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上了全國“兩會”,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
“你們擬定的《關于將學生從校外輔導機構‘拉回學校的提案》和許多大人們精心準備的提案一起,被帶上了全國‘兩會。”
2019年3月5日,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剛結束課間跑,正氣喘吁吁地平復著呼吸,大腦反應遲鈍地一字一句消化著老師的話,我們在全國“兩會”上發出了屬于中學生的聲音!
此時,距離“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已經過去了半年多,走廊上的風帶著些許涼意,我的思緒卻飄回到了那個火熱的夏天。
為什么會關注到“校外輔導機構”這個問題,說來也挺讓人啼笑皆非的。去年暑假,在經歷了班內組建隊伍調研、“紅五月”的校模擬“兩會”活動、個人演說競選等層層選拔,6人模擬政協團隊終于集結完畢。正當我們打算擼起袖子大干一場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在了大家面前——我們居然一個比一個忙,連定一個6人集中討論的時間都很困難。大家在忙什么呢?在忙著上各種暑期輔導班。作為隊長,我只好無奈地在群里說:“請大家把各自輔導班的時間發給我,我做一個表格,看看哪個時間段合適……”
那時,我們提了好幾個備選方案,醫療保障、語言暴力、方言保護等,其中有幾個甚至已經著手做了,但都覺得不是很滿意。在想到“把學生從校外輔導機構‘拉回學校”這個提案后,大家的興致突然被點燃,嘰嘰喳喳說了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放假期間,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重拳”整治校外輔導機構。但這只確保了課外輔導行業的規范化,卻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課外輔導壓力大的問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對方閃著光芒的眼神里確認了答案。這不就是一個現實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嗎?與其等著其他人來做這件事,我們為什么不自己去調查并得出應對方案呢?
暑假,本該由空調房、冰鎮西瓜和愜意的休閑時光組成。而我們,頂著炎炎烈日,在走不完的柏油馬路上,開始了望不到盡頭的調研和采訪的日子。汗水打濕了衣服,每個人都被曬得黝黑,我們卻覺得特別值。在全國29個省,發放了1199份問卷,行走了7座城市,訪談了46位相關人士……沒有扎實的調研數據打下基礎,就不會有那足足7000字干貨滿滿的提案初稿、30000字的調研報告初稿,以及在“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中獲得“最佳提案獎”的榮譽和肯定。
在去上海參加比賽的前兩天,我們還在不斷地修改報告和PPT。PPT邏輯不對,改!稿子背不下來,花時間硬背!出發前,我們將準備做到了最充分。因為擔心上場緊張,我們每個人都做了提詞卡。提詞卡特別粗糙簡單,就是把對應的稿件打印出來,裁成小小的方塊,貼在紅色的手卡上。為了能看清內容,字號并不小,所以導致每個人的手卡都是厚厚一疊(笑)。
在“模擬政協活動”期間,參與的團隊需要模擬人民政協的提案形成過程,并在最后與各個代表隊做出的提案進行PK。白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主席團的競選、政協知識問答,一系列的大會工作,忙亂中似乎有一種“奔波于職場”的錯覺。每天“工作”結束回到賓館常常是晚上10點多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天行程的結束,而是另一個任務的開始。大家聚集到老師的房間,將白天得到的反饋進行梳理,一次又一次地調整和修改方案,再進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練。用詩人梵樂希的話來形容,那段時間便是“燈光與黎明間”的勞作,我可以自豪地說,我見到了凌晨一點、兩點、三點的上海。
當然啦,那厚厚的手卡最終并沒有被帶上臺,因為每一個隊員都把自己負責的部分熟練地背了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明白,自己參與的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收獲的也遠遠不止一份獎項那么簡單。每一個在街頭奔走的下午,被采訪人拒絕后,搖搖頭尋找下一個采訪目標的堅定腳步,讓我明白了堅持的意義;每一個熬夜討論的晚上,打完哈欠后繼續埋頭苦思的隊友,讓我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提案被老師、評委、大家肯定,更讓我看到了我們中學生不容被小覷的能量。
比賽結束后,我仍然在好友的幫助下修改著這份提案,到目前為止,已經修改了4遍。每每看到這方面的相關新聞和消息,我就會想,它們是否對目前的方案有所幫助。我想盡力做到最好,我相信我們中學生可以做到!
就在我們的提案被提交到全國“兩會”的同時,學校開始了新一輪的“政協小委員”篩選。我也盡自己所能,指導模擬政協社團里高一的學弟學妹們進行有關訓練。
你看,政治生活并不只是書上的白紙黑字,它離我們一點也不遠。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模擬政協社團,加入模政社、參加模擬政協活動都是很好的了解政治生活的方式。去吧,去了解身邊的時事,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建議,去求索、去思考,去為社會建言獻策,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
關注“中學生天地”微信公眾號,回復“提案”,查看杭州學軍中學柳鷗城、方愷亮、朱珮俊、陸嘉禾、呂佳祺和余晨欣同學《關于將學生從校外輔導機構“拉”回學校的提案》中給出的8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