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壽喜
現代氣象學認為,氣溫、濕度、氣壓、風、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氣候的六個最基本的氣象要素。濕度,簡而言之,就是空氣中所含水分的標度。試驗表明,50%~60%的相對濕度對人體最為舒適,也不容易引起疾病。當環境溫度較高時,人體就要借汗液的蒸發來排出熱量,此時,空氣濕度就對排汗有影響。當空氣濕度較高時,汗液蒸發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種黏糊糊的感覺,很不舒服。如果高溫伴著高濕(例如夏季雷雨來臨前),還容易發生中暑現象。只有當空氣濕度較低時,汗液蒸發速度才會較快。
高濕對人的精神和情緒也有負面影響。濕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多,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感到無精打采。潮濕的空氣還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臨床資料顯示,在濕、熱交加的長夏,人們更容易患偏頭痛、胃潰瘍、皮疹。
中醫也認為夏季涉水淋雨、 久臥濕地或居室潮濕,容易導致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婦女帶下等??;濕邪侵入關節,會導致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濕邪侵入脾胃,還可產生腹瀉、尿少、水腫、食欲不振、惡心等病癥。
所以,夏季養生除了注意防暑,也要注意防“濕”。首先要注意改善居住環境,避免潮濕,夏季陰雨季節要少開窗戶,而當室外艷陽高照時,要適當開窗通風; 夏季使用空調時,要經常利用其抽濕功能,從而保證室內空氣濕度一般不高于60%。其次是要常食用清熱利濕的食物,使得體內濕熱之邪從大小便排出,這些食物有紅小豆、冬瓜、扁豆、薏苡仁以及綠豆粥、荷葉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