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辰 張迪
摘要:布依山歌“十八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流傳于貴州省貴定縣布依族聚集地,也稱為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調”,就是指同一首歌詞,可以用十八種不同的曲調來演唱,通常在特定的場合選擇特定的曲調演唱,以表達歌者的愛好和情感。布依山歌“十八調”在表演時,主要運用漢語或布依語歌詞結合布依山歌曲調的方式來進行表演。其歌詞、曲調中都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特色和民族特色。
關鍵詞:布依山歌;十八調;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642.2;K8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148-01
唱歌對于布依族人來說是一種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語言交流的特殊符號,歌的內容和題材多來源于布依族人真實的社會生產勞動,反映特定的時代、社會、歷史和人文。一首山歌可以用十八種調來演唱,這是極其罕見的民族文化,也是布依山歌獨特的魅力所在。無論是歌詞還是曲調,都深深印刻著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對研究古代文化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將以布依山歌“十八調”的曲調和歌詞特征作為切入點,整理并總結一些布依山歌“十八調”的藝術特征:
1.布依山歌演唱的群眾性
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泛指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娛自樂而演唱的民歌。布依山歌是勞動人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是布依族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自娛自樂、交流情感的文化表演形式,它涉及內容廣泛,旋律悠長,結構短小,節奏自由,曲調爽朗、情感質樸,具有一定的群眾性。
2.布依山歌調式的多樣性
布依山歌“十八調”的十八種調子分別指的是:花調、哥(妹)樂樂調、哥(妹)呦調、水調、燈籮調、米楊花調、大土調、本底調、溜溜調、迎合調、尖溜溜調、溜菊花調、呦哈以調、呦喂調、艷山花調、呀呀依調、梁祝調和紅花開調。有些地區的布依山歌中還有著大小調的形式,大調往往表現愛隋,小調往往在敘事、迎客、送客、祝酒中使用??傊?,布依山歌的曲調有“大歌”、“小歌”、“大調”、“小調”之分,每個調都可以用布依語和漢語來演唱。
3.布依山歌用調的靈活性
布依山歌“十八調”,指的是同一首歌詞,可以用十八種不同的曲調來演唱,所用的曲調可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場合來選定。演唱時的場合不同,用調也不一樣。有時候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場面也并非只用同一種腔調演唱自始至終,其間還可根據不同歌種的需要另選兩種或三種甚至更多的曲調來完成。這樣既可以豐富和活躍現場氣氛,又能夠顯示出歌者對于不同曲調的把控能力。
4.布依山歌曲調的有機性
布依山歌的十八種曲調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備一定的有機性,即他們之間是一種既獨立又統一的關系,相互依托,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比如在演唱一些民俗禮儀歌曲時,往往需要用好幾種曲調交替演唱才能完成。這時,所選用的這幾種曲調之間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彰顯著這首歌的文化魅力。
5.布依山歌填詞的原創性
布依山歌演唱過程中的歌詞大都采用原創和即興的方式,并配以某一種曲調來直接表達歌唱者的思想感情,這是布依山歌“十八調”獨特的藝術魅力。從歌詞的句式結構來看,在使用漢語演唱時最為常見的是“七言體”,即七字為一句。另外還有“五言體”,即五字為一句。
除此之外,在使用布依語演唱時,也會使用“雜言體”,即每一句的字數都不一樣。但不管使用哪一種句式結構,歌詞往往都是原創性的。
6.布依山歌歌詞的韻律性
布依山歌的歌詞和古代詩詞相類似,都講究格律和押韻。在創作時,格律和音律等方面都應遵循一定的準則,布依山歌的歌詞創作也具備這一特征,最為常見的押韻方式為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押韻,如歌曲《想郎歌》:“大風飄飄吹海棠,吹過海棠有花香。吹到郎鄉郎想妹,吹到妹鄉妹想郎”;另外一種押韻方式為第二句、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押韻;還有一種押韻方式為句句押韻,即每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要押相同的韻;好的歌詞韻律,不僅可以增強布依山歌的文學藝術效果,還能夠展現出布依山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7.布依山歌歌詞的時代性:
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體的時代被創造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在不斷創造著各種文化形態和文化內容,這使得人類文化不斷累積、保存而日趨豐富。布依山歌的歌詞創作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反映一定的時代特色,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黨的重要使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布依山歌歌詞的時代性就顯現了出來。
布依山歌“十八調”的藝術特色還遠不止于此,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能進一步探索和挖掘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傳承和保護方面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