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欺凌因其隱蔽性強、傷害范圍廣等特點,成為校園欺凌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校園言語欺凌指謾罵、侮辱、貶低對方,或用肆意傳播謠言的方式傷害他人,遭受欺凌的學生往往會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或攻擊他人的行為。因此,開設針對言語欺凌問題的心理輔導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心理輔導課最注重的就是學生的體驗,而所有的體驗都來源于一定的情境。言語欺凌的情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在言語欺凌心理輔導課上通過恰當的情境創設提升學生的感受、引發學生的思考、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以《語言的暴力》為題先后進行了兩個版本的教學嘗試,不斷調整情境創設的方式方法,以期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第一版本教學首先通過《語言是武器》的公益廣告短視頻導入課題,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對同伴間存在的語言暴力具體情況進行思考,通過圖片展現校園中常見的語言暴力場景,用下定義的方式明確語言暴力的定義。然后提出3個遞進式的內省問題,進一步讓學生感受語言暴力的普遍性和傷害性,反省自身是否有意無意地對同伴施加過語言暴力。
在探尋應對方法的部分,教師首先對可能出現的應對方式進行了分析歸納,分為反擊、漠視、自嘲、示弱、發奮、求助等6種不同情境,學生分組自主選擇相應情境,運用心理情景劇表演的方式進行創作表達。教師在學生表演呈現的過程中對不同的應對方法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和澄清,然后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探尋更加豐富的應對辦法,增強學生應對語言暴力的信心。最后,請學生將課堂感受精煉成一句話,填寫在防暴盾牌上,促使學生回顧課程內容,加深學習。(見表 1)
在這一版本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運用了視頻、圖片以及現場活動的方式進行情境創設。導入視頻貼合授課主題,給學生較強烈的視覺沖擊,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圖片直接呈現同伴間言語欺凌的場景,引發學生的強烈共鳴;心理情景劇表演調動每一個小組積極討論,每一個學生參與表演、積極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再生資源豐富,教學目標基本達成;防暴盾牌直觀生動,有效幫助學生對整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
現場心理情景劇的表演存在明顯的問題,主要是在表演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飾演欺凌者的角色。在學生通過表演學習到應對方法的同時,是否會產生負面的社會學習?是否存在學習欺凌行為的風險?這個問題引發了筆者的進一步思考,覺得需要對這部分關鍵的情境創設環節進行改進。
第二版本的前兩個教學過程沒有變動,但在課程的主體部分——尋找應對言語欺凌的方法環節上進行了推翻重建。(見表2)
第二版本的教學嘗試中,以西班牙經典兒童小說《費爾南多的耳朵》為素材,通過音頻的方式生動呈現言語欺凌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巧妙運用提問,將故事主人公費爾南多的體驗遷移到學生身上,用顏色進行形象的表達。運用繪畫加投影的方式,每一個方法的呈現都是一個應對言語欺凌的情境創設,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續寫故事環節創設了成功應對言語欺凌的情境,幫助學生練習應對言語欺凌的具體方法,增強學生應對言語欺凌的信心。
第二版本的教學嘗試中,運用音頻、故事、繪畫等方式進行情境創設,有效避免了第一版本教學中學生負面社會學習的可能性。在繪畫展示環節,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及時澄清、恰當引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表2 第二版本教學過程
如果班級里有學生遭受言語欺凌,而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又與學生的遭遇過度一致,學生可能會對號入座,這是在情境創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在授課之前,教師應對班級里是否存在相關的言語欺凌情況進行基本的了解,對被欺凌對象的創傷程度有所評估。在運用視頻、圖片、案例等進行情境創設時,要對當事學生進行適當的保護。
現場活動的情境創設方式,如小品表演、心理劇表演、心理游戲、辯論等更容易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由于言語欺凌情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些情境創設方式產生負面社會學習的可能性較大,需要慎重采用。可以考慮采用案例故事、視頻、音樂、繪畫表達等方式,減少產生負面社會學習的可能性。
在言語欺凌心理輔導課上,為避免對當事學生造成傷害或產生負面社會學習,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更傾向于采用他人的故事。這些他人的故事既可以是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或者寓言,也可以是新聞事件,既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又不能完全雷同。教師可以多用“假如你就是某某某,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啟發式問句,讓學生在他人的故事中尋找自己的應對辦法。