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采取以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例外的處罰原則。而對犯罪單位不處罰金,只處罰單位中的直接責任人員的單罰制在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在單罰制下,不僅會使糾責主體不明確,混淆單位犯罪與共同犯罪,也不利于刑罰預防目的的實現,同時會帶來司法審理的困惑。針對單罰制的弊端,可以從增設刑罰種類、嚴格控制單罰制的適用范圍、建立完善的單位犯罪審理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
關鍵詞:單位犯罪;單罰制;雙罰制;弊端及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192-02
作者簡介:黃藝藍(1996-),女,漢族,甘肅嘉峪關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8級研究生。
單位作為一種特殊的犯罪主體,在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中,都有關于單位犯罪的規定。我國《刑法》第31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這表明對單位犯罪我國采用的是以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例外的處罰原則。由于雙罰制中對犯罪單位只有判處罰金這一種刑罰種類,因此單罰制的存在對于一些特殊的單位犯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理論和實踐中,單罰制的應用是弊大于利的,亟需完善。本文旨在淺議單罰制的利弊,并就如何完善單位犯罪刑罰制度進行分析。
一、我國單位犯罪單罰制概說
縱觀各國刑法,對單位犯罪分為雙罰制與單罰制兩種處罰制度。所謂雙罰制是指對于犯罪單位,既處罰單位也處罰單位中的實際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員。單罰制顧名思義是只處罰單位或單位人員的處罰方式。其中,單罰制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代罰制和轉嫁制。代罰制是指只處罰單位犯罪中的自然人,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法國等國家多采用這一制度。轉嫁制是指只處罰犯罪單位本身,不處罰單位人員的制度,多為英美法系國家所采用。單罰制的出現早于雙罰制,雙罰制是現代法治社會出現的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單位犯罪處罰原則。
根據我國刑法總則對于單位犯罪的處罰規定,結合分則的具體規定,屬于單位犯罪的罪名共138個,其中采用雙罰制的罪名有130個,其余8個采用單罰制。我國的單罰制屬于代罰制,即只處罰自然人而不處罰單位。然而不論是從歷史發展還是邏輯推理的角度看,雙罰制都比單罰制更合理,單罰制雖有存在的價值,但在理論和實踐中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二、單罰制的利與弊
雖然單罰制在學理上存在諸多弊端,也有學者一直呼吁徹底廢除單罰制,但筆者認為目前雙罰制還不是十分的健全,直接廢除單罰制并不利于構建完整的單位犯罪刑罰體系。在我國的雙罰制中,對犯罪單位只有判處罰金這一單一刑種,所以可以用有沒有罰金刑劃分雙罰制和單罰制。而刑法對某些單位犯罪采用單罰制,正是因為對此類單位不適宜處以罰金刑,這也是現階段單罰制存在的主要價值。對于單位犯罪一律采用罰金刑的缺陷在于:首先,對某些犯罪單位單純采用罰金刑不能做到罪責刑相適應,例如對于涉案金額巨大,嚴重損害社會經濟秩序的單位犯罪,只處以罰金刑,不能對犯罪單位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其次,對特殊類型的單位犯罪采用罰金刑會導致犯罪與刑罰的不適應,如單位實施的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重大責任事故罪等,這些犯罪不具有貪利性,從預防犯罪的角度看,判處罰金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再犯;最后,對所有單位犯罪都適用罰金刑,會牽連單位中的無辜成員。尤其是在股份制的企業中,眾多未參加表決的小股東,會因為單位犯罪被處罰金刑而遭受利益損失。
綜上所述,單罰制的存在對于克服雙罰制的弊端有一定合理性,因此在雙罰制未完善之前筆者不主張廢除單罰制。但是單罰制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單位犯罪在客觀方面具有復雜性,本身不易歸罪,其社會危害性通常也比純粹自然人犯罪大。因此對某些單位犯罪適用單罰制,不能體現罪責刑相適應的刑法原則。對于單罰制,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種弊端:
(一)對犯罪單位有罪不罰,違背刑事責任理論
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刑法所必需承擔的法律后果。無責任則無刑罰,有責任則必擔責。在單位犯罪中,在單位已經構成犯罪的情況下,采用單罰制,只處罰單位人員,而對犯罪單位只是做出有罪宣告,不實際追究刑事責任的做法,是與刑事責任理論相背離的。同時,我國目前對單位犯罪即便適用雙罰制也只有罰金刑,在單罰制之下,單位成員受到刑罰處罰往往對單位產生的觸動很小,不能對犯罪單位產生刑罰上的威懾力,不利于抑制單位犯罪。
(二)造成刑法理論的混亂
對于單位犯罪采用單罰制將造成單位犯罪與共同犯罪在刑法理論上的混亂。單位的犯罪行為雖然是由單位中的自然人實施的,但自然人的行為是受單位所支配,代表單位利益的,不能把自然人和單位當做兩個犯罪主體。單位犯罪和單位成員的共同犯罪不能劃等號,因為單位犯罪是經集體決策研究或負責人決定為單位利益而實施的犯罪,不是單個成員行為的簡單相加。單罰制只處罰單位成員,而不處罰單位,實際上是混淆了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
(三)造成司法實踐上的困惑
不論對單位犯罪采用雙罰制或單罰制,前提都要認定單位是否構成犯罪。那么審理單位犯罪,單位理應作為犯罪嫌疑人或是被告人。但是在單罰制下,由于單位并不承擔刑事責任,檢察機關在起訴時,未將單位作為被起訴人。此時法院在審理時,就會產生困惑:如果按照檢察院的起訴審理,處于被告席上的是自然人,單位不能直接參與訴訟,無法行使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但審理結果卻會對單位產生不利影響,如承受名譽損失;如果法院認為應當以單位為被起訴人,但法院又不能越過檢察院直接變更或是追加單位參與訴訟。因為我國審理刑事案件,要遵循“控審分離”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指控權專屬于檢察院,審判權專屬于法院,法院無權對檢察機關未提起公訴的當事人或犯罪事實進行審判。
因此單罰制下,法院審理單位犯罪會面臨如何保障單位權益、維護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等一系列困惑。
三、單位犯罪處罰模式的完善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單位犯罪的兩種處罰模式,各有利弊,都有存在的價值,因此在討論如何完善單位犯罪處罰模式時,應當在現有基礎上改進,而不是徹底廢除單罰制。筆者認為,對單位犯罪處罰模式的完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增加單位犯罪的刑罰種類
根據對單罰制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單罰制弊端突顯,而我國還一直將其保留的主要原因是雙罰制只有一種罰金刑,而罰金刑不適用于所有的單位犯罪。因此可以通過增加雙罰制中刑罰的種類,減少單罰制的適用。如增加沒收財產刑,雖然其和罰金刑都屬于財產刑,但在單位沒有可供執行的金錢時,可以通過沒收房屋、車輛等財產來實現刑罰處罰;如增加資格刑,即剝奪犯罪單位享有或行使一定權利的資格的刑罰,這樣也可以預防單位再次犯罪。
(二)完善單位犯罪的審理程序
在審理單位犯罪時,應當讓犯罪單位參與到訴訟中。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單位,單位應當以被告人的身份出庭應訴,只有這樣單位才能夠行使訴訟權利,也便于法院查清案件事實。應當明確單位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單位,單位成員只是犯罪行為的具體實施者,不是單獨的犯罪主體。因此無論是單罰制還是雙罰制,都應當將單位作為被告人提起公訴。對采取單罰制的單位犯罪中,對單位只做有罪宣告,而不實施具體刑罰。
(三)嚴格限制單罰制的適用范圍
一方面對于分則規定的適用單罰制的8種單位犯罪,應當逐一分析適用單罰制的合理性,縮小單罰制的適用范圍。如對于私分國有資產罪,該罪雖然提到“以單位的名義”但主觀上并不是為單位謀利,作為單位犯罪認定十分牽強。對于從本質上來說就不屬于單位犯罪的犯罪,也沒有適用單罰制的必要。
另一方面,限制檢察機關濫用單罰制。按照起訴法定主義與罪刑法定原則,只處罰自然人的單位犯罪數量應當是比較小的,實踐中檢察機關對應當采用雙罰制的犯罪單位適用單罰制只起訴單位成員,這樣的做法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應當嚴格限制檢察院的自由裁量權,對法律規定雙罰制的單位犯罪,必須將單位也作為被起訴人。
[ 參 考 文 獻 ]
[1]趙秉志.單位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67.
[2]葉良芳.論單位犯罪的形態結構[J].學術專論,2008(6).
[3]范肇宇.論我國單位犯罪單罰制的弊端及完善[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9).
[4]高珊琦.論單位犯罪單罰制之弊端及矯正[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98).
[5]黎宏.完善我國單位犯罪處罰制度的思考[J].法商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