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伊妃
摘要:我國當前的手風琴教學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大多都注重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論學習和演奏技巧提高,但往往忽視兒童在手風琴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著其顯著的心理特點,在實際的教育行為開展中卻表現出心理發展和心理需求的認知空缺,而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在手風琴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兒童所存在的心理特點加強兒童心理教學的強度和深度,對優化手風琴教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手風琴教育;兒童;心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220-01
一、前言
當下手風琴教學的現狀主要表現為:忽視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主體感受;教學過程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強;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自我控制弱。為了盡量的避免這三個方面,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研究手風琴的教學方法。
二、增加公開演出鍛煉活動機會,緩解臨場反應
臨場恐懼心理的產生大多由于兒童鮮有演出經驗,因此在手風琴教育時,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兒童參與到公開表演的鍛煉活動中,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帶領兒童多參加手風琴比賽或者公開的手風琴助演活動,如果條件不允許,則可以在手風琴小班的成員間或者家庭成員間創造公開表演的機會,為兒童創造鍛煉機會,同時也能夠通過公開的表演形式讓兒童熟練手風琴的演奏技巧,提高其演奏能力,在取得演奏成功后,來自觀眾、同齡者、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和贊揚也能夠為兒童增加學習和演出的信心。公開的演出和鍛煉能夠極大程度上增加兒童在面對大型表演和日后參加大型比賽時的臨場能力,讓兒童在舞臺上能夠保持平穩的心態,從而提高手風琴演奏的質量。
三、加強教師與學生日常交流,緩解逆反情緒
手風琴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兒童的關系并不僅僅是師生間的關系,教師是長期且近距離與兒童進行手風琴專業技巧和理論知識相互交流的主體,由于手風琴教學針對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兒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提高手風琴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必須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營造一個輕松和友善的教學環境。加強教師和兒童之間的交流,主動傾聽孩子對手風琴學習的態度、情緒和狀態,可以在教學以外通過糖果、玩具以及共同玩耍等形式,縮進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增加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如此,在面對逆反情緒時,教師能夠及時的與孩子進行溝通,緩解情緒,同時增加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不僅如此,日常交流的深入能夠讓教學過程更加順暢,減少因兒童調皮和逆反產生的爭吵和阻礙,提高兒童學習過程的專注程度。
四、教學形式豐富化,增加自主學習效果
針對兒童這一特殊年齡階段的學習心態,教師在手風琴教學展開時應該寓教于樂,改變傳統沉悶的填壓式教學形式,轉變為以聽和娛樂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樂理這樣的理論講解上采用圖畫卡片和動畫片的形式,以生動形象的圖畫形象保持手風琴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同時能夠保證兒童長期的好奇心和投情心理,保持其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在示范手風琴演奏的著名歌曲或樂曲時,可以采用較為活躍的形式,聽曲猜名字或者老師現場演奏等,既能夠讓兒童充分的感受到手風琴演奏帶來的獨特的藝術享受,同時又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鍛煉兒童的音樂記憶和音樂感知能力。
在教育課程安排上應該選擇內容由易到難的變化過程。據心理學家實驗證明,兒童階段的精力集中時間大概在20分鐘左右,所以,將課程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以兒童的接受能力來安排教學內容較為科學有效,并且能夠有效的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在課后的聯系中保持寬松自由的環境和氛圍,并由家長做出時間安排,但避免刻意的要求和強制,讓兒童在時間安排允許內養成主動練習的習慣,增加其自主性。
五、結語
教育的本質是加強受教育者的交往和溝通能力,而以手風琴為代表的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音樂形式實現對受教育者的感化和示范,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審美狀態。與此同時,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受教育者在音樂能力獲得、音樂素養形成的狀態和效果,可以說教育效果和心理狀態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尤其是對兒童階段的教育,不僅需要將基本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技巧全方位、多角度的實現傳授,最重要的是實現幼兒在學習心理和藝術表現能力上的提高,實現對其成長的引導。因此,手風琴的教育不應該拘泥于專業性技巧和理論知識的教授,而更應該注重結合兒童特有的心理特征實現心理需求上的穩定和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高效的教學進程以及高質的教學效果,達到音樂教育對人的品質和心理塑造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