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曦 沈羽
摘 要: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約談各大數字音樂平臺,希望促進版權互授,避免獨家交易。一時間,叫停獨家版權交易模式的言論肆虐網絡。但據調查,獨家版權交易模式下的數字音樂市場呈蓬勃發展態勢,因此是否叫停獨家版權應當權衡利弊,慎重選擇。
關鍵詞:獨家;壟斷;競爭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050-02
作者簡介:余晨曦(1998-),男,漢族,浙江杭州人,河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法學本科;沈羽(1998-),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河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法學本科。
2015年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隨即以騰訊、阿里、網易、百度為首的數字音樂商開啟了“獨家授權交易”模式。一時間,在版權競爭中擁有資金優勢的數字音樂平臺哄抬數字音樂版權費用,各大音樂平臺之間因為版權問題相互訴訟。我國音樂市場逐漸形成寡頭割據的局面。據調查,版權集中的騰訊系音樂平臺月活躍用戶占據全平臺榜首;而網易音樂平臺憑借其自身的良好界面設計與精準的云計算技術,其曲庫中97%的作品被完整聆聽至少一次,播放10次以上的作品占比80%以上,在數字音樂平臺中也頗具競爭力。[1]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約談了4家音樂服務商與20余家數字音樂平臺,希望促進平臺間版權互授、避免獨家交易。
一、獨家版權模式應當留存
但獨家版權模式是否應該就此叫停?叫停其背后法律依據為何?競爭法在獨家版權局面下如何發揮作用?對此,筆者認為獨家版權模式并不應該就此被叫停,長期以來我國數字音樂市場深陷“音樂版權免費”的泥潭,用戶已形成免費享用音樂成果的消費心理。在此大環境下,獨家版權模式在音樂版權環境凈化與用戶付費市場拓展等方面成效顯著,并不斷推動數字音樂市場提高內容收益,促進作品創新,優化行業生態。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的《2017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我國音樂產業排名從2015年的第14名上升至第12名,這其中獨家版權模式支撐的音樂產業功不可沒。且根據《著作權法》第24條之規定,著作權人有權與第三人簽訂專有使用合同。即獨家版權模式是符合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在《合同法》上也完全符合意識自治原則,理應受到保護。但獨家版權模式的核心在于排他性的經營,其難免會有濫用壟斷地位的風險,因此需要從競爭法上入手對其進行適當的調節與規制。
二、獨家版權模式留存原因
知識產權本身是一種合法的壟斷權,獨家版權模式屬于知識產權下的一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進正版化進程的權利模式。在對其進行規制處理的方法運用當中應當注意對方法的利弊權衡,在確保其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規制。在促進競爭方面,獨家授權模式也存在著優點,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數字音樂市場及發展趨勢》報告顯示QQ音樂與網易云音樂的用戶使用率排在所有音樂APP中的前兩位,分別為55.6%與52.3%。[2]這與音樂版權分布狀況并不完全相同,同為騰訊系的酷狗音樂、酷我音樂擁有相同的曲庫資源但在用戶使用率上卻遠遠低于曲庫量相對較小的網易云音樂。在用戶最喜愛的音樂APP評比中網易云音樂也高居第二位。分析報告中“用戶對于其他同類APP習慣情況調查”與“用戶最滿意的歌曲搜索APP調查”中發現網易云音樂在獨家版權模式下已經開辟出了一條新的競爭道路,即打造良好的用戶界面與平臺文化,以此提高用戶黏性,從而提升平臺競爭力。除此之外獨家版權模式還促進了數字音樂產業的創新發展,網易云的獨立音樂人石頭計劃、百度音樂的音樂創意人才扶持項目、QQ音樂的覓樂行動都給予了音樂人創作極大的重視與支持。數字音樂平臺開始注重平臺文化的搭建與生產屬于自己的獨家版權,這與著作權法保護與促進創新的主旨相吻合。除了對上游產業的推進與刺激,獨家音樂版權模式還對消費環節進行了消費環境的凈化與改變。雖然目前大多數音樂平臺的最主要收入依然來自于廣告收入,但付費訂閱模式正逐漸被接受,多個數字音樂平臺推出音樂流量包服務,效果顯著。從2012年到2016年,我國音樂付費用戶增長了113%。[3]且在這些APP中QQ音樂因最先采用獨家音樂版權模式,其提前的布局與多年的綠鉆用戶培養使其廣告收入僅占總收入的30%。[4]QQ音樂運營模式的成功無疑給在獨家版權模式下的數字音樂市場吃了一個定心丸。數字音樂市場看到了付費模式的成功,這對于我國音樂產業未來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
三、競爭法規制獨家版權模式之解
只有在確定獨家版權模式的優點后,才能夠更好地調節與規制其發展。獨家版權模式潛在的法律層面的危機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反壟斷法》,版權獨家授權是知識產權壟斷權的一種,具有排他性,容易導致市場封鎖,特別是當市場中資本實力最強者不受任何限制地進行版權的獨家交易時,就有可能形成市場上一家獨大之壟斷,也有可能出現由數家實力強勁者形成的市場獨家版權寡頭割據”。[5]另一方面在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當前在獨家版權模式盛行的大背景下,曲庫量依然是數字音樂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獨家”二字便成為平臺競爭的關鍵詞組。因此在現實的平臺宣傳中,數字音樂平臺很可能將并非獨家專有的音樂資源與獨家專有的曲庫資源進行混淆,以此吸引用戶。另外由于專有版權資源的有限,有些音樂平臺采用翻唱、錄音、重制等方式上傳音樂,嚴重危害市場的競爭環境。
(一)《反壟斷法》之解
《反壟斷法》在介入獨家版權模式的交易過程中應當在保護競爭的基礎上進行,只有當獨家版權模式已經嚴重影響市場競爭秩序,危害整體消費者利益時,反壟斷執法機構的介入才具有合理性與正當性[6],反壟斷保護的應當是競爭而非競爭者,且反壟斷一定是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因此在對市場進行干預之前,應確認介入會使事情變得更好這一前提。[7]關于介入的原則,筆者認為,應當遵循保護競爭原則與合理原則。雖然獨家版權模式是一種合法的壟斷權,但在反壟斷的執法過程中應當以保護競爭為優先,《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本身并不矛盾,重要的是把握介入尺度。同等對待獨家版權模式中出現的壟斷問題,對于《反壟斷法》第18條規定的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進行嚴格審查,同時應當發揮音樂協會等集體組織的作用優先管理獨家版權市場的競爭秩序。對于目前已經違反《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達成壟斷協議、排除競爭的數字音樂平臺與數字音樂商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理,不加重也不從輕,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在制定相關反壟斷政策法規時,應當注意版權創新與授權期限的關系,獨家版權交易量與授權期限的關系。做到支持創新,對于數字音樂平臺自主開發的音樂版權可以授予較長時間的授權期限,鼓勵平臺支持創新版權。做到促進著名版權流通,對于著名歌手的版權可以適當縮短授權期限,促進平臺間版權的流通。做到控制壟斷,對于一次性大批量的版權獨家授權交易,可以適當減少授權期限,避免過分壟斷造成一家獨大之現象。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之解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介入也應當遵循與《反壟斷法》類似的原則,不提前介入獨家版權交易,不從重或減輕處理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獨家版權模式,僅在需要時執法機構才介入調查并依法處理。執法機構應當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與第8條之規定適度合理及時地介入涉嫌違反規定的獨家版權交易或者數字音樂平臺運行模式。如:數字音樂商將非專有許可的音樂資源與專有許可音樂資源進行混淆宣傳的行為,擾亂消費者的視聽,嚴重損害市場經濟秩序與消費者的權益。更有甚者,采用翻錄、翻唱等方式將不同于正版的音樂資源替代正版音樂資源進行在線銷售。獨家版權模式的初衷在于打擊盜版保護正版,虛假宣傳與翻唱歌曲并進行盜版銷售已經嚴重違反相關法律,并背離獨家版權模式的初衷,對于此《反不正當競爭法》應當及時作出有效回應,維護市場秩序。
四、結語
總體來看,目前獨家版權模式對于中國數字音樂市場利大于弊,尤其是在推進正版化進程與促進音樂版權消費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且其本身屬于一種合法的商業模式,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不能因其存在的可能造成市場壟斷,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缺點就叫停,合理適當地運用《反壟斷法》便可解決當前所面臨的挑戰。而其存在的虛假宣傳以及造成數字音樂市場盜版回溫的問題是獨家版權模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正常震動,并不是該矛盾的主要方面,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相關問題進行調節便能回到正常運行軌跡。因此,不應當因噎廢食,盲目叫停獨家版權模式,而應在現有的法律體系內對其進行合理規制促進其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2017中國數字音樂市場發展報告[Z].2017-09-05.
[2]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年第一季度數字音樂市場及發展趨勢[Z].2018-4-18.
[3]同[1].
[4]同[1].
[5]呂明瑜.數字音樂版權獨家授權的壟斷規制問題[J].法治研究,2018.05.
[6]孔令泉.浙江省法學會競爭法研究會組織專家學者專題探討——數字音樂版權獨家授權的競爭法問題[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06-30(03).
[7]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