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考古學上的文化,特指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以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址、遺物的綜合體。把內涵進一步縮小到鄉村文化,應該是指廣大農村民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積累下能夠用語言、文字和多種藝術形式表達的無形資產。既然是無形資產,就有一個繼承和發展的問題。
中央所部署的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振興鄉村文化、人才和基層組織。由此可見,繼承光榮傳統,樹立新的思想理念,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農民階層的文化素質,塑造農民美好的心靈,為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凝聚智慧和力量,當是振興鄉村文化的基本內容。
振興鄉村文化,要十分注意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光是物質財富的積累,也包括鄉民精神面貌的改觀和鄉村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近些年鄉村文化基礎好、發展快、風味濃的地方,鄉民的一大實惠是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精神面貌大為改觀。主要形式是提升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的檔次、質量和效果,給鄉民傳播致富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動態,通過文化巡演形式給鄉民送上地方戲曲、歌舞、小品、電影、書畫和開辦農家書屋等精神食糧,通過醫療衛生的下鄉向鄉民傳播醫學和保健知識,送醫送藥,解除鄉民的疾苦。一些地方以地方特色產品為依托興辦各具特色的產品節、民俗節和各種文藝晚會等活動,也收到了弘揚精神、開拓產品市場、表現地方特色的好效果;樹立本地先進典型,創建星級文明戶等將思想文化寓意其中的一系列活動,設立農家書屋、棋牌室、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文體園地,也會使鄉民在娛樂、休閑中愉悅身心、凈化心靈、增強精神動力,促進鄉風文明、民風向善。
振興鄉村文化,要十分注意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活動需要有場地,弘揚先進需要有載體。建設設施良好、配套齊全的鄉村文化載體,是振興鄉村文化的硬任務。從中國鄉村的現實情況看,一般的村應該有一個文體活動中心、衛生保健室、農家書屋、多功能球場、戲臺和為鄉民辦事的服務中心,條件好的村也可以設立村史博物館或者電影放映室,有線電視和網絡應該實現村村通、全覆蓋。文化設施的配套和完善,應該講求實用、講求質量、講求協調。在一些貧困落后的地方,建筑體不可搞高大全,內裝修不可追求富麗堂皇,只要具備基本條件,能夠發揮基本功能,舒適、方便即可。但是,要爭取做到實用不湊合,簡約不簡單,節約不浪費,材料不落伍,質量不降低。雖然說不上百年大計,也絕不可搞“豆腐渣”工程。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杜絕施工過程中的跑冒滴漏。這里所說的協調,既是指風格,又是指規劃,還是指整體樣式和視覺效果。應該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山水田園。應從鄉村人口變化、城鄉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于衰落村、空殼村、地理及交通條件不好不適合人居的村屯,不應再投入資金進行公共文化和服務設施建設,應同村莊整合或者搬遷規劃一致起來,堅決杜絕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振興鄉村文化,要尊重和有效利用鄉村文化的光榮傳統。各地、各鄉、各村都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植被作物、生產方式、風俗習慣、紅色基因、村落格局、民居建筑、社會組織等多元素構成的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資源和傳統。正是這些有別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化形態構成了本地本鄉本村的特點。因此,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必須理性地看待文化傳承現狀,尊重歷史,挖掘歷史,發現紅色文化基因,尋求精神內涵,力求把潛在的傳統和文化資源轉化成鄉民的精神糧食。特別是在革命老區,應保護好歷史遺跡,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革命戰爭時期造就的精神代代相傳。
振興鄉村文化,要不斷壯大鄉村文化隊伍,培養鄉土文化人才。要積極倡導退休人才返鄉興辦文化產業和建設文化服務設施,領先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大力培養青年文化帶頭人,組織和動員一切文化力量,營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鄉村文化氛圍,讓鄉賢為實施鄉村文化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振興鄉村文化,要十分重視宣傳和引導廣大鄉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重要的是用身邊的人和事解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兩個百年”的目標統領鄉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把廣大鄉民培養成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扶幼、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有文化、有素養、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新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