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當事人和解程序屬于恢復性司法的一種類型,是對刑事犯罪通過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間建立一種對話關系,以犯罪人主動承擔責任消滅雙方沖突,從深層次化解矛盾的一種司法制度。刑事和解制度能夠簡便司法程序,緩解司法壓力,同時對改善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有積極作用,更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但是其內涵是否違背人們對于正義的理解,讓其一直飽受爭議,本文將對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完善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進行探討。
關鍵詞:刑事訴訟;當事人和解程序;恢復性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007-03
作者簡介:王宇珂(1997-),男,漢族,北京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一、恢復性司法
(一)恢復性司法定義
恢復性司法是指通過一系列的司法活動,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間建立一種對話關系,以犯罪人主動承擔責任從而消滅或減弱雙方沖突,從深層次化解矛盾,努力恢復犯罪前的狀態,修復被犯罪所侵害的主體的合法權益,達成雙方和解的司法模式。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在《關于在刑事事項中采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中做出的注釋性闡釋為:“恢復性司法是指采用恢復性程序尋求并實現恢復性結果的任何方案。恢復性程序是指通常在公正第三方幫助下,受害人和罪犯及酌情包括受犯罪影響的任何其他個人和社區成員共同積極參與解決由犯罪造成的問題的程序。”
簡單說來恢復性司法就是通過恢復性程序達到盡量恢復原狀的結果,其所強調的是賠償和恢復,而不是給予懲罰,盡管懲罰也是必要的。恢復性司法的最初設想在于通過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使得雙方的人際關系得以修復;同時也能夠使得犯罪人通過積極的負責任的行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區成員的諒解,使犯罪人重新回歸社會。但是其最初的本質真的實現了嗎?將在后文探討。
(二)正義實施的兩種方式
在刑法體系中,司法制度提供的正義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即為傳統的懲罰性正義,而第二種則是上文所提到的恢復性正義。
長期以來,面對犯罪,人們大都報以罪有應得的想法,以懲罰即為正義的心態,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懲罰規定,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懲罰模式。馬克思、恩格斯將犯罪視為“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階級的斗爭”。犯罪發生后,國家機關經審查后啟動公訴程序與犯罪人進行對抗,對確實的犯罪人處以嚴厲的刑罰,從而使正義得到伸張。這種以懲罰和威懾為核心的對抗司法模式在社會一直處于主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所想的、考慮的更多,讓其日益暴露出弊端:被害人的權利受到漠視;嚴厲的刑罰越來越無法達到控制、懲罰犯罪的目的;司法資源投入巨大等等。順勢而生的,恢復性正義理念逐漸出現在了公眾面前,其本質是恢復性司法模式的核心,與懲罰性司法模式不同,抱有這種正義理念的司法者、法律工作者和當事人會以努力恢復犯罪所帶來的“惡”為目的,用一種更加和諧的方式來化解矛盾,即讓犯罪人努力彌補過失,恢復受害人的權益作為目標。雖然這樣的正義法則充滿著爭議,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對于犯罪的深惡痛絕,但我們不得不否認其是一種更高效,更未來化的司法模式。在我國恢復性正義的體現即是當事人和解程序。
二、我國刑事當事人和解程序
(一)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定義與價值
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程序是我國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中新創建的四個特別程序之一。根據其規定,我國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法定范圍的公訴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不同方式的從寬處理的程序。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中國人的天性,所謂我們的國民性,是‘和合的分數比較多過‘分別的。打官司被認為是十分丟臉的事。這即是我們所說的息訟、無訟觀,希望盡量通過雙方的和解使社會關系恢復到糾紛發生之前的狀況。”基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影響,此特殊程序進入法條可謂眾望所歸,其表明了恢復性司法在我國是可以實施的,并確保其法定性。
當事人和解程序建立的價值,讓我國兩點式的國家與犯罪者對抗的司法體制逐步向司法機關、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三方三角關系的方向進行轉變,讓被害人在刑事審判中的主體地位更加明確,給予了一直被忽視的被害人更多的權利,給予了更多的尊重,這是一種進步。
(二)當事人和解程序與辯訴交易
顯然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制訂是借鑒了西方各國對于恢復性司法的研究的,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才能夠看到更寬闊的天空。但是我們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建立,立足于我國司法的實踐和國情,是一種更適合我國司法體制的創新和更深遠的探究。
以美國辯訴交易制度為例,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異同,如二者都提高了訴訟的效率;都較之原罪行減輕了一定程度的刑事制裁;都是一種共贏的局面等。但這些不足以淡化二者的明顯差異。其最大的區別在于主體不同,辯訴交易的主體為檢察官和被告人,被害人不參加辯訴交易,檢察官最多只是征求被害人的意見,而交易的結果可能與被害人的意愿相背離。而在當事人和解程序中,主體是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談判協商,其追求的效果是恢復被犯罪破壞的人際關系,給予被害人更多的地位和尊重。其次,二者對于刑事訴訟目的不同。辯訴交易,相比案件的真實性,更加注重訴訟效率,辯訴交易后被告人認罪,讓自己判決結果的不確定性風險降低,也讓檢查方省去了很多對于案件真實性的程序。而對于刑事和解,更多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訴訟的效率,而是在真實性很高、被告人判決結果確定性很高的情況下,讓被害人盡快獲得賠償,讓被告人減輕處理,從而追求達到和諧的目的。
總而言之,我國的當事人和解程序主要以被害人為本,設立其程序更多為了救濟被害人。這是與我國國情相符的,被害人往往處于絕對的弱勢,其法律認知不高,其權利不能得到保障,他們甚至比被告人在面對國家機器前更加卑微。
三、刑事當事人和解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一)當事人和解中的假認罪
前文講述了我國當事人和解程序的一系列價值,在后面的內容當中,將會討論現行這個制度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對于問題背后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與被告人有關。我國一項采取認罪從寬的司法觀念,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只要不是情節極其嚴重的案子,一般都會從輕處理,以減輕刑罰。那么被告人啟動當事人和解程序屬于不屬于認罪呢?達成和解后獲得的從輕處置與其他的從輕處置競合了應該如何量刑呢?是否應享受雙重減刑呢?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明文規定了被告人若想進行當事人和解必須報著真誠悔罪的心態,在法院判決前認罪并與被害人達成和解。這就表明了犯罪嫌疑人認罪即是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先決條件,那么從中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犯罪嫌疑人為了達成和解而抱著虛偽的心態進行假認罪。其本質核心與庭上假認罪而獲得“認罪從寬”減輕量刑的目的一致,但是欺騙對象不同。欺騙法庭進行假認罪,可以稱為是對認罪從寬政策的一種濫用,而欺騙被害人為了達成當事人和解而假認罪,則可以說是對于恢復性司法的一種褻瀆,在文章開篇所提到恢復性司法最初的本質是為了讓犯罪者通過積極的負責任的行為重回社會,在對于被害人“恢復”的過程當中認清自己的錯誤,那么假認罪顯然違背了恢復性司法的本質。當然,這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內心的想法我們無處了解,也無法驗證其表達出來的內容是否真實,法律更多的只是提供形式上、程序上的正義。那么如果達成和解后獲得的從輕處置與其他的從輕處置競合了,應當享受雙重減刑嗎?簡單舉例,比如在于被害人達成和解后,在審判中供出了其他犯罪人或有其他立功表現的;如未成年人犯罪與被害人達成和解的,這樣的情況達成了雙份的輕判“獎勵”,那么是否應該雙重減刑呢?對于這樣的競合我認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根據其行為降低的社會危險性或恢復的情況選取最適合的一種進行減輕處理,二是在量刑中將兩種減輕處理的結果疊加。很明顯兩種觀點都不好實施,由于沒有判斷依據和考量標準,貿然實施會有很大的爭議,所以在現行的審判當中由法官自由裁量而定。
(二)以錢贖罪
我們的出發點一直是好的,我們賦予被害人及其家屬權利讓其有更好的救濟緩解犯罪帶來的痛;我們同樣賦予犯罪人權利,給予他不以自由為代價的方式去承擔犯罪帶來的惡果。但是世界總是那么的事與愿違,我們有許多學者列舉了很多理由,從多個的方面規避這個問題,“以錢贖罪只是當事人和解的伴隨效果,并不是出發點,也更不是目標。”“刑事和解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受害方的利益,而不是幫助加害方逃避法律。”立法的出發點總是好的,只是更有心機的人與更復雜的社會環境導致我們的立法總會出現問題,特別是這種敏感的問題。不否認,當事人和解程序頒布以來,滋生了或多或少的以錢贖罪問題,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加重了每一“份”輕判的量刑,那么被告人一旦達成了和解協議,獲得了被害人的諒解書,其必將獲得兩“份”的輕判,一是認罪從寬,二是當事人和解。如果被告人被明確告知,并其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付和解要求的賠償、補償費用,我想沒有一個被告人會拒絕和解。說到底,當今社會可能正在由法制社會向經濟社會偏離,在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社會中,金錢能解決的事情,法律不一定能夠解決。換個方向,如果被害人經濟實力雄厚,而被告人的經濟實力薄弱,被告人真心誠意認罪,誠懇悔改希望與被害人達成和解,而被害人漫天要價,甚至普通要價都讓被告人無法承擔之時,當事人和解程序又該怎么進行呢。我們的法律試圖提供一種平等的機會,設想著雙方當事人是平等的,從而制定出了一系列規范,可真正平等的情況少之又少,雙方差距一直存在,而且是巨大的。
另外現行法律沒有對當事人和解的賠償數額進行規定和限制,這也影響了其實施效果。
(三)誰啟動當事人和解程序由誰啟動
由于當事人和解程序在我國的實施僅僅只有幾年的時間,一系列的程序問題都還需要完善,如應由誰啟動當事人和解程序?
《刑事訴訟法》中并未規定該程序由誰啟動,是當事人不經檢察院自己啟動和解程序?還是在司法機關的主持下啟動程序?我認為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解程序上應當保持絕對的中立,由于當事人和解協議一經達成就極有可能影響審判,所以司法機關應當在查明案件可以適用當事人和解程序后,將其轉告雙方當事人,并告知注意事項,然后由雙方當事人自行決定和解談判還是直接啟動訴訟程序。但是由于司法機關中立且不介入和解程序,雙方當事人是否能夠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應該在什么地方談,如果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危害怎么辦,這都是問題,所以司法機關在保持中立的同時,也應當保證其和解談判的安全性,如指定地點進行談判、任命不相干的調解人主持和解談判等等。
(四)當事人和解協議反悔
由于刑事和解協議是在當事人雙方自愿的基礎上達成的,如上文所提,如果司法機關中立不參與,是在被任命的第三方主持下或雙方當事人自己主持下達成的和解協議,其只具有民事契約的性質,沒有強制執行力。正因為民事契約的這種特性,司法機關對協議的履行沒有約束力,往往會出現協議反悔的情況。有些被害人在獲得被告人的賠款后,又對被告人提起自訴,或者在了解了同類型的刑事案件的量刑和賠償后,對自己獲得的協議賠償或認為量刑過輕,從而進行申訴或上訪。對于被告人來說,有些為了獲得較輕的量刑處罰,假意與被害人簽訂和解協議,允諾賠償金,在獲得法院從輕處理后,不履行協議或不完全履行協議。一旦出現上述被告人或被害人無正當理由反悔的情況,司法機關因為對和解協議的履行沒有保障措施,只得重新啟動訴訟程序,讓之前一切的努力付之東流。
四、刑事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完善
(一)刑事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完善
對于我國當事人和解程序存在的問題,提出個人建議的完善方案:
1.考察被告人認罪后的表現
對于被告人認罪的真假與是否真心實意悔罪達成當事人和解協議,我們無處知曉,也許測謊儀可以幫助到我們,但是其是否能符合對于證據的法定要求,是否能具有證據能力還需要進行探究,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否提高其準確性。那么我們目前能做的,可以考察被告人在從寬判決結束后是否真正的表現出了悔罪行為,如及時的給付了當事人和解協議的賠款;若服刑,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若從輕判決后無罪或不起訴處理或服刑結束后沒有繼續危害社會的行為等等。
2.規范當事人和解的賠償標準和程序的使用次數
對于當事人和解程序中協議的賠償進行規范,將其賠償的方式、數額、范圍,以成文法的規定明確下來,其可以參照我國現行的關于人身和精神賠償辦法,并適當給予自由的協商空間,以免被害人漫天要價。另外,為了避免被告人以錢贖罪,對于經濟能力足夠強大的被告人,對其使用當事人和解程序的次數加以限制,規定其在某一時間內中只能使用限定次數的當事人和解程序,從而限制其多次犯罪,然后多次達成和解協議以錢贖罪。
3.細化、規范當事人和解程序的法律規定
應當完善刑事當事人和解的相關立法,法定司法機關的相應職能,規定其如何履行相應的職能,規范司法機關的實際操作的工作。
另外,由于達成協議對被告人的從寬處罰,應當歸屬于量刑的內容,可以將當事人和解程序其納入刑法中的法定量刑情節,所謂“研究刑事和解,不該僅僅從程序角度,還應當將實體與程序有機結合而展開”。
4.司法監督當事人和解協議的履行
對于和解協議的履行,完全可以將其司法機關進行監督,以解決其民事契約的性質問題。例如可以在判決結果中要求其支付和解協議的賠償金,給予其司法強制力;還可以由被害人要求被告人提前將其和解協議的金額給予司法機關保存,等到判決結果出來后,由司法機關同判決書一并交付給被害人;同時還可以建立一個和解協議擔保制度,由被告人尋求第三方進行擔保,擔保其協議賠償金的完全履行等等。另外檢察院作為專門的司法監督機構,其可以監督、追蹤和解協議的實施,以確保該協議的履行。
五、結語
由于我國當事人和解程序僅僅處于起步狀態,暴露了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并且受傳統的對抗性司法制度的影響,人們大都對于當事人和解制度充滿著不理解和誤區,這些問題都會隨著大量的實踐和時間中解決,但是不可否認當事人和解程序給我國司法制度帶來了新的啟示,在處理許多棘手案件時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法,讓我們的司法更有效率。相信在問題得到解決或減輕之后,當事人和解程序能更好的走向未來。
[ 參 考 文 獻 ]
[1]胡嘉金.恢復性司法:以和諧社會為語境[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關于在刑事事項中采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Z].2002-4-25.
[3]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451-452.
[4]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452-453.
[5]陳曉明.刑事和解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胡新秀.論中國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與完善[D].新疆:石河子大學,2018.
[7]王再冉.刑事和解實踐的困境與完善王再冉[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8]宋英輝.刑事和解實證研究簡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