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睿
摘 要:本文以藍色港灣商業步行街區為例,一方面通過實態調查和環境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來分析置身于參與到商業步行街區中的人的行為方式和空間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實地調研來研究藍色港灣商業街區的步行空間設計和設施設置。最終通過理論和實際的對比,探究藍色港灣成為目前北京市和國內人氣較旺的商業步行街區的原因,并進而得出舒適宜人的,能滿足人的多方位休閑購物體驗需求的步行商業空間的特點,以指導今后商業步行街區項目的室外空間設計。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區 活動需求 室外空間環境 藍色港灣
中圖分類號:TU98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3(b)-0162-03
1 緒論
1.1 商業步行街區的興起及其特點
商業在國內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其購物形式由純柜臺式轉向自我挑選式,其商業建筑形式也隨之經歷了由百貨大樓到商場超市,再到步行街和購物中心的若干種形式的變遷。近年來,人們不再滿足于純粹的購物模式,而更加傾向于購物體驗以及交往、休閑等需求與商業購物需求的融合。
現代商業步行街區,常位于城市中心區,是由步行主街和若干副街組成的街區。區別于缺乏休憩設施和環境品質的百貨大樓和傳統步行街,商業步行街區更強調內向型的室外空間環境和多元化的休閑購物體驗。通過富于趣味性和參與性的空間和環境設置,使置于其間的人不僅能夠進行商業購物活動,還能在購物過程中完成其他類型的個人和社會活動。
1.2 研究意義
商業步行街區的興起,源于城市居民多方位的活動需求和精神體驗。一個注重空間設計的街區,不僅為城市創造了宜人的尺度、多變的空間和特色的城市景觀,也為人們帶來了新的休閑體驗,同時也提升了商業本身的人氣和活力。
作為一個具有高人氣和知名度的商業體,北京市朝陽區藍色港灣商業街區項目必然有其成功的原因。人的行為需求和行為規律,是步行環境空間設計的基礎。本文正是以藍色港灣為例,探究其室外空間環境設置與人的行為活動需求的契合度,以總結出商業步行街區的室外環境設計的要點,指導今后的項目建設。
2 商業步行街區中的活動類型及其空間需求
2.1 室外空間的意義
2.1.1 活動帶來了空間的人氣聚集
建筑師約翰·賴勒對哥本哈根鐵鳳里游樂場的調查表明,沿著游樂場主要道路布置的座椅使用的最多,而位于僻靜之處的座椅卻少有人問津。眾多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人的活動是空間人氣聚集的主要因素。因此,提供能讓活動開展,人駐足的室外空間,是聚集人氣的重要手段。
2.1.2 室外空間的環境質量提升活動的頻率
在對1986年春夏兩季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所有活動進行的統計表明,從1968年到1986年,市中心步行街和廣場的數量增加了兩倍,與這種物質環境的改善相呼應,駐足和小憩的人也增加了兩倍。而威廉姆·H·懷特在他的著作《小型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中,也描述了城市空間質量與城市活動之間的密切關系。
由此可見,當室外空間的環境不理想時,就只能發生等必要性活動,例如商業步行街區中的購物行為;然而,當環境理想時,則能吸引人駐足停留,進行交談、休憩。因此,宜人的室外空間環境,勢必帶來人和活動的聚集,而多樣而人性化的室外空間設計,將會極大的提升使用室外空間的室外活動的數量、持續時間和活動類型。
2.2 商業步行街區中人的活動需求
本次研究中,針對人們對于藍色港灣這類商業步行街區和普通商業的選擇進行了隨機訪問,詳細調查了人們在購物過程中可能的活動需求,喜歡藍色港灣的原因和對于藍色港灣室外環境的喜好和看法,以研究參與到步行商業街區中的人對于自身活動、空間和設施的心理需求。
調查結果表明,人們在購物過程中,還有休憩、交談、游樂和互動的活動需求,其中休憩活動的需求比例最高,約達90%以上,交談活動的需求比例約在60%左右,其他活動需求比例相對較低。此外,約80%以上的人,認為大部分百貨大樓、shopping mall類的商業,乃至一些街區式商業,在公共休憩設施和其他公共設施的提供方面做的較差。
而對于喜歡選擇藍色港灣步行街區的人們來說,對于街區式的風格和室外空間環境的熱愛表達最為明顯。風格獨特、景觀環境好、免費的公共休憩、觀看設施較多、能夠自由的散步期間且有景可觀是他們喜歡藍色港灣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可見,人們在購物過程中的活動行為主要包括散步、逛街、休憩、觀看、交談、游樂、互動等等。
2.3 空間環境與活動行為的關系
基于環境心理學喚醒理論的研究,環境刺激對人的情緒和行為有著微妙的暗示作用,具有中等強度不定性的環境是維持興趣、誘發探索動機的最佳環境,也是人所偏愛的環境。總的說來,環境的復雜性和神秘性能誘發和維持探索的動機和興趣,環境的新奇性和意外性能滿足探索的好奇心。
因此,好的空間環境,應該是滿足人的基本活動需求的基礎上,提供復雜多變、景色宜人、空間豐富的環境體驗。
3 藍色港灣商業街區室外空間研究
3.1 藍色港灣商業街區概述
藍色港灣商業街區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西北角,緊鄰公園綠地和水面。項目占地面積9.6公頃,地上建筑規模6萬m2。項目整體由一個6000m2的下沉式廣場形成步行主街,由19棟2~3層的歐式建筑圍合其中,并在建筑內部形成2~3條半開敞的步行副街將各棟建筑串聯起來。
3.2 藍色港灣室外空間的類型及特點
結合室外空間的不同形態和功能,將藍色港灣的室外空間分為廣場、街道、交通和設施綠化。
3.2.1 廣場
是指街區內部的廣場主要包括中央下沉廣場和鐘樓廣場。其中,中央下沉廣場位于街區中央,貫通東西,尺度較大,屬于公共外向型廣場。廣場中部設置了大型的音樂噴泉和小型的旱噴,周邊散布結合座椅功能的景觀樹池,其他均為步行廣場空間。廣場上既有展示、互動等商業活動;又兼有休憩、游樂、觀看等個人活動。
位于中央廣場和次街連接處的鐘樓廣場,尺度較小,屬于半公共偏私密型廣場。廣場中部設置小型噴泉,周邊布置餐飲等休閑座椅。廣場兼有空間轉換、休憩、戶外餐飲等活動功能。
3.2.2 街道
位于建筑群內部的商業次街,尺度較小。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商業界面,以交通功能為主,中間設置休息的座椅或樹池。位于水岸沿線的濱水街,尺度中等,分為兩層界面。沿湖一層以步行游憩為主的公共空間,沿商業一層為室外餐飲等私密空間。
3.2.3 交通
廣場的各個方向均設置了結合步行樓梯、坡道和電動扶梯為一體的交通空間將下沉廣場和建筑一層連接起來。步行樓梯既有純交通性質的樓梯,也有融合了休息、觀看、交往功能的歐式大臺階。坡道設計不同于普通無障礙坡道的狹窄和刻板,弧形的造型與樹池結合,豐富了景觀層次。電動扶梯在滿足安全性的基礎上,采用外向型的半開敞設計,景觀視線良好。
3.2.4 設施綠化
結合廣場、交通、街道空間隨處可見休息的平臺、座椅、花池。結合旱噴設置幼兒活動區,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為不同年齡層提供了活動空間。
3.3 藍色港灣室外空間的總結
藍色港灣室外空間為散步、逛街、游樂、互動等動態活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便捷的路線,同時為了吸引人自發進行動態活動,還創造了優質的景觀環境和豐富的空間體驗。同時,它為休憩、觀看、交談等靜態活動行為提供了多樣的活動設施和場所。
藍色港灣商業街區的室外空間中人的活動類型和受訪者的活動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說,其室外空間環境的設計充分契合了商業使用者的活動需求。它區別于其他商業形式的最大特點便在于,它使人們真正地駐留在此并參與其中。究其原因,在于它提供了豐富的,具有趣味性的,能滿足人們不同活動需求的步行、駐留、休憩、游樂和交往空間。
4 宜人的商業步行街區的環境特點
4.1 多種多樣的空間形式
空間的時上時下、時寬時窄能給空間帶來活力,通過豐富多樣而又層次感的空間變化,增加人們行走其中的趣味性和體驗性。例如寬的廣場和窄的街道相結合,開敞、半開敞和封閉的街道相結合,由臺階聯系的不同廣場空間的結合,無不體現了空間變化帶給人們的不同的心理體驗。
4.2 多元復合的功能融合
空間的提供,不應滿足單一活動行為的需求,而應該是多種景觀、交通和多種活動功能的綜合疊加。空間的設置首先應具有景觀性,因為這是空間具有趣味性、能吸引人氣的基礎,其次,不同的空間還應兼顧多種活動需求。例如,大臺階兼具交通功能和休憩、交談、觀看等功能;旱噴兼具觀賞、兒童游樂等功能;樹池、花池等兼具觀賞、空間分隔和休憩等功能。
4.3 完善舒適的設施
著名景園建筑師哈普林曾這樣描敘到,“在城市中,建筑群之間布滿了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種環境陳設,有了這些設施,城市空間才能使用方便。”融入在整體景觀風格中的樹池、花壇、座椅、售賣廳、垃圾箱、路燈等設施的完善,是良好步行空間的重要因素,是滿足人在其中的基本活動需求,提高活動的方便性與舒適性的主要手段。
4.4 尺度宜人的空間
空間的尺度與參與其中的人的不同活動需求密不可分,既有尺度較大的滿足不同活動需求的廣場空間,也應有以步行購物輔助休憩為主的小尺度的街道空間。此外,對于大尺度的空間,應利用樹池、水體、臺階等適當進行空間的二次分隔,就能劃分豐富的空間層次,創造親切宜人的滿足多種活動需求的空間。
5 結語
每種商業形式的興起,必然帶來盲目的跟風與模仿,然而只得其形、未得其神的設計,并不能保證商業項目的高人氣和吸引力。現實中,也不乏區位優勢突出、自然環境優美的落寞商業。因此,提升項目本身的硬件條件尤為關鍵。本文從參與購物活動中的人的活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探究最適宜商業步行街區的空間環境特點,以期指導后來的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 胡正凡,林正蓮.環境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2]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道格拉斯·凱爾博.共享空間[M].呂斌,覃寧寧,黃翊,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許峰,陳天.創造豐富、人性的城市空間——步行街設計中的心理、行為因素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3):17-18,23.
[5] 李飛.淺析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區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