾透過寫實的電影故事去自己感受導演想要傳達的真正意圖,電影中堆雪人、去海邊這些細節反復隱喻了是枝裕和對生存、家庭、人際等主題的關注,引發觀眾觀后的思考。
三、文藝片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點
會看2017年院線電影的所有文藝片,一些小眾題材的文藝片在票房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岡仁波齊》(1億票房),《二十二》(1.7億票房),《嘉年華》(2220.3萬票房),《芳華》收獲了14.23億的票房成績。商業性是電影的本質屬性,藝術性則是電影的根本屬性。在當前電影市場,一些文藝片已經成功地推向市場,其內容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并未受到損害。比如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在票房、藝術性多方面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可見,在文藝片的制作領域,商業性與文化性從根本上說不存在矛盾,商業化的包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藝術的生產,將商業邏輯引入文藝片的制作中,也能帶動文藝片的消費。
四、文化新政下文藝片的發展
文化產業是一種通過創意來贏得觀眾的行業,那么在電影產業化的過程中,受眾參與顯得極為重要,在產業化過程中需要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和大眾的文化想象,這就說明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影片,都離不開電影的文化價值,更離不開電影的商業價值。文藝片因其藝術性,很難與商業片競爭,那么文藝片在未來消費語境下的創作發行,達到人文訴求,實現傳播效果該如何突出重圍?
相比國外,中國對文藝片的扶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在當今的消費環境下,政策支持無疑是為文藝片等類型影片設立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它的存在,能反哺觀眾,對于藝術性較強的好電影能有更多欣賞能力、熱愛和追隨。藝術電影與文藝片的發展對國家的文化建設來說也是不可估量的。最終藝術性與商業性相輔相成,共同踏上開往中國藝術電影春天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