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走的魚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既然排在首位,足見其艱辛的程度。雖然如此,有人卻放著清福不去享,偏要辭去令人羨慕的工作,從北京回到湖北農村當鐵匠。他就是“鐵娃公社”的負責人田歡,一名樸實憨厚的90后。

本文主人公
田歡的家鄉湖北恩施利川豐樂村,是遠近聞名的“鐵匠村”,村里大多數人家以打鐵為生,鐵器曾經遠銷省外很多城市。田歡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有名的鐵匠師傅,自小耳濡目染,田歡對打鐵非常熟悉。
湖北城建學院環境藝術系畢業后,意氣風發的田歡,與眾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一樣,加入“北漂”的行列,在北京謀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但朝九晚五的生活,腳步匆匆的時光,讓田歡感到莫名的單調和孤寂。而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讓他十分懷念自家鐵鍋做出來的香噴噴的飯菜,心中有個聲音在呼喚他回歸鄉村簡單樸實的生活。
有一次,田歡到蘇州參加創意博覽會,一個展位上鐵質的茶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鐵器很精致,價格也很高。“原來不起眼的鐵匠活,也能做出如此精致的藝術品”。
看著琳瑯滿目的鐵器,田歡不禁想起家鄉的打鐵技藝。這些年來,隨著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良田無人耕種,鐵匠鋪的生意日漸蕭條,傳承了幾百年的打鐵技藝眼看著就要荒廢,成了一代人心中的遺憾。田歡由此動了回鄉的念頭。
幾番掙扎,幾番猶豫,2016年年初,田歡最終決定回到家鄉利川,做一名“鐵匠”,重振打鐵雄風。“我要發揚祖傳打鐵技藝,打出中國最好的鐵器。”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當得知田歡辭職回家打鐵時,樸實的父母實在無法接受。他們好不容易將田歡培養上大學,為的就是讓他離開“用手刨食”的艱辛,能夠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要知道,田歡可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當年上大學時全村人前來歡送的情景還清晰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可是現在這個全村的“希望之星”卻要辭去北京光鮮體面的工作,回家打鐵,這不是打兩個老人的臉嗎?
因為生氣,父母好幾個月不跟田歡說話。而田歡也害怕與父母起爭執,總是在鐵匠鋪待到很晚才回家。
對于打鐵,田歡只有小時候幫助祖父拉風箱的零星記憶。因為當鐵匠養家難,他的父親早早被迫改行當了瓦匠。因而田歡沒有真正打過鐵,一切得從頭學起。
要打鐵先要有鐵匠。田歡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訪老鐵匠。山村交通不便,田歡花了一千多塊錢買來一輛二手摩托車,每天天剛亮,就出門了。他去逛集市,只要看到有擺著鐵質農具的攤子,就打聽哪里有鐵匠,再按圖索驥前去拜訪。
“剛畢業沒有經濟收入,家人又不支持”,摩托車加油和購買鐵制品都需要錢,沒辦法,田歡只得從批發商那里買來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擺地攤,每個月賺回一兩千塊錢勉強維持生計。
那一段時間,每天穿得干干凈凈出門,晚上一身臟兮兮回家,是他的常態。一些好心人勸他說:“先去找一份能夠養家的事情做吧,沒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田歡堅定地搖搖頭。
其實不僅經濟上艱難,尋訪老鐵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田歡聽說一個叫唐運國的老鐵匠手藝特別好,當他找到唐師傅時,老師傅說什么也不相信。“你一個大學生,跑到這里說要學打鐵,莫不是開玩笑哦!”
被拒之門外的田歡沒有灰心,他干脆在唐師傅家里住下來,每天跟著唐師傅一起學打鐵,臟活累活搶著做。半個月后,唐師傅發現田歡是真心喜歡打鐵這門手藝,最終決定收他為徒。
掄起鐵錘,揮汗如雨。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打鐵技術,田歡在鐵匠鋪一待就是一整天。打鐵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夏天,在封閉狹小的房間里,熊熊燃燒的火爐帶來熱浪,讓人感到窒息,整個人跟從水里撈上來似的。
田歡邊學打鐵邊繼續尋找鐵匠,在摩托車被騎散了架、雨衣也穿壞了好幾件之后,終于又找到了幾名老鐵匠。這些老鐵匠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打制的是季節性為主的農具,比如鐮刀、鋤頭之類。季節一過,老師傅們便沒了事干,以至于空有一身好手藝,卻沒有什么收入。
為此,田歡決定把老師傅們集中在一起,共同“切蹉”鐵藝。2016年7月,田歡的鐵器技藝工作室——“鐵娃公社”應運而生,并確定將鐵鍋作為主打產品。
表面上看,打鐵似乎是粗活,只要有力氣就行。其實不然,一件產品的出爐,要經過包括選料、切鐵、取樣、開板、燒火、捶打、成型、淬火等十多道工序,每個步驟都有講究。傳統的鐵藝老鐵匠們都會,但田歡要的鐵鍋是兼具傳統工藝和現代美學的產品,厚度、開口都極為講究,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雖然難,但既然決心做鐵藝,田歡沒有退路。他發揮專長,先設計制作出樣品,再交給老師傅們加工。可是,老鐵匠們隨意慣了,根本不管什么標準,打出來的鐵鍋都走了形,一口一個樣,開口的誤差大大超出了范圍值。雖然肉眼看不出來,但對質量要求“苛刻”的田歡卻堅持將這些不合格的鐵鍋敲碎重做。這下,老鐵匠們不高興了:“這個后生娃怎么老刁難我們呢?”
田歡發現,老鐵匠們平時沒事時喜歡“喝兩口”。于是,每次去查驗老鐵匠們打制的鐵鍋時,他都會捎帶一瓶白酒。到了鐵匠鋪,與老鐵匠們一邊喝酒,一邊掄錘。沒想到,打鐵這種平時覺得枯燥無味的力氣活,帶著幾分酒意后,那“叮叮當當”的聲音也變得動聽起來。一來二去,老鐵匠們喜歡上了這個有學問,又認真、憨厚的小伙子,非常樂意聽他講鐵鍋設計。
歲月如流,敲打技藝。在摸索了2年多的時間,拜訪了多家國內制鍋廠商,跟老鐵匠們反復實驗,經歷了幾百次失敗之后,2017年10月,“鐵娃公社”第一口成型的、帶著匠人溫度的鐵鍋終于出爐。
鐵鍋打出來了,往哪兒賣?這是擺在田歡眼前的又一道難題。
一開始,田歡采取“笨”辦法,背著鐵鍋,一家一家商場去推銷,不厭其煩地向商家介紹“鐵娃公社”鐵鍋的好處,結果一一被拒絕,有一家商場甚至不客氣地把他趕了出來,“什么年代了,還賣這種鍋?”
折騰了一段時間,田歡“顆粒無收”。整整8個月,他沒能賣出一口鐵鍋。壓力巨大的田歡,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流淚。煙熏火烤加上失眠,他整整瘦了10斤。
幾位老鐵匠心里十分不忍,他們把田歡叫到跟前,對他說:“娃,別折騰了,我們半年的工資不要了,去重新找份正經的事做吧。”聽了老人們的話,田歡感動得哭了起來,創業咋這么難?但土家漢子特有的韌性,讓他不會輕言放棄。
此后,只要打聽到哪里開創博、工藝品展覽會,田歡都會想盡辦法帶著鐵鍋去參加,漸漸地有了零星的訂單。但對于“鐵娃公社”來說,這樣的銷量遠遠不夠。
有一天,田歡突發奇想,他跑到河邊,用“鐵娃公社”的鐵鍋做主體,用家鄉的自然風物做背景,拍攝出一組風格淳樸自然的寫真上傳到自己的微博。沒想到這組寫真照在網絡上深受網友好評,被大量轉發。受此啟發,此后田歡每天都在微博上發布打鐵的流程、場景以及家鄉清秀的風光,微博粉絲數量猛增到11萬之多。
接著,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英國路透社對田歡的事跡進行了采訪報道,更讓“鐵娃公社”鐵鍋的知名度大幅攀升。
借著網絡傳播,“鐵娃公社”的鐵鍋火了,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年銷售量達到3000余口,銷售收入兩百多萬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大城市,還收到了來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的訂單,小小的鐵鍋走出了國門。
更令田歡欣慰的是,父母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由開始的不理解不贊同,到現在支持和鼓勵田歡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母親還辭職在家專門幫他賣鐵鍋。
鐵鍋銷路好,田歡沒有忘記與他同甘共苦的老鐵匠們,每月發給他們的工資就達到萬余元。看到小小的鐵鍋竟有如此大的經濟效益,不僅村里的鐵匠們參與進來,還吸引了原本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加入“鐵娃公社”。
“家家戶戶都要用鐵鍋,這個市場需求多大啊!”談及將來的打算,田歡表示,他要以匠人之心本份做事,用心做器,打制出中國最好的鐵鍋。同時,挖掘更多被時間埋藏的傳統工藝,賦予鐵這種質樸厚重的材質新的表達方式。老手藝加上新思路,讓傳統工藝具有新內涵,他想帶給人們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