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美軍測試無人駕駛卡車
近日美國有媒體報道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將啟動“空戰進化”(ACE)研究項目,測試人類飛行員和人工智能在激烈空戰中的配合,研究人類對自主空戰系統的信任問題,加強人-機在各類場景空戰中的協同作戰。這當然是一種可能引起爭議的技術發展,因為聯合國早在去年就開始討論禁止殺手機器人服役的問題。至于電腦和人腦結合的技術,會不會像《機械戰警》墨菲(美國經典科幻電影,用一名已經身亡警員的大腦與機器人融合,成為一個人機合一的機器戰警,應對嚴重暴力罪案)那樣因為人機沖突而引發災難。總之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似乎正在成真,不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其實已經在深度地改變戰爭,甚至正在對軍隊訓練和戰術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便在未來,殺手機器人因為國際立法的原因在戰爭中被禁止使用,人工智能仍是最有前途的軍事科技,甚至可能對企業運作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正所謂“外行談戰術,內行談后勤”,對于大規模戰爭而言,后勤和社會動員能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美國軍隊最強大的能力不在于航母和隱形戰機,而是能夠迅速在全球各個熱點地區部署一支強大的干預力量,來應對各種可能存在的戰爭危機。而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等技術最有前景的應用,恰好就是物聯網行業。今天人們可能覺得無人機快遞員或許并不實用,只是作為企業宣傳的品牌在小范圍內應用。然而在亞馬遜、京東和順豐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的超級貨站和物流節點,無人機、機器人和無人貨架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貨品分揀和分發,得益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幫助,貨站能夠計算出最佳的物流方案來決定配送流程。
在軍事后勤方面美軍也正在引進同樣的技術提高后勤效率。今年3月,美國陸軍在布利斯堡基地公開展示了十輛卡車組成的無人駕駛車隊。從技術上來說,應用于軍隊后勤系統的無人駕駛項目難度遠遠高于民用自動駕駛項目。因為軍用重型卡車常行駛在崎嶇或沒有高精度地圖的戰區,因此自動駕駛必須考慮脫離地圖或者模糊操作。
盡管存在種種困難,美國陸軍的自動化卡車項目近年來仍進展迅速,并且準備開始在實戰中應用。2020年,美軍計劃率先裝備60輛無人卡車用于非戰區運輸,并且計劃在2025年至少裝備部隊300輛以上的無人駕駛卡車。美國陸軍認為,經過多年的測試已證明,無人卡車與有人駕駛的卡車使用效果和性能相當,但運營成本更低。
在實戰任務中,無人駕駛車輛仍會有部分配備司機和乘務員,但其主要工作已經從駕駛車輛轉為監控運營,除此之外還可以負責警戒和交戰,這對于提升后勤系統的整體戰斗力非常重要。
除了陸軍的應用,美國海空軍及陸戰隊的后勤系統同樣存在大量繁瑣的后勤支援崗位,比如無人加油機就是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的項目。去年年初波音公司就公布了一款基于MQ-25的無人加油機,MQ-25能夠攜帶約6.8噸燃油,并能在距離航母930公里處為艦載戰斗機加油,使艦載戰機作戰半徑延伸600公里。此前美軍艦載加油機只能依靠經過改裝的F/A-18E/F 超級大黃蜂戰機完成,每個航母編隊中有30%的超級大黃蜂用于執行加油任務。裝備無人加油機意味著航母可以騰出更多戰斗機用于執行戰術任務,且飛行員可以更專注于戰術訓練。通過裝備無人加油機釋放出來的戰斗力,幾乎等于一個中小型國家全部的空軍實力,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劃算的事情。
顯然,比起殺人機器人,各國軍隊推進無人化后勤裝備的速度將會更快,畢竟技術難度較低、見效較快且幾乎沒有什么政治壓力。讓機器人掌握人類的生死存在倫理上的問題,讓機器人給戰斗機加個油則不會有任何道德上的問題,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