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意定監護制度最早是在2015年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時針對60歲以上老人設定的,隨后在2017年實施的《民法總則》將意定監護的適用人群擴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此確立了我國的意定監護制度。在意定監護中,被監護人選任監護人時可以與監護候選人協商,雙方就建立監護關系達成協議,即由雙方簽訂意定監護協議。意定監護協議并非法定公證事項,但由于法律規范欠缺及公證機構自身優勢,意定監護協議辦理公證尤為重要。
關鍵詞:意定監護;意定監護協議;意定監護協議公證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169-02
作者簡介:柯夏娩,女,漢族,廣東揭陽人,法學學士,廣東省廣州市南粵公證處,公證員。
一、意定監護概述
所謂監護,是指為監督和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立保護人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一般可分為法定監護、指定監護、意定監護和委托監護。2015年4月修正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次將意定監護寫進我國的法律中,該法第26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老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但是該條規定的意定監護,僅僅是針對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設定的。而《民法總則》第33條規定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則將意定監護的適用人群擴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至此,我國的意定監護制度正式出爐。
二、意定監護協議的內容
意定監護本質上是一種代理關系,意定監護協議即委托代理合同,具體授權內容由被代理人(被監護人)決定,但被監護人(在意定監護協議中,嚴格來講協議雙方的身體應是“未來被監護人”和“未來監護人”,本文為表述方便,均寫為“被監護人”和“監護人”)選任監護人時可以與監護候選人協商,雙方就建立監護關系達成協議,即由雙方簽訂意定監護協議。法律上對于意定監護協議的內容沒有明確規定和要求;實踐當中,起草意定監護協議,一般可包括如下主要內容:
(一)監護目的。監護目的是被監護人為了防止自己未來因發生精神、智力障礙或其他身體障礙,不能辨識自己的行為時,其委任的監護人能夠按照其本人的意愿,最大程度地保障其在世期間的生活質量、醫療救治、人格尊嚴、財產安全及權益維護等。
(二)監護起始。監護從什么時候開始,涉及到意定監護協議生效、監護人開始履行監護職責的問題,被監護人有下列情況時,監護開始:1、喪失語言交流能力且無法通過其他途徑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2、因交通等事故不能辨識自己的行為;3、因疾病等造成認知障礙不能辨識自己的行為且癥狀不可恢復、不可治愈;4、其他因精神、智力、年齡、疾病、身體障礙等原因,以至于不能辨識自己的行為等。
(三)監護職責及限制。監護職責及限制是意定監護協議中最重要的內容,它關系到在被監護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監護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監護職責主要包括:照管被監護人的日常生活、保護被監護人的健康、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非訟和訴訟活動。監護權的限制主要包括財產和身體兩方面的限制。財產限制如:1、不能將被監護人的財產贈與他人;2、不能代被監護人購置不動產等重大資產或奢侈品;3、不能導致被監護人的財產成為監護人所有的財產等。身體限制如不得以被監護人的身體或生命,實施下列行為:1、進行超過被監護人自有財產承擔能力的醫療救治;2、變性手術;3、器官移植、器官捐贈;4、遺體捐贈,但被監護人在意定監護協議簽署之前或之后自己簽署文件同意的除外。
(四)監護監督與監護報告。被監護人基于對監護人的信任,可以不在意定監護協議中設立專門的監護監督人,如監護人出現損害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十六條規定,由被監護人未來指定的監護監督人或有關個人或者有關組織為其主張權利。當然,監護雙方當事人也可直接在協議當中約定由誰作為監護監督人,監護協議中有約定監護監督人的,監護人應就其履行監護職責的情況制作監護報告,定期或不定期向監護監督人報告。
(五)監護的撤回、放棄及終止。在監護人取得監護職責之前,被監護人可以撤回對監護人的監護委任,但撤回的意思表示應書面通知對方;在監護人取得監護職責之前,且被監護人有時間重新選任監護人的情況下,監護人可以撤回監護承諾,但撤回的意思表示應書面通知對方。
監護人在取得監護職責之后,放棄監護的,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1、放棄監護的意思表示通知被監護人選任的繼任監護人,無繼任監護人的,通知其法定監護人,無法定監護人的,通知具有監護資格的組織;2、對被監護人的利益不構成不可逆的重大損害;3、承擔了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監護人放棄監護的,在與被監護人選任的繼任監護人或法定監護人或具有監護資格的組織或其他被依法指定的監護人完成交接之前,仍應進行“臨時監護”,臨時監護的職責與協議約定的監護職責相同。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監護關系終止:1、被監護人取得或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3、被監護人死亡;4、監護人死亡;5、人民法院撤銷該意定監護人的監護人資格。
(六)其他事宜,如監護酬金、爭議解決等,由協議雙方自行協商。
三、意定監護協議公證的重要性
意定監護協議作為一種民事協議,是協議雙方的合意,雙方簽字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對協議雙方產生約束力,并無法律要求意定監護協議必須辦理公證,亦即:意定監護協議并非法定公證事項。但是,法律規定的不完善,當事人法律意識的薄弱及對意定監護認知的欠缺等等,都意味著將意定監護協議進行公證具有其重要性:
(一)公證機構的專業性。意定監護在我國是一種新生事物,不僅沒有完善詳盡的法律規定,實踐當中法律人士對于意定監護的內容該如何起草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法律人士尚且如此,更何況非法律專業的人。而將意定監護協議辦理公證,對當事人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首先公證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根據不同個體的不同需求,為其設計具有個性化的方案,并代為起草意定監護協議;其次公證機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將意定監護的法律意義、法律風險及法律后果為當事人做詳盡地告知和解釋,讓其協議簽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最后,公證機構作為一個中立機構,還可以作為意定監護協議中被監護人的監護監督人。
(二)公證機構的保密性。意定監護協議辦理公證后,公證機構、公證員負有保密義務,不得向協議雙方以外的第三人透露意定監護協議的內容,以維護協議雙方的利益;只有在意定監護條件實現時,公證機構才可以根據申請,向被監護人的法定監護人公開意定監護公證文書。
此外,意定監護協議辦理公證還有其現實需求,尤其是對一些沒有法定監護人的孤寡老人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如有些孤寡老人想入住養老院,養老院需要其監護人簽字才可以,這時如果有意定監護協議的公證書,辦理入住手續將會順利得多;又如有些老人住院治療期間,當需要監護人對一些治療方案予以確認時,意定監護協議公證書的存在,將可以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四、結束語
每個人終將會老去,自己在年老體弱、交流障礙或發生意外心智缺損使得行為能力減等時,誰會是自己的監護人,幫助料理自己的生活,代為看護自己的財產,使得自己可以有質量、有尊嚴地生活,是每位理性公民該認真考慮的問題。法定監護制度固然可以處理上述問題,但是其固定化、單一化、標準化的特點,注定無法滿足現代人們對個性化、量身式的需要,所選之人也許是法律眼中的合適人選,但未必是那個你需要而又最懂你的人,所以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給自己選個滿意的未來監護人是一件對自己負責任的事情。
[ 參 考 文 獻 ]
[1]李家興.我國成年意定監護制度的反思與重構——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6條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7(05).
[2]司法部公證指導性案例1號.司法部政府網[EB/OL].2017-12-25.
[3]北京科技大學,王竹青.意定監護制度的內涵與價值[N].光明日報,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