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恩格爾系數穩步下降。2018年,恩格爾系數再創歷史新低——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28.4%,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有一個參照系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或者說發達國家是30%以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
這是否標志著中國已邁入發達國家或者富足國家的行列?對此,多位專家表示,恩格爾系數的下降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為發達國家,除了恩格爾系數以外還有很多指標,要全面辯證地看待。
其一,中國的恩格爾系數比較復雜,背后還受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影響。其二,對于農村地區的恩格爾系數下降,要考慮其特殊性。統計數據常常只能解釋表象,而數據產生的原因和事實仍需細細推敲。其三,恩格爾系數也與消費習慣、收入預期有關。
考察區域數據也會發現,廣東等沿海地區在經濟總量、發展程度上領先東北、西北等地,但恩格爾系數并不相對更低。有專家指出,這與各地生活習慣有關。比如,廣東省的恩格爾系數一直相對較高,據推測與當地民眾愛好美食、愿意在食品消費上投入有一定關系。而一些西部省份居民,可能在“吃”上精打細算,反映在數據上,恩格爾系數就比較低。
專家表示,雖然恩格爾系數顯示中國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也應客觀、理性、科學看待,不要因單一指標的突破而沾沾自喜。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