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昌盛
摘要:從一定意義上說,戲劇角色是戲劇活動的主體,一部戲劇往往有幾個甚至幾十個角色。角色是一種綜合性元素,可以認為它綜合了臺詞、動作、時空、場面、情節等等元素。或者說,后者都直接間接地指向它,通過它而得到體現。筆者以為,在上述的眾多戲劇元素中,與角色關系最密切的乃是情節。長期以來,情節與角色的關系既引人注目又頗多爭議。
關鍵詞:戲劇;角色;分類
中圖分類號:J805;I1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149-01
現代戲劇的結構方式和表現手法較之以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人的心靈與深層意識研究的需要,是加強對人的心理、情感和內在生命開掘的需要,現代戲劇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努力把人的心理分析作為形象塑造的重心,也就是研究(剖析和展現)“人性”。
一、典型類角色
典型類角色即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一般要按照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社會關系,即“典型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性格特征和這種性格的內在規律來行事(愿望、行動、思考、感覺、說話),他們一般都顯現出客觀性與社會性、個性與共性達到某種程度統一的特征。他們是所謂逼真的、完整的、生氣勃勃的文學人物。雖屬藝術虛構,但其思想、情感、言語、行動及其方式與經驗世界中的人最為接近與相似。《玩偶之家》中的海爾茂就是一個典型類角色。他性格上的突出特點是自私與偽善,該類特點是通過他在社會生活中的言談與行動“客觀”而自然地顯現出來的;該特點正是維多利亞時代中產階級男子所存在的通病的反映,作家通過海爾茂揭露在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深處長期存在著的問題,使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內幕突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客觀性與社會性、個性與共性在海爾茂這個角色身上達到了較好的統一。現實主義戲劇所創造的成功角色一般都是這樣的。
二、意境類角色
該類角色表現出情景交融以及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特點。抒情為主的戲劇里的角色多屬此類。若與典型類角色相比,這類角色顯得十分“片面”,其基本特點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專注于“情感”的大筆揮灑與精雕細刻,而決不會象前者那樣力圖從社會生活中客觀地正確地塑造出人物性格、欲望、情感、思想、言論、行動的諸方面與多層次來。《漢宮秋》中的漢元帝即此類角色的代表。該劇的戲劇沖突在第二折就基本解決了,但真正精彩的場面卻是從第三折才開始的,這一折里《梅花酒》、《收江南》等膾炙人口的曲子,還有第四折漢元帝被失偶孤雁喚醒后的一整套抒情的唱段,抒寫了漢元帝睹物思人的哀愁怨恨,以及因國家衰弱而帶來的民族災難的痛感,與想象中的大漠風雪、關山鼓角,眼前的宮墻昏月、綠窗寒夜的景色,共構為深廣闊大的意境。這意境中“主”“客”結合、情景交融,角色自身不過是這意境“交響曲”中的一個“聲部”而已。
三、意象類角色
意象類角色又可稱為“傳聲筒”式角色。該類角色主要用于表達作者的理想或觀念,故顯示出觀念化、圖解化、無個性的特征。浪漫派、象征派,以及20世紀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戲劇中的許多角色就屬此類。席勒、斯特林堡、肖伯納、貝克特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
譬如,貝克特《等待戈多》的兩個主人公,以典型去要求是風馬牛不相及,用意境去衡量也文不對題,只有把他們歸入“意象類角色”才能充分理解作家的苦心孤詣和嚴肅追求。這兩個角色乃是作家表達他對世界與人類問題的存在主義式思慮與體驗的“寄寓品”。他所考慮的基本問題似乎是:從未征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們就被投入了世界,投入了生存——我們如何才能與這一事實相妥協?我們是誰?自我的本質是什么?當一個人自稱為“我”的時候,他的意思是指什么?在膚淺的見解看來似乎是污穢的大雜燴的東西,原來卻是同人類處境的最主要方面作斗爭的一個嘗試。《等待戈多》里的兩個主人公就是表達這類觀念的兩個角色。作為這世界上最基本的人類生存環境中的兩個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耽在那兒。他們在等待一位名叫戈多的人,但他們不知道戈多是否曾允諾要來,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確實存在。這就表現出人類在一個荒誕的宇宙中的尷尬處境。作為意象式角色,他們對這類觀念表達十分成功。在這些意象式角色身上,我們仍能感到理性化、邏輯化的控制力。這些角色仍不失為某種穩定而完整的圖象。換言之,仍不失為對觀念所做出的穩定而完整的圖象式表達。
另有一些戲劇,其觀念的表達卻更多地具有反理性、反邏輯的特征,其角色雖同屬觀念的寓意式抽象品,卻浮光掠影,沒有外形,難以確定,不可捉摸。斯特林堡的《一出夢的戲劇》里的“女兒”就是這類角色。該劇所要表達的似乎是這樣的觀念或中心思想:愛情是脆弱和變幻不定的,人就是自己的痛苦的制造者。作家傳達這種觀念的方式十分獨特新穎,他在劇中,“試圖摹仿夢所具有的不連貫的,但從表面上看又合乎邏輯的形式”,讓互不聯系的各幕各場由共同的觀念結合起來,而不同的觀念又被賦予不同的表現形式,全劇在形式上富于造型藝術的美,含有更多的象征性。
在這樣的戲劇結構中,戲劇角色與演員自身具有密切關系,演員想要塑造經典而豐滿的戲劇人物,需要結合自身對角色個性和周圍環境的理解,融入自己的領域和感想,才能提升戲劇的舞臺效果,帶給觀眾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