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明哲 付景順


摘要:汽車座椅頭枕在發生事故時,對乘員頭部起到保護和支撐作用,直接影響汽車的安全性。文章根據GB15083-2006的相關標準,利用Hypermesh與Ls-dyna的聯合仿真的方法,對某乘用車的后排座椅頭枕進行靜強度仿真分析,在三次加載后,后排座椅鎖止結構發生失效現象,強度不足,通過結構改進,使其滿足法規的相關要求。
關鍵詞:聯合仿真;Hypermesh;頭枕靜強度
中圖分類號:U4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2-0016-02
1概述
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汽車早已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也因此,高頻的交通事故接踵而來。據統計,在事故中,后排乘客出現危險的概率較高。汽車座椅頭枕作為被動安全的組成部分,因此后排座椅安全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為保護乘客的安全需對后排座椅頭枕強度進行分析。
本文以某乘用車的后排座椅為研究對象,利用Hyper-mesh建模,使用Ls-dyna求解器求解,根據仿真分析結果,對其進行結構改進優化,使其滿足GBl5083-2006《汽車座椅、座椅固定裝置及頭枕強度要求和試驗方法》的相關法規規定。
2頭枕靜強度試驗標準及強度要求
對于后排座椅,每個規定的乘坐位置都應該驗證且需要時加載。該分6嚅對模型進行三次加載,具體打加載方式如下:
第一次加載:相對于R點以r為基準線,施加向后373N'm的力矩作用在人體模型靠背的部件。
第二次加載:在頭枕頂部下方65mm處,施加一個垂直于r1的轉矩,大小為373N·m。
第三次加載:第二次加載后,測量此時Y到r1的距離x,若x小于102mm且座椅并且座椅靠背未出現損壞,進行第三次加載,將第二次的加載力增加到890N,加載后要求座椅不能損壞。具體加載方式如圖1所示。
3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有限元模型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仿真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因此后排座椅頭枕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準確性極其重要圈。在Hypermesh中進行建模,最終得到如圖2所示的有限元模型。
利用關鍵字*LOAD_NODE_POINT進行加載,如圖3所示為加載假背模型加載曲線圖,頭部加載曲線如圖4所示。約束方式按照實際連接位置進行約束。
模型中部分結構的材料屬性如表1。
4后排座椅仿真結果
頭枕后移量x是頭枕靜態性能試驗判定的重要指標。如圖5所示,在260ms時,頭枕位移量x為79.6mm,小于102mm,滿足法規規定的位移量要求,且該時刻模型未損壞,則認為第三次加載分析可以進行,按照規定,將第二次的初始載荷增加到890N。
具體如圖6所示第三次加載后鎖止機構出現了應力集中現象,該處采用的鋼材型號為QSTE420,屈服強度為420Mpa,極限強度為556.8Mpa,極限應變為30%。由圖中可知其最大應變56.1%。雖然應變極值區只占很小的區域,但是應力集中出現在鎖止機構與后排座椅骨架連接處,是兩者焊點連接的開始處,因此綜合應力應變對比數值可知,該處結構已經失效且有擴散的風險,不滿足法規規定,需對該結構進行改進設計。
5后排座椅的優化及驗證
結構的強度與結構形狀、結構厚度、結構采用的材料有著密切的關系,該處材料已采用強度較高的QSTE420,因此該結構的優化應該從厚度和結構方面著手。觀察結構發現該處結構設計處在缺陷,后排座椅骨架與鎖止機構的連接面積較小,縫長度過短,在同等力的作用下,接觸面積越小壓力越大,因此造成的此處的應力集中。故可增加鎖止機構和后排座椅靠背管之間的接觸面積,因此焊縫長度可由18mm增加至23mm,如圖7所示改進前后對比圖。
將改進后的模型文件提交到Ls-dyna中進行求解計算,第三次加載后的應力應變如圖8所示,最大要應力由56.1%降為8.6%,小于材料最大應變值和極限應力,分析可知,改進的后排座椅在碰撞后可以滿足法規要求。
6結論
本文按照GB15083-2006的要求,對某車后排座椅頭枕進行CAE靜強度仿真分析。通過分析發現原座椅模型強度不足,其結構強度不滿足國家規定。進而對其進行結構改進設計,優化后最大應變由56.1%降為8.6%。座椅可通過國家標準。進而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節約開發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