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梅雪
我們從小也被大人灌輸“早睡早起,身體好”、“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思想。在日本,甚至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晨型人是更接近于成功”。早睡早起真的好嗎?
“現在,很多人都熱衷于早睡早起,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早睡早起。”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理睡眠醫學科主任醫師劉艷驕表示,按生物節律,人大致分為早上容易興奮的人(清晨型)和晚上容易興奮的人(夜間型)。
睡覺大家不都一樣嘛,為什么還會有“清晨型”和“夜間型”之分?
原來,我們的控制睡眠機制是由睡眠內穩態和生物鐘共同調節,其中,睡眠內穩態決定你是早上興奮還是晚上興奮,而生物鐘則決定睡眠的狀態。在這兩套系統的共同作用,則決定著我們什么時候睡,睡多久,以及睡眠質量如何。
而之所以會有“清晨型”和“夜間型,據研究證明,主要是因為在睡眠機制中,有個叫DEC2(又叫BHLHE41)的基因在“作怪”。
這一基因的表達受生物鐘調節,表達出來的蛋白質是一種轉錄抑制子,可以抑制生物鐘核心調控元件“CLOCK”和“BMALL1”,從而來影響我們的睡眠時長。
我們朋友圈里那些睡得少但精神倍好的人,并非擁有什么特殊能力,可能就是這DEC2起了作用。
而讓晚上興奮的夜貓子們,比如小九,改變生物鐘,強制性早睡早起來,可能就是一天的“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早睡早起,身體好”,也一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說的健康養生觀點,但長期早睡早起真的能起到健康養生的作用嗎?
中醫王金貴教授曾表示,長期堅持早睡早起并不是正確的養生方法,這也是大部分人存在的誤區。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我們睡眠的時間也要順應自然規律,有所變化。
春天天氣回暖,萬物復蘇,《黃帝內經》講要“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晚一點睡覺,再早一點起床,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讓身體活絡起來。
夏天,白天的時間變長,《黃帝內經》講“晚臥早起,無厭于日”,也就是我們要與白晝時間同步,可以晚些睡,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
秋天,由于天氣轉涼,陽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黃帝內經》中要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建議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同時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張。
而到了冬季,氣候寒冷,《黃帝內經》中則要求“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要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陽出來了再起床,以免擾動陽氣。
所以,我們應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來調整我們的作息習慣和睡眠時間,才是正確的健康養生方式,并不是要一味堅持“早睡早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