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平
摘要: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文化館作為精神文化學習與傳播的重要場所,在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群眾文化素質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凸顯文化自信,深入貫徹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文化館要肩負起培訓與輔導的重要使命。本文通過對新形勢下基層文化館的培訓輔導工作進行探究,以期為文化館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基層文化館;培訓輔導;工作途徑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249-02
一、前言
自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在新的形勢下,對文化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進一步彰顯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話語權與影響力,是所有基層文化工作者為之努力奮斗的方向。因此基層文化館要充分認識到傳播與提升文化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開展文化培訓與輔導工作的途徑,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同時文化館的培訓與輔導工作,有助于提升人們的綜合素養,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二、明確基層文化館培訓輔導工作的定位
只有對自身的職能進行明確的定位,文化館才能更加高效的展開工作。當前,文化館職能定位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堅持黨對新形勢下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文化館的工作要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展開,只有努力實現文化自信,才能有效發揮文化館的職能。第二,要基于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上。文化館的工作具有群眾性、公益性等特點,因此在開展文化館培訓與輔導工作中要滿足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同時在在有效認識文化館服務群眾的方向上,積極豐富和完善群眾活動。
三、基層文化館的培訓輔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體制滯后
目前基層文化館在開展培訓與輔導工作中,由于師資管理滯后,對培訓輔導工作的開展造成極大影響。第一,由于待遇普遍較低,對人才的吸引力有限,無法留住優秀的師資隊伍;第二,管理缺乏科學激勵機制,很難激發教師培訓與輔導工作積極性,使得文化館培訓輔導工作的質量與效率一直無法提高,并形成惡性循環,大家都往高質量的社會培訓機構聚集,而不愿在基層文化館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二)經費保障不足
政府雖然每年都在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大量資金,但真正投入到培訓與輔導上的經費少之又少,導致政府的投入與文化館工作的開展無法保持一致。同時,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顯然與人們預期不相符,與當地經濟發展不相符,使得對場館建設、設備添置等各項投入嚴重不足,無法有效發揮基層文化館職能。
(三)項目地點單一
為便于管理,很多文化館在培訓地的選擇上較為單一,一般選擇距離群眾較近的區域,這就導致文化培訓輔導工作的輻射范圍縮小,無法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無法有效提高文化培訓輔導工作的價值。同時,受經費及師資限制,開設的科目也較為單一,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四、加強基層文化館培訓輔導工作的相關建議
(一)強化師資,發揮名師品牌效應和作用
為解決基層文化館人員短缺、師資薄弱的核心問題,有效提高文化館培訓輔導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實現文化館培訓與輔導工作的價值,文化館需立足實際,不斷充足壯大師資隊伍。因此在師資隊伍壯大上,除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訓,提高師資隊伍整體專業素養與綜合素養外,更要加強高端人才的引入,或利用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名師進駐文化館,成立名家工作室,組建優秀師資庫,有效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滿足日益增長的老百姓文化需求。
(二)豐富項目,發揮群眾需求引領作用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老齡化,離退休群眾逐漸成為基層文化館的常客,文化館要想方設法設立滿足老年人群眾娛樂生活的項目,也要適當的開設適合不同層次老百姓需求的項目,如旗袍、古琴等,以傳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此外,常態性舉辦讀書會、品鑒會,吸引高端文化人士參與,提升培訓質量與文化內涵。以培訓帶動活動,以活動輻射到廣泛的社會人群。同時,在少兒類的培訓中除了舞蹈、聲樂、戲劇外也可適當地加入科學、手工類的科目,并多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三)形式多樣,發揮綜合服務中心的作用
為保障培訓輔導形式多樣和足夠大的輻射半徑,讓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培訓輔導工作帶來的益處,基層文化培訓輔導工作者要積極聽取群眾意見,加強對相關場館的整合與優化,不斷拓寬培訓地點。尤其充分利用已經實現社區全覆蓋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應主動積極下沉到基層社區,整合資源,互惠互利。既解決基層文化館往往場室不足或過于單一或配套設施不全的難題,又提高了基層文化設施的使用率,還大大地方便了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形式多樣、符合口味的文化福利。
(四)資源整合,發揮民營機構公益的作用
文化館培訓與輔導工作的開展需要充足的資金保證,這樣才能解除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也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文化館培訓與輔導工作政府部門必須專項投入,也要積極吸引社會群體的加入。因此文化館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群體對文化館培訓與輔導工作的投入,提高社會資金在文化館中的占比。目前民營社會培訓機構遍地開花,開設項目齊全,資本師資比較雄厚,可選擇社會公益心強、社會口碑好的培訓機構進行合作辦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活化培養與輔導工作。
(五)培育社團,發揮藝術團隊輻射作用
基層文藝協會不斷壯大發展,各類文藝團隊相繼組建。基層文化館應該面向社會招募各種優秀的社團如合唱、戲曲、舞蹈、民樂等,吸納為館辦社團,由文化館為社團提供相關師資、場地、時間及資金的保障。館辦社團按照要求下基層、進社區開展藝術展演,參加各種文化藝術宣講及比賽、交流活動,在提升團隊的藝術水準,提高團隊品質的同時,也做好了各種基層文化服務工作。
(六)在線互動,發揮電子閱覽場室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線培訓、活動展示、交流互動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基層文化館、圖書館多功能室及社區電子閱覽室網絡,通過文化莞家、新廣屏等,選擇可行的項目,在線上教學活動、成果展示、專業講座、活動公告等。
五、結語
基層文化館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與內容,因此基層文化館的建設要牢牢把握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中心,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樹立文化自信,拓寬工作途徑,積極發揮基層文化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從而實現文化館培訓輔導工作的多樣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