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農村土地承包問題,尤其是對于郊區的土地,現在存在很多因承包合同而產生的糾紛。像村集體將集體土地、林地等承包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人從事生產等,一般這種土地承包并不完全遵守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跟多的存在雙方自愿協商達成協議,產生的一系列糾紛,要如何解決糾紛,這是目前來說我們面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最大問題。本文從實際案例分析土地承包合同的性質,發現本案的爭議焦點,并分析本案的爭議焦點。希望能司法實務中類案的處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土地承包;成員資格;優先權
中圖分類號:D92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223-01
作者簡介:陳勝銘(1995-),男,漢族,福建永安人,貴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法。
一、案情簡介及著眼本案的爭議焦點
(一)案情簡介
1994年被告響應牧漁場開荒建設的需要,來到某村牧漁場參加建設,成為牧漁場工人,并且戶口遷入該村。2001年開始,被告以家庭方式承包經營荒廢的魚塘。并且與原告某村委會簽訂《魚塘管理協議》,承包經營期間從200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在2015年,承包期限屆滿前,被告承包的魚塘承包的魚塘被原告某村委會承包給了他人,得知是某村以外的一個工人。合同到期后,二被告想繼續承包,原告不肯也對二被告的投資建設不予補償,遂而被告一直沒有騰退魚塘。2017年5月原告起訴被告要求騰退魚塘,并支付占用費3700元。二被告辯稱其享有優先承包權,原告某村委會就將被告承包的魚塘承包的魚塘承包給了某村以外的一個工人行為不合法。要求延長承包期限至法定三十年。并且及時騰退,原告應該對被告的投資建設予以補償。
(二)法院裁判結果
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這個法條規定,只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享有30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被告是該村的遷入戶,不是該村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要求延長承包經營權至30年理由不能成立。被告要求補償與本案不屬同一法律關系,不予處理。法院判決被告騰退魚塘并且支付原告占用費2000元。
二、著眼本案的爭議焦點
(一)本案被告是否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本案中,被告是否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關系到其要求延長承包期限至法定三十年。本案中二被告在1994年戶口遷入該村集體后,就投入該村經濟建設生產且一直在該村集體生產、生存生活。確定農村集體經組織成員的原則①1是否在當地集體經濟組織中擁有永久居住地2是否在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生產和生很長時間倍3是否基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注意:以上三個標不是平有關系,也不是選擇關系。依辦法確實可以看出本案中的被告沒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但法律沒有規定,依出臺的辦法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在有些牽強,但是這些地方規定也是遵循了中央關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的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判斷其是否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這是我將其列為爭議焦點的原因。
(二)本案中被告是否具有優先承租權
本案中原被告的租賃合同到期后,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即行終止,原告某村委會就將被告承包的魚塘承包的魚塘承包給了某村以外的一個工人本符合人之常情,但由于農村土地的租賃具有前期投資大收益慢的特點,承租人在租賃期限到期后通常希望繼續租賃以謀求更多的經濟收益。②實踐中,承租人因進行了前期的投資,就會認為自己有義務當然就會有權利,會取得相應的優先租賃的權利。但本案中原被告缺乏一個意定的優先承租權合同,這就要求我們判斷其是否具有優先承租權,這是我將其列為爭議焦點的原因。
三、本案爭議焦點的分析
(一)本案被告不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結合本案而被告為加入取得,并沒有通過加入取得的條件,根據確定農村集體經組織成員的原則,被告并不是通過①婚姻;②收養;③政策性遷移這3種方式加入取得的,而是為了包魚塘做生意而加入,加入方式不符合要求,不符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資格,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14條“土地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30年的法律規定。因此,本案被告不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二)本案中被告不具有優先承租權
結合本案,被告要實現其優先租賃權就要存在雙方合意證據證明,原告只是單純的提出優先承租權而無法提供真實有效的雙方合意的相關證據,③這種做法不妥當,所以被告提出不許原告某村委會就將被告承包的魚塘承包給了某村以外的工人的主張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
[ 注 釋 ]
①曹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6(02).
②李少華.法定優先購買權的法律性質、效力及實現[J].當代法學,2000(2):131.
③張金明,陳利根.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化構建[J].河北法學,29(6).
[ 參 考 文 獻 ]
[1]曹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6(02).
[2]李少華.法定優先購買權的法律性質、效力及實現[J].當代法學,2000(2):131.
[3]張金明,陳利根.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化構建[J].河北法學,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