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民法化觀念近些年來在我國引起廣泛關注。對此,刑法學家們態度不一,意見不一。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對刑法民法化的內涵進行簡單分析,再就刑法民法化的具體體現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探討,并在此對各大家的看法進行綜合,從而實現自己觀點的升華。
關鍵詞:刑法;民法化趨勢;具體體現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218-01
作者簡介:賀歡(1995-),女,漢族,山西臨汾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18級研究生在讀,法律(法學)專業。
刑法民法化這一觀念是從西方流傳而來的,如今在我國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對于刑法民法化,我國刑法學界存在不同的聲音。本文立足于當前刑法學界的各方聲音,針對刑法民法化的具體體現進行簡單闡述,并在這個基礎上就刑法民法化的未來趨勢做一個簡單的預測。
一、刑法民法化內涵分析
我國傳統法制一直以來都帶有濃厚的刑法色彩[1]。從某個層面上說,傳統法律文化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一部刑法文化。隨著時代的更替發展,刑法逐漸侵蝕民法甚至將其完全與自己融為一體。民法從未獲得過獨立。刑法典是民事法規范的所在歸宿,導致民事違法與犯罪兩者難以區分,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也難以區分。這種情況下,很多民事責任往往借助刑法去實現。一般來說,刑法和民法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國家文化的高低[2]。觀察那些進步的國家可以看到,刑法少而民法多,再觀察那些落后的國家可以看到,這些國家刑法多而民法少。我國有濃厚的刑法傳統色彩,要想有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非常有必要推進和倡導刑法民法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推進和倡導刑法民法化并不是要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削弱刑法的作用和地位,而是追求刑法定位的正確性,即倡導刑法恪守謙抑、尊重市民社會領域、尊重市民的價值準則,扮演好最后保障法這一角色。實際上,刑法民法化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刑法這把雙刃劍積極一面的作用,盡可能將其所帶來的消極作用降到最低。所以說,刑法民法化并不是削弱,而是加強。
二、刑法民法化的具體體現
(一)很多原本在刑法中被定義為犯罪的行為如今被定義為民事行為
在傳統刑法理論中,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被認為是犯罪的本質特性。然而,如何判斷某一個行為是否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文化、經濟和政治等。換言之,犯罪具有歷史性特征。這種歷史性特征在社會轉型時期愈加明顯。很多原本在刑法中被定為犯罪的行為,在逐漸發展過程中轉化成一般性的民事行為。除此之外,在對民刑法律沖突進行處理的時候,對民事優先原則進行了確立。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刑法民法化。
(二)刑法自訴制度具有濃厚的民法色彩
在刑法中,自訴案件主要是指被害人的親屬或者本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而法院直接受理,不需要經過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等部門立案偵查,也不需要通過人民檢察院公訴,直接由法院針對當事人的訴訟進行審判和立案。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中的一系列規定形成如今我國的自訴制度。自訴制度建立在意思自治原則基礎之上,而這一原則被視為私法領域防止公權力入侵的工具和民法所特有的理念。
(三)刑法三原則體現民法精神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以及罪刑法定原則這三項原則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則。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的維護,是實現價值追求的需要,是預防犯罪的需要,是市場經濟的需要,是法治的需要,能夠將私法中主體地位平等原則充分體現出來。罪刑相適應的含義是說,犯罪的輕重應當與刑罰的輕重相適應,呈現正比關系。罪刑法定原則主要產生于心理強制說和三權分立學說,但是該原則基礎都是尊重人權主義和民主主義。從某種程度上說,罪刑法定原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權限,使國家不能對人民的利益進行隨意侵害。刑法中的這三大基本原則容易讓人聯想民法中早就已經確立的等價有償原則、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和公平原則等。
三、刑法民法化未來發展趨勢
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具有不同的性質,前者屬于私法,而后者屬于公法。孫笑俠曾經說過,道義是公法責任的特征和基礎,而功利性是私法責任的特征和基礎,所以承擔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樣,一個是處罰形式,另外一個是補償形式。在未來,刑法民法化的趨勢會表現出以下幾點:第一,在犯罪防治方面,民法發揮的效果將會越來越顯著。第二,越來越多的犯罪行為將會逐漸轉化為民事行為。第三,刑法自訴制度的應用范圍將會越來越廣。第四,民法中的基本原則與刑法將會互相滲透。
四、結論
綜上所述,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的維持需要良好的法律做維護,只有民法和刑法互相滲透、互相結合,才能給我國建立完善的、系統的法律機制,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參 考 文 獻 ]
[1]王林清,劉高.民刑交叉中合同效力的認定及訴訟程序的構建——以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為視角[J].法學家,2015(02):75-91+178.
[2]姚建龍.論刑法的民法化[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