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精神贍養問題,應當回到法的一般原理中去探討精神贍養的內涵,如法律關系通常由主體、客體、內容這三個部分組成,在精神贍養法律關系中,也應當明確其主體、內容、客體,在此基礎上,筆者還會探討精神贍養義務的履行主體、表現形式、立法目的等內容,進而對于精神贍養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
關鍵詞:精神贍養;精神養老;內涵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069-01
作者簡介:楊青(1999-),女,漢族,四川巴中人,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法學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社會保障法。
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養老問題逐漸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學術界關于養老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除了對于物質贍養的研究以外,精神贍養問題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現行立法對于精神贍養尚沒有明確的定義,學界也在從不同角度研究其內涵,精神贍養的內涵界定不清,將會直接影響到精神贍養義務的落實。
一、精神贍養的現有概念
(一)說文解字:傳統儒家文化強調“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認為從內心深處尊敬長輩才是最高級別的孝道,由此嚴格區分了“孝”與“養”;現代《新華字典》解釋“贍”指供給人財物,“贍養”特指子女對父母在物質上和生活上進行資助的行為,也即物質供養,由此可見,現代含義中的贍養僅僅指經濟上的供養,而忽視了精神贍養。
(二)學界觀點: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對精神贍養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法學家將精神贍養視為一項受親屬法調整的民事權益,認為精神贍養是老年人獲得精神慰藉的一項身份權利;心理學家認為精神贍養就是老人精神需求的反映,是對老年人的情感支持與孝心慰藉;社會學家認為精神贍養是為維護社會尊老、敬老的公共秩序,實現老年人愉快、健康地安享晚年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三)筆者觀點:精神贍養是基于民法上的親權法律關系而產生的一項法定義務,它倡導法定成年子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對老人進行探望、陪伴以及給予老人充分的人格尊重,禁止子女在精神上虐待老人、言語上辱罵老人、態度上忽視老人,從而為老人提供一個充實、幸福的晚年養老生活。為明晰其內涵,筆者擬從精神贍養的性質、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二、精神贍養的內涵剖析
(一)精神贍養的性質界定:首先,精神贍養是一項道德義務:自古以來,我國便有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贍養老人本身就是一個道德要求,精神贍養更是如此;其次,隨著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道德立法現象開始出現,2013年立法者就將“常回家看看”寫入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同時,“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等內容也作為一項法律規范被確定下來,精神贍養正式成為一項法定義務,由國家立法賦予其強制執行力。不過,作為法定義務的精神贍養本身依舊帶有濃厚的道德性質,這也是至今國內立法只對精神贍養做一些原則性規定,而沒有采取強制措施的主要原因。
(二)精神贍養的內容界定:對于精神贍養義務的內容探討,可以放到精神贍養法律關系中,通過對法律關系三要素的分析,來厘清其內涵:在精神贍養法律關系中,成年子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自然就是義務履行的第一順位主體,除此之外,被贍養人的配偶相互之間也有互相扶助的義務;權利主體就是老人,老人應當是指60歲以上的人,而與其有無經濟收入來源無關;其內容總體上應當包括生活上的關心、情感上的慰藉以及人格上的尊重幾個方面,具體又可以分為經常看望、陪伴老人,在對老人有重要意義的節日里送上祝福與問候,充分考慮到老人的精神需求、充分尊重老人的人格自由等等;其客體即精神贍養義務指向的對象應當是子女的贍養行為,具體又可以分為作為義務與不作為義務、可替代義務與不可替代義務等等。
(三)精神贍養常見的表現形式:精神贍養不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深刻理解其內涵,還應當從子女的贍養實踐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對于老年人言語、行動上的關心與問候、人格自由的充分尊重、節日里的暖情問候、重要時刻的陪伴等等都是精神贍養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也要禁止在精神上虐待老人、言語上辱罵老人、態度上忽視老人的行為。
三、結語
精神贍養入法是我國法治進程中飛躍性的一步,其立法初衷應當是保障老人的權益,提高精神贍養的地位,促進精神贍養義務更好地履行。實踐中,義務人對于自己的精神贍養義務不了解、法官對于精神贍養的性質不清楚、立法者對于精神贍養的概念不統一等問題,都阻礙了精神贍養的進一步落實。因此,為了推動精神贍養立法的進一步完善進程,對其內涵進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 參 考 文 獻 ]
[1]穆光宗.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4):124-129.
[2]尤吾兵.中國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現實矛盾及支持系統構建[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3479-3482.
[3]吳雙遠.論我國精神贍養的軟法之治[D].廣西大學,2015.
[4]楊立新.“常回家看看”條款的親屬法基礎及具體適用[J].法學論壇,2013,11(6).
[5]郝佳.權利視角下精神贍養規范司法困境的解讀[J].蘭州學刊,2015(4).
[6]丁芳,唐芳.再探我國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立法完善[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